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2105年房价(中关村房价简史)(1)

北京章哥,房地产从业20年,通晓业内门道,我不做所谓的“专家”,只用二十年实战经验帮大家答疑解惑。

本系列只是回忆,钩沉北京20多年来的楼市片段。随笔而已,既不映射现实,也不预测未来。

楼市的历史有点儿特殊,总能让人感觉庆幸或后悔。但这就对了,所谓普通人的生活,就是一次次的侥幸和错失机会嘛。后悔也好,庆幸也罢,往事就在这里。

之前写过北京学区房的起源和发展,但没太重点写中关村。那这次补上,大致说一下这个全北京最早、最坚挺的学区房板块。

上次说过,北京的第一个学区房是在昌平的王府项目,是和景山合作的。之后的学区房都出现在大兴、丰台、顺义、朝阳等地,根本就没有东西海的事儿,为什么?其实道理很简单,那会儿的北京人普遍对上好学校没什么太大追求,市区的基本都是在家门口上了,极少有挑学校的。

而有能力在郊区买新房的就两种人,一种是拆迁户,一种就是真正先富起来的。拆迁户对学校也不讲究,只要是有就行,如果是名校就当然更好,但并不是太在意。比如丰台区就两个最典型的例子,一个是银地家园,引入的丰台五小;另一个是怡海花园,引入的是实验二小和八中。

那这两个小区的定位就非常明显了,银地的定位就是当地拆迁户为主,之后是南城崇文丰台的,都是刚需,对学校幼儿园的都不是太重视。而怡海的定位则是富人区,所以投入巨资打造从幼儿园到高中的一系列名校。这就是北京早期学区房的现状。

那当时的中关村呢,其实也差不多。好学校在当地根本不是什么噱头,而从一开始就是标配。到海淀买房的没有不重视学校的,毕竟那会儿能在这种地块买新房的,全都非富即贵。

但要说重视也没重视到哪儿去,还是以居住为主,毕竟家长们都有办法让孩子用别的办法进入名校,也就犯不上非和房子绑定了。比如典型的就是万柳的新新家园,从一开始强调的就是生活品质,而压根儿就不谈学校。因为买房的肯定都是中关村的大佬新贵,人家都看不上开发商所提供的教育资源。

还有更典型的,紫竹桥旁边有个嘉慧苑,是华奥中心的二期。这里是北京第一个商住公寓,因为本身就是写字楼改的,所以干脆建成了更时尚的大复式,起步就是250平米大户型。当时有人问过这里的学校配套怎样?结果开发商极为霸气的回答,我们最小面积的一套房都要300万,你觉得这些业主还会考虑周边的学校吗?

人家的话其实是说,能买得起300万房子的都是大老板,根本不会考虑公立的学校了,不够档次。私立校才是老板们的首选,这就不是我们所该操心的事情了。

嘉慧苑当时起价1.2万,基本上是中关村老破小的两倍以上。今天的价格也还说得过去吧,6万左右,不到中关村均价的一半。这好歹也是学区房啊,当年的贵族成了今天的落寞贵族。

当然那会儿中关村的老破小还不让公开上市呢,真正的交易要到2000年之后,甚至是2003年之后才增多。也就是央产房允许上市之后,才真正形成二手房市场。

提到中关村学区房,最典型的自然就是“宇宙神盘”华清嘉园了。这里分两期,第一期是2000年开卖的,起价4000多,4500吧,均价5000左右。这个价格在当时是明显被低估了,某大炮自然知道这点,但没办法。

当然华清嘉园还有最早一期,东升公寓,也就是现在的东升园。但这是首创时期开发的,和华远没什么关系,所以算作了两个项目。

当时不仅是楼市不景气,而且北京还在大力推广经适房。那人家北边的回龙观才2600,就算是中关村处于市区,4/5000这价格也显得贵了。而高端市场呢,比如万柳的那些和周边的公寓,虽然动辄7/8000,但档次却又明显更高,华清嘉园又够不上。因此,一期就开出了这么个不尴不尬的价格,2013年房价暴涨之后,某大炮就更后悔了。

当然到了两年后的二期,华清嘉园的价格就明显提上来了,7000左右。这个价格基本合理,略高于周边二手房也不过分,正常市场价。

之后华清嘉园的价格算是一直跟随大盘,直到2013年春天,小户型爆出10万天价刷屏,从此奠定了“五道口宇宙中心”的地位。之后的第二年,学区房再出新规,家长们又去追捧新的被封神的学区房,老牌学区房暴跌,n多炒房客损失惨重,甚至有人倾家荡产。

一路发展到今天,华清嘉园的大户型受到了学区影响,基本都落后大盘,至少是没超出。而小户型是绝对的赢了,毕竟总价低才是最受追捧的。.

对了,华清嘉园一期的房价之所以低,也有可能和当年的舆论有关,所以被监管层故意压低了房价。因为就在2000年前后,舆论对中关村的房价不太友好,屡屡出现“中关村衰落、企业跑光”“高房价逼走高科技企业,敢问中关村路在何方”等文章。那一段时间弄得科技园和海淀区的领导都挺被动的,虽然不能说中关村增速减弱和高房价有关,但舆论就是关注在这里,所以故意压低普宅价格也是正常逻辑。

北京真正的学区房概念就是2003年前后从中关村开始的,包括人民大学,因为人大附中已经成为超一流,极受追捧。但当时对小学的概念不是太重视,人们也不认为因为上学而买套房有多大意义,更不认为房价能持续升值。所以,那会儿租房上学的意愿远远大于买房。

以中关村为例,当时是普通二手房价格6/7000,两居室在40多万,但租金能达到每年2万以上,高的能3万多,租金回报率至少6-7%,最高的一度达到15%,名列全北京第一。

这主要是因为小学加几万赞助费就能上学,一般3万,比几十万买套房要划算得多。而且还未必花这么多钱,如果有关系的话就更省了。或者说孩子的天资高,成绩好就等于替父母省了钱,那就更没必要买房了。

一方面是人们不愿意买房,一方面是租金高,业主不愿意卖房,于是在那几年中关村每到开学季甚至能出现“房荒”。也就是没有业主卖房,都觉得收高租金划算。同时租房的也多,房子不够用,下手慢的根本抢不到。

这种情况持续了好几年,以至于周边的中介都干着急,因为光靠租房业务吃不饱,成交量上不去那就等于是赔钱了。当时链家有个高管姓龚,好像是叫龚萍。有一次跟记者说还是买房上学划算,外地人只要买套房就能得到最好的教育,能省去很多钱。

结果这言论被人狂喷,外地人说你以为我们傻啊?明明花个两三万甚至几千块钱就能上不错的小学校,我们凭什么花几十万买房?而且重点中学那是靠买房就能上的吗,哪个不是得凭关系或成绩,房子管个屁用。这就是当时人们的普遍心态,极少有买学区房的。

其中最典型的情况出现在中关村三小,王翠娟校长是1999年上任的,之后的第一个大活动竟然是带领老师去发传单招学生。因为那会儿没人觉得三小是好学校。本来就是从一小分出来的,所以校园小、教师少、生源更是贫乏,那恶性循环之下就是缺经费也不出成绩。

之后就是见证三小奇迹的时刻了呗,一年年的成绩提升,三小出了名。但直到2003年建设万柳分校的时候还一般呢,所有的桌椅板凳和设备都是学校运过去,老师们一趟一趟的往楼里搬。这要是在今天,只要学校有需求,愿意帮忙的家长们能抢着去。

2006年底,三小的领导班子出了事儿,起因就是赞助费什么的收得太多了,而且领导们私自扩充小金库,用来旅游发奖金什么的,严重刺激了教育的不公平舆论。之后就是那样儿呗,传闻三小被贪污2个亿,各种谣言满天飞。但也不能都说是谣言,确实有不少违规违法的地方,所以王校长等人被判了刑。

北京房价从2005年下半年真正启动,2006-2007年快速上涨,2008年崩盘,中关村的房价都和大盘行情差不多。从来不落后,但也没超出什么。那会儿我也觉得奇怪,房租这么高,还这么抢手,房价为什么涨de2不算快?

想来想去只能是因为入学制度宽松,或者说不是以房子为主,其他无论是共建、条子、考试、优推、赞助费、补差费等等,都能进入好学校,没必要买房。所以当时几乎没有“学区房”这个词,连中介都是宣扬教育地产而已。

当时不光是中关村,北京五大学区基本都是这种情况。西城金融街、东城的府学史家算一个学区,然后是羊坊店学区,当时的57中很受追捧。第五学区是朝阳,不固定,白家庄和望京随时切换,统称朝阳学区,或者80中学区。

学区房真正成名是在2009年夏天开始的,依然是中关村挑起了舆论。那会儿我也在海淀,老板总惦记着做教育地产,看到了中关村的新闻就让我去看看。

其实这是媒体炒作的,以东南小区为主,非说是房价上涨过快,单价远远超过了南边的大泥湾。得出的结论就是两边对口学校不同,所以是学区才导致东南小区出现泡沫。

我当时看了看,东南小区的均价在2.6万,大泥湾小区1.6万,一墙之隔的小区,均价竟然差了一万,是让人觉得挺刺激的。但我一查以往的交易记录,发现从2003年前后就已经是这个差率。也就是在东南小区6000多的时候,大泥湾4000左右。只不过当时差2000显得不是太多,之后虽然差率没有变化,但差额却拉大很多了。

后来我给老板写了个报告,结论是学区房并没有过渡炒作,学校配套的价值一直就存在于房价之中。这是海淀的特色,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所以说,教育地产在当年仍然是噱头,学区房还没开始快速上涨。

今天东南小区15万左右,涨幅略超大盘。但大泥湾13万左右了,明显和东南小区的差率缩小。这说明什么,说明多校政策有效果,说明老牌学区房受到挑战,升值率没有后来者更高。

学区房一战成名是在2013年,春天,华清嘉园引爆了舆论,均价10万,惊掉不知多少人的下巴。其实学区房是从2012年底就开始上涨的,那会儿就传闻要进行招生制度改革,以房子学区为主。所以在十八大召开之前,学区房价格就已经上涨,十八大之后家长发现没有任何压制的措施,那就开始抢房了呗。

其实之所以2013年进行改革,针对的就是2007年的金猪娃和2008年的奥运娃,这两年增加的新生儿数量过多,必定让入学时的学位紧张,所以才出台了管制措施。主要内容就是以就近入学为主,消除共建生、条子生和考试入学、交钱入学等手段,做到尽量公平。

那一年中关村、金融街和东城学区都是最热的板块,之后才是德胜月坛和其他各个学区。具体的价格不列了,免得各个学区的看到别扭。反正在近9年中,有的强势升起,有的却从云端一步步下跌,当然也有暴涨暴跌的,弄得炒房客都上了吊。

这还真不是瞎说,就发生在第二年的2014年。中关村的华清嘉园就是代表之一,前一年涨的太猛了,第二年没有进行巩固的政策,那自然是大幅下跌,从高峰期跌了20%以上。这是什么概念?首付跌没了呗。而炒房客的资金都是高息借来的,必须在短期内盈利。那如此大的跌幅是他们根本承受不了的,所以就出现了大幅亏损,血本无归甚至倾家荡产的都不新鲜。

更大的跌幅出现在朝阳区,和平里板块。因为之前两区交界的学区分得不是太清楚,朝阳的孩子也能上东城的学校,都交叉接收。但2014年强化了学区,不能跨区了,于是朝阳区的学区房暴跌,砖角楼一夜之间跌没了30%,溢价全部丧失。那就有炒房客上吊了呗,也算以身殉职。

2014年的教改,受益最大的都是高低配的新学区。海淀的不多,基本都发生在东西城,比如德胜的裕中和东城的青年湖,都是被直升之后一夜暴涨,三个月之内就追平了老牌学区房。

学区房的第三次暴涨发生在2015-2016年,这次收益最大的是补涨学区。西城以广外为主,尤其是之前算不上学区的。海淀这种学区多,大多普涨。同时还包括万柳、上地的老破小和公寓,涨幅完全把之前落下的追平,溢价率甚至超过了各区平均值。

2017年317新政之后,各个学区也都受到了影响,连最坚挺的中关村和金融街都下跌了10%以上,高的能到15%。但是,商品价格是供需关系决定的,只要是需求不降低,那价格就仍然有支撑。

学区房的需求自然是孩子的数量了。2016-2017之所以学区房涨的猛,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二胎全面放开,很多家庭预感到了商机和危机,那就是学区房到时候一定是供不应求,所以才提前准备。

2020年底开始的这波行情又是中关村领涨,包括一二三小的,几乎是从十月份前后就开始异动,到第二年小阳春就已经完全把2017年之后的跌幅给追了回来,完美。

之所以我总说中关村学区的房价是最稳定的,是因为这里从来没有过大幅波动,一直是领涨,但既不超出也不落后。到现在为止,中关村算是略赢了大盘,但也只是这最后一次才超出的。人们都看到今天这里的房价很高了,但忘了当年的价格同样高,从老破小一被允许上市就超过其他区豪宅,可以说出道即巅峰,从未被甩下。所以即便是过几年入学儿童数量进入低谷期,我都觉得中关村也未必受到多大的影响。毕竟人们虽然买的是房子,但其实更要买的是学习氛围。孟母三迁无所谓学校,周边人群的影响才更重要。

当然我也不是鼓吹中关村学区房的炒作,只是说这么个现象而已。其实像其他学区的也有这种情况,只是没有中关村更突出而已。

最后还是这句话,学区房是功能型地产,适合炒作但不适合投资,毕竟溢价高,存在一定的风险。因为这里面有个悖论无法解决,就是什么样的房子最保值?那一定是人们买入手后要长期居住或持有,轻易不会卖掉的。

可学区房呢?尤其是老破小,在入学前一定是坚定持有的,但住不住就没准儿了。而一旦用完了学位,大部分家长都是立刻卖掉置换成改善房的。所以这种房就必须依靠源源不断的接盘者才能支撑溢价,一旦失去就说不好什么走势了,毕竟房子是用来住的。

仅供参考。

关注“章哥说买房”公众号,有房产相关问题,点击“免费咨询”私信提问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