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是由出生于蜀汉,后来晋朝仕官的史学家陈寿所著。《三国志》取材精审,文辞简约但也不乏文学性,后世史学界评价非常高。《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一并被称为"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四部史书。
但是《三国志》却又被称为是一本"残缺的史书",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听我道来~
《史记》开始,给历代史学著作都定立了一个标杆,天子、皇帝为"本纪",世袭王侯们是"世家",其他士大夫以及周边国家、少数民族们的记载则归为"列传"。
史记
除此之外,还有用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的"表"。记述制度发展,包括政治体系、官员制度、法律制度、礼乐制度、天文地理、社会经济等等诸方面内容的"书"。
《汉书》作者班固在此基础上,将《史记》中的"书"改为"志"。撰有《律历志》、《礼乐志》、《刑法志》、《郊祀志》、《天文志》、《五行志》、《地理志》、《沟洫志》、《艺文志》、《食货志》。
《律历志》指乐律和历法。记载当时的乐律理论,记载了汉朝音乐理论和度量衡制度。
《礼乐志》记载了汉朝的礼乐制度,从周朝开始,礼乐制度规定了社会等级,宗法权利等等。
《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
《郊祀志》记载了西汉汉朝皇帝祭祀天地诸神及名山大川之事。
《天文志》是由班固的妹妹班昭以及她的助手马续所补修的,记录了当时的天文星象。
《五行志》记载日蚀、月蚀、星体变异和各种灾害以及阴阳学说。
《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有关各地物产和民情风俗状况。
《沟洫志》则记述上古至汉朝的水利工程,并说明治理水文的策略。
《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别派的源流,记录了存世的书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
《食货志》是由史记的《平准书》演变来的,但内容更加丰富了。它记载了农业物产、土地制度、商业制度和货币变迁等的情况,是西汉时期重要的经济状况的记载。
汉书
记载东汉时期的史书《后汉书》,同样有八本《志》,分别是《律历志》、《礼仪志》、《祭祀志》、《天文志》、《五行志》、《郡国志》、《百官志》、《舆服志》。
其中《郡国志》记载了东汉十三州刺史部的划分,以及每个州有多少个郡。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9年)时做过一次"人口大普查",《郡国志》中,同样记载了各个郡中当时登记在册户籍数量以及人口数量,每个郡有多少个县,以及物产、山川河流分布情况。我之前写过一个系列文章《三国十三州大巡礼》,就是以此为基础来制作的。
《百官志》记录了东汉的官员制度以及等级情况。
《舆服志》主要表述贵族阶层的车马、服饰制度,特别是参加朝觐、祭祀、出行等重大仪礼活动时的规则,这些都是研究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重要资料。
后汉书
重点来了,以上我着重介绍的"书"或者"志",在《三国志》中均无记载。《三国志》虽然名字中有"志",但是内容上只有人物的纪和传,缺少了重要的"志"。
三国志
没有"志",我们只能零散的寻找不同时期对于各个州郡的变迁划分。没有志,我们只能从前面《后汉书》和后世《晋书》中,寻找三国时期人口分布情况。没有志,我们不知道魏蜀吴中各家官职变迁状况,很多各自设立的杂号官职到底有多大权力也只能从其他方面进行推敲。
不同出处史料拼凑出的三国时期人口情况
《三国志》中,缺少了这些关键的史料,无疑是一大遗憾,让我们对三国时期缺少了更宏观的认识。
#三国#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