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壶镇产壶吗(曾经的缙云壶镇)(1)

本文作者:陈淑婉

前言:

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了生活历经风雨,四处奔波。旧时,有些百姓以卖艺、相面、算卦、卖药等为职业,走南闯北,来往各地谋求生活,称之为“走江湖”。

缙云壶镇产壶吗(曾经的缙云壶镇)(2)

缙云壶镇产壶吗(曾经的缙云壶镇)(3)

曾经,在壶镇有这样一个人,口若悬河,行走江湖72年。“章培山卖膏药”就像个特定的词汇流行于壶镇大地,乃至传遍七里八乡。江湖易老,斯人已去,有趣的是,至今还有人用“你这个章培山”来形容很能说话的人。至今有个村子里还流传“章培四”、“章培五”。原来,“章培五”就是指章培山唯一的嫡孙,今年63岁。有幸从他的回忆中,了解到些许章培山的江湖往事。

缙云壶镇产壶吗(曾经的缙云壶镇)(4)

章培山遗照

章培山,生于1894年,卒于1985年,享年91岁,壶镇和睦村人。其父章玉川曾是和睦村一富有人家,置有一千八百田,厅屋数栋。家有赌棍,万贯家财也变穷困。因他不务正业,生性好赌又好色,竟然把所有房产地契输了个精光。

章培山有三兄弟,排行老三,还有一小妹。因生活所逼,俩兄长背井离乡,一个去富阳,一个去金华,异地谋生,客死他乡,唯他留在父母身边养老送终。

家贫如洗,父母早逝,章培山没有上过一天学,但他打小就喜舞刀弄棒,头脑聪灵,胆色过人。19岁的他不甘就此做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田郎,于是就跟着应庄村的江湖小辈应锦山混日子。初出茅庐,没入过师门的他缺少江湖套路,毕竟混不出什么名堂。

缙云壶镇产壶吗(曾经的缙云壶镇)(5)

20多岁的章培山,芳华正茂,已然是个相貌堂堂的才俊青年,而后,不知出于何因去国民党当兵,听其孙子所言,是被抓壮丁抓去。幸运的他居然留在营长身边做私厨,不愁吃不愁穿。其实,章培山不是他的原名,章广兴才是他的真名,至于在部队为何要改名就不得而知了。

在部队的那些年,章培山勤奋好学,不仅学得一手好厨艺,还学识字练字,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当然还学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退伍回家后,正处而立之年的章培山又多了几分军人的气质,多了几分成熟男人的魅力。不觉一晃已到三十六,谁愿与其许芳心。时隔不久,就邂逅一枚女汉子,力大如山,据说站在门槛上,几个大男人都推不动她,真是天生一对地配一双啊。三十七岁喜得一子,章培山宠爱有加。结果把孩子宠成好食懒做不成器,遗憾终生。

缙云壶镇产壶吗(曾经的缙云壶镇)(6)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章培山认识了天台一位很有名气的江湖先生,就拜其为师,练就一身硬功夫,学会许多江湖套路和生存技能。变戏法、学绝活、采草药、记药名、辗药粉、制膏药等等,技艺日益精进。待到出师日,出师仪式相当隆重,先生请酒摆宴,立上香案,师徒朝天跪拜,然后先生亲自牵起徒弟的手,招呼师叔师伯等江湖各路良友好汉日后多多关照,这种仪式江湖上称“领荐师”。江湖规矩不乏有,徒弟出师后若背信弃义,不守规矩,可以投诉先生。学徒半途而废的叫“逃徒”,是最被江湖人瞧不起的。

师出有名,章培山自信倍增。农忙时,他在家从事田间劳动,顺便采一些跌打损伤无名肿毒等草药,洗净晒干制成膏药。农闲时就挎着挎包,提着一只白藤篮,带上一把犀利的马刀和一把一米多长的铁尺,邀上同伴到处逢市赶集卖膏药。每逢壶镇市日,他必去市坛摆摊。他们起早摸黑,曾去仙居、天台、永康、等等不少大小村镇县市,没有钟表,全凭日月星辰变化来推算时间赶路。

缙云壶镇产壶吗(曾经的缙云壶镇)(7)

曾用过的小木箱

所到之处,他首先选一块足够大的空地做活动,使劲敲起小锣吸引众多围观者。然后嘣出一段顺口溜,比如“瓮有瓮盖,瓶有瓶盖,老婆的盖还得老公盖”,逗得众人哈哈大笑。紧接着赤膊上场,紧扎腰带,变戏法,演绝活,唱大戏。什么“三仙归洞”、“变老酒”等戏法,章培山演得是娴熟利索,如梦如幻。随后表演“砸砖头”、“口含木炭火”、“马刀砍人”等等绝活,直教观众目瞪口呆,拍手叫好。虽说这些都是江湖骗术,但也得要胆大心细,眼疾手快才不会露出破绽。

赢得围观者信任后,就进入主要环节。章培山又来几句顺口溜:腰杆痛,吃杜仲;夜尿多,吃蜂窠;四肢无力,吃点五加皮!哈哈哈!又是一阵鼓掌声。最后一招才是真功夫的,章培山能把药的药名、产地和用途编进戏剧里头唱,边唱边把各类膏药整齐有序地摆放在地摊上。

缙云壶镇产壶吗(曾经的缙云壶镇)(8)

那京剧唱得是有板有眼,劲键婉转,韵味十足,使得围观者不由自主纷纷上前,本有过的戒备心也已烟消云散,心甘情愿掏出兜里的钱争着买了。膏药有三角的,五角的,一元的。一番折腾后,收获虽不少,但把自己弄得也是口干舌燥。收摊后,送几个膏药,找个人家留宿,那是小菜一碟的事儿。不光如此,有时还能得到主人家好菜好酒招待,所以,隔三差五他能吃上爽面卵,还真不算是稀奇的事。

走南闯北到各地,千里不带食和被,原来,江湖人就是这样浪迹天涯。

缙云壶镇产壶吗(曾经的缙云壶镇)(9)

人在江湖哪有不挨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江湖人至少得擦亮眼睛认准行中人。比如说,嘴里衔着13节烟筒的乞丐,那个一定是讨饭头。耳听六路,眼观四方,江湖人不仅要八面玲珑,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有不甘示弱的傲气。据说有一次,章培山与同伴在永康走荡,有几个地痞流氓无端挑衅想破戏法,于是双方大动干戈。血气方刚的章培山当然不认怂,操起马刀声张虚势,摆出一副势不可挡,来者封喉的架势,吓得对方落荒而逃,才免吃这眼前亏。强中自有强中手,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不是每一次都能这么侥幸求得平安无事。

缙云壶镇产壶吗(曾经的缙云壶镇)(10)

人在江湖,哪能没有儿女情长?像章培山这样一个能说会道,风流倜傥的男人没有艳遇似乎觉得有点不合乎常理。一边跌打滚爬,一边风花雪月,章培山的江湖岁月里从没缺少绵绵情爱的陪伴。可是,家里贤妻也无法安放一颗忐忑不安的心,一边担心丈夫的人身安危,一边担心丈夫在外问花寻柳,挥霍钱财,很多次毅然放弃农活跟随丈夫一起走荡。

缙云壶镇产壶吗(曾经的缙云壶镇)(11)

人在江湖,哪能没有辛酸事?破四旧,文化大革命期间,没收道具,不准他摆摊,不准他外出,这才是章培山最困惑的时候。他就像是被戴上紧箍咒的孙悟空,有法不能施展。章培山只能凭他三寸不烂之舌,经常与壶镇市坛的市管会会长一起喝酒唠嗑,周旋疏通关系,真的是到了黔驴技穷的地步。

有时,辛苦忙碌一整天,饥寒交迫,也没有一文钱的收入。风里来雨里去,走过万水千山,却走不出江湖尽头。

缙云壶镇产壶吗(曾经的缙云壶镇)(12)

人在江湖,岂能没有纵酒歌狂时?常言道:江湖江湖,讲的是义气,糊的是嘴。章培山,一个海量的酒狂,最多一顿能喝上十斤黄酒。以黄酒当时三角一斤计算,每餐一斤,每天三餐就得要一元买酒钱了,还经常买只小肉鸡作下酒菜,再怎么艰难,他都不会委屈自张嘴。别不信,直到死他还惦记着喝酒呢。于他而言,酒里浸泡的是豪情万丈,酒里也酿着满满惆怅。真个是“梦里不知身是客,一响贪欢”。酸甜苦辣算什么,壶里乾坤最是大。

说章培山能言善道,一点都不为过。据说村里人非常喜欢听他讲故事。他最擅长讲《薛仁贵征东》和《薛仁贵征西》里的章节故事,声情并茂,抑扬顿挫,一开讲就能滔滔不绝说上几小时。左邻右舍在院子里早早摆好椅子,沏好茶在恭候,每次都是听得意犹未尽,真不亚于在台前看大戏。

缙云壶镇产壶吗(曾经的缙云壶镇)(13)

耄耋之年,张培山已经力不从心,不方便外出了,只能在附近走动,江湖隐语叫做“守地”。

壮志未老的他还经常在壶镇市坛及附近村镇摆摊,一块白洋布,四个桩,搭起一布棚。棚内有一支长板凳摆放药品,两把供客人坐的椅子,三只小木箱,还有一块写有“章培山专治跌打损伤”字样的长方形红色广告。来买药的都会主动找上摊头,有时甚至找上家门。话说不假,在那个物质匮乏,西药穷缺的年代,章培山用草药医治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炎,腰酸背痛等一些常见杂病倒还挺灵验的,也是迎合那个时代的需求。和睦村有个六十三岁的老人至今多次谈起并感恩章培山当年医好他的病。

缙云壶镇产壶吗(曾经的缙云壶镇)(14)

都说老人不经跌,九十一岁那年,章培山在壶镇市坛摆摊时不慎摔了一跤,卧床40天后真正告别了他的江湖生涯。临终前,把他余下的仅有的三十七元钱交与孙子办后事。

章培山的一生江湖经验丰富,少有名气。生前,有很多后辈想拜他为师,章培山始终没有收徒,并嘱咐后人不管人生之路有多难走,千万别选择他的老路走。

尘世变幻,“章培山卖膏药”的时代已不复存在,但江湖不曾消失,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很宽,诱惑很大,行程很累,那就得看世人如何去行走。

缙云壶镇产壶吗(曾经的缙云壶镇)(15)

缙云壶镇产壶吗(曾经的缙云壶镇)(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