#带你乐享河北##我是大美河北推荐官#
很多人认识武安
是从吃沙洺炒面开始
在武安城区矿建路东段路南,有一家有30多年历史的“宋师傅沙洺炒面馆”。每到中午和晚上“饭点儿”,来这里就餐的食客络绎不绝。最高峰时,这里每天能卖掉两袋面粉的炒面。细算一下,两袋面粉,重100斤。
近些年,沙洺村来城里开炒面馆的人逐渐多了起来,目前已达近百家。几乎每家的生意都是那么红火。无论去任意一家沙洺炒面馆看看,包括老板和员工在内,每个人都正辛勤地忙碌着;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亮晶晶的汗珠和永远也抹不去的灿烂的笑容。
在印象和记忆中,沙洺自古以来就是“产”炒面的地方。沙洺古称沙窝,始建于春秋时期,谓“千年古村”。它位居武安市城西20公里处,扼守北部门道三川和西部阳邑川之口。村西的窑沟河、小南河和村东北的北洺河在村东汇合。三河交叉冲刷,形成了占地近3000亩的淤积小平原。其中可耕地面积近2000亩,耕作层厚度平均超过两米。距村东北1.5公里处,有一处千年不竭的山泉四里岩,周围形成的水泊面积超过3亩,平均水深近3米,当地人称“老长滃”。村民由此开沟挖渠,利用自然落差,将此水引入下游,供人畜饮水和土地灌溉之用。自古以来,沙洺村的土地就一直保持一年两季,夏收小麦,秋收谷米,是一个旱涝保收之地。
沙洺村的土地属沙土和黏土混合型,另外,在“三河”自上而下的冲刷过程中,也带来和沉积了各种富含庄稼生长需求的有机物,加之丰裕的水肥保证,所以地力非常充足,长出来的小麦出粉率高且面质劲道,拉出的面条既均匀又有韧性,就是在开水锅里煮上十分钟也不会糊锅。所以口味非常地道,男女老幼都喜欢吃。
民国年间,沙洺村在村东沿北洺河西岸和南岸的引水渠上沿途建造了三座水磨坊。专门用来加工小米和小麦面粉。其中的“万民水磨坊”一直开办到1960年才停用。至今,村北和村东的土地还保留着“水磨地”和“下水磨”的称谓。得益于大地母亲的无私馈赠,吃面,就成为当地村民的一种日常饮食方式。
“沙洺炒面”起源自改革开放初期,在沙洺村南的309国道路边,有几家开办不久的拽面馆。饭店的主要招待对象是货车司机。主要经营品种是猪肉臊子拽面和鸡蛋臊子拽面。某一个冬夜,一位跑长途的货车司机敲开了一家店门,他称自己已经20个小时没有吃饭了,但当时店里只有一些剩面,面店老板灵机一动,拿剩面配上鸡蛋、白菜、洋葱等做了一盘炒面。司机吃后,连声叫绝,说这是他平生吃过的最可口的面食。
从此“沙洺炒面”走上了自己的成名之路。经过30多年的不断改进和口口相传,发展成为现在的武安地方名吃之一。凭借着“沙洺炒面”这块金字招牌,数以百计的沙洺人走上了致富之路。据不完全统计,沙洺人开办的炒面店,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十几家发展到现在的100多家。在本省各地市、山西、山东、陕西、河南、内蒙古、北京等地都能看到“沙洺炒面”的身影。
沙洺炒面,既不像兰州拉面那样苗条可人,也不如加州牛肉面那样雍容华贵,更没有山西刀削面那样生硬倔强。它没有那么多的讲究,喜欢吃什么就可以放什么。所用蔬菜都应时应季,青的、红的、白的、紫的、黑的样样都有。一盘面炒出来,往餐桌上一放,热气腾腾,十里飘香,让人垂涎欲滴。
沙洺
历经千年沧桑岁月的洗礼
变得无比厚重和深邃
沙洺炒面
经过不断地革新改进
未来一定能被更多人熟知
看到这里不如您亲自尝一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