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量前时代到流量时代,哭戏从代表性人物走红到热搜式的话题营销,一步步成为当下重要的营销切口,其背后则是作品、演员与流量三方的取舍与考量。而哭戏细化在具体的营销方式上,也有其突出的症结,例如词条式热搜带来的两极化作品评价、短视频营销下的叙事混乱,这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求从业者对“营销为王”与“作品为王”进行再思考。

作者 | 郭雪梅(文化产业评论作者团、三川汇文旅体研究院研究员)

编审 | 时光

编辑 | 半岛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哭戏,不仅作为检验演员演技的重要标准,近些年还成为影视营销的热门选题。

从早年人们自发评选“十大经典哭戏”“哭戏最好的女演员”,到如今影视剧开播就热搜满屏的“xx明星的哭戏”。去年年底,更有微博娱乐博主盘点“#2021年度哭戏名场面#”,不同观众纷纷出动安利自己心中的最佳年度哭戏。

那些年惊艳的哭戏(哭戏名场面盘点)(1)

△2021年度哭戏名场面

最终票选出的作品有《山海情》《我在他乡挺好的》《周生如故》《扬名立万》等,它们还是去年表现极为出色的影视剧集,这让主演的哭戏在作品宣传上占据很大优势。哭戏是如何一步步成为当下的“演技指标”?越渐突出的“哭戏营销”是怎样发展的,面临的深层问题又是什么?

那些年惊艳的哭戏(哭戏名场面盘点)(2)

哭戏是如何变成流量时代的“演技指标”

哭,看似是一件事,但对于演员来说,哭戏却千姿百态。

最普通的就是无声流泪、低声啜泣、嚎啕大哭,搭配动作可以有抬头/低头一秒落泪、捂嘴哭、边哭边说等等,搭配场景又可以有雨中大哭、送别转头哭。在不同的影视作品中,各类哭戏扮演着不同的作品,不是推动情节,就是展现演员魅力。

那些年惊艳的哭戏(哭戏名场面盘点)(3)

△《楚乔传》李沁哭戏

从流量前时代到流量时代,哭戏也逐渐由单一的作品标准,变为走在前台的营销套路。

哭戏“IP”:代表性人物的哭戏走红

流量前时代的影视行业普遍更关注演员演技,这也让哭戏营销更偏向代表性人物,这与当下流量时代重视数据、粉丝消费完全不同,较为出名的有琼瑶式哭戏、马景涛式咆哮哭戏。

那些年惊艳的哭戏(哭戏名场面盘点)(4)

△琼瑶式哭戏—泪如珠粒,一秒落下

那些年惊艳的哭戏(哭戏名场面盘点)(5)

△马景涛式哭戏—边哭边咆哮

这些著名演员的哭戏为自身树立哭戏“IP”,在宣传上拥有更加丰富的话题度,同时也侧面为年轻演员学习哭戏提供参照,譬如广受人们称赞的刘雪华哭戏。当然有些过度浮夸的哭戏也有其负面作用,例如为博关注而刻意模仿。

那些年惊艳的哭戏(哭戏名场面盘点)(6)

△早期刘雪华哭戏

那些年惊艳的哭戏(哭戏名场面盘点)(7)

△“泪眼影后”刘雪华被调侃

流量前时代注重戏骨演员,让哭戏还处于作品欣赏阶段的话题,尚未成为人们特别关注的营销话题。

热搜式哭戏:话题型的哭戏营销

而到了流量时代,影视剧由电视搬到手机终端,广告也有原来单一的电视推广变得更加多元化,微博、短视频等营销途径让哭戏有了单独的“发挥空间”,有趣、用词特别等带有热搜体质的哭戏营销百花齐放。

例如代表性的“xx式哭戏”话术,它具体针对不同的影视作品和不同的宣传偏向。

“#哭戏破碎感#”强调脆弱感,准确来讲没有统一的说法,多是千人千面,但只要能激起保护欲即可,通常更适用于古装剧的宣传。

那些年惊艳的哭戏(哭戏名场面盘点)(8)

△《琉璃》成毅哭戏

“#隐忍式哭戏#”强调要体现隐忍感,观众可以看见泪光,但又要保证泪水不会流出眼眶,它在各种剧集场景的适配度都很高。

那些年惊艳的哭戏(哭戏名场面盘点)(9)

△《周生如故》任嘉伦哭戏

有些影视作品则喜欢使用一些特别的表达让平平无奇的哭戏变得别具一格。“#洗脸式哭戏#” “#水龙头式哭戏#”,总给人一种“用词越大胆,宣传越给力”的错觉。

那些年惊艳的哭戏(哭戏名场面盘点)(10)

△《大宋宫词》刘涛洗脸式哭戏,满脸都是泪

那些年惊艳的哭戏(哭戏名场面盘点)(11)

△《周生如故》白鹿水龙头式哭戏,从头哭到尾

当然,一些实在无话可说或者较为“保守”的宣传方,则仍旧喜欢使用类似“#教科书式哭戏#”、“#哭戏共情力#”等营销话术。

哭戏的“被迫出圈”成为流量时代的常态。

此外,除了哭戏针对的影视剧营销,一系列涉及演员自身的话题宣传也更加突出,例如同名电视剧与电影的哭戏比较,当年,《七月与安生》热播后,有关于电影版主演周冬雨、马思纯与电视剧版的主演沈月、陈都灵的哭戏就经常拿来作对比。

那些年惊艳的哭戏(哭戏名场面盘点)(12)

△《七月与安生》安生哭戏

还比如新生演员的演技提升,一直被嘲演技烂的Angelababy在《摩天大楼》播出后迎来了观众评价的转折点,尤其是其中的哭戏。

那些年惊艳的哭戏(哭戏名场面盘点)(13)

△从早年的哭像笑,到如今的情绪流露

“哭戏营销”的底层逻辑

流量时代,注意力争夺战变得如火如荼,能快速引发关注的营销被视为不二法则,哭戏作为重要的话题制造点,也被更多的利用,而其重视的背后则与两层逻辑有关。

演员眼泪≈观众眼泪

哭戏一直都是强调爆发力的情感戏,所处情节往往是影视作品的高潮部分,在前期剧情与人物感情的铺垫下,哭戏很容易给观众留下深刻影响。

同时,在泪点低、有同感亦或演技好等因素的加成下,也能让某场哭戏成为观众心中的“名场面”。多重因素的影响使得许多哭戏跳脱专业视角,迎来更多正面评价。

那些年惊艳的哭戏(哭戏名场面盘点)(14)

而在一般观众心中,一直有着对哭的刻板印象,即说哭就哭就是好演员,一秒掉泪就是好演技。不用眼药水或者其他催泪神器就可以落泪的演员,让观众在看剧时自动增添了滤镜,仿佛这就是真情实感流露的感伤,这样也更易赚得他们的眼泪和好感。

流量明星的“演技砝码”

哭戏被广泛用来营销还与当下流量明星泛滥有关。一方面,我们肉眼可见更多流量明星转型演员,不仅仅是偶像剧,连正剧也增加了许多流量明星的身影。被流量捧红的明星往往并不具备科班演员的演技,但热度的高要求则需要更多热搜的“被制造”,哭戏于是成为其中的重要切口。

例如一直被丝芭文化热捧的鞠婧祎,从《芸汐传》《如意芳菲》到最近的《嘉南传》,除了古装妆容过度整齐无瑕疵,连哭戏也讲究太精致的美,让人跳戏。讽刺地讲,在相关的哭戏热搜下,鞠婧祎完成了演员与剧中角色的“高度匹配”,丧失了演技存在的真正价值。

那些年惊艳的哭戏(哭戏名场面盘点)(15)

△相比其他演员,剧中妆容往往让人跳戏

另一方面,一些流量明星希望凭借演技出圈,会选择用哭戏来“补拙”。例如近年来较火的演技比拼类综艺《演员的诞生》《演员请就位》等节目,邀请了许多流量明星参加。哭戏作为其中的演技考察时常被选中,短期的爆发戏让他们快速获得认可,增加好感度。

那些年惊艳的哭戏(哭戏名场面盘点)(16)

△陈宥维《演员请就位》哭戏被嘲

总结来看,哭戏营销本质上是作品、演员与流量三方的选择,在当下的流量时代,单纯意义上的哭戏欣赏已经成为过往,而这样多维的营销考量也必将带来许多深层的问题。

“营销为王”还是“作品为王”?

影视作品哭戏营销的两重考量

影视作品哭戏营销主要集中在热搜与短视频上,尽管这追随了当下的宣传风向,但背后也为作品本身带来了不少影响。

哭戏热搜营销:作品的两极化评价

在热搜上,作品营销多以词条形式出现,缺少更多情节描述与画面展示,让人无法有哭戏的共情力。同时,本就是截取式的表达,也让未观看的观众缺少剧情铺垫,一方面可能丧失后来的观众,另一方面也让路人群体对于作品有着片面的认识,评价不客观。

而从更深层次看,当下的哭戏营销普遍走重复套路,“#哭戏破碎感#”“#隐忍式哭戏#”等话术使用,不仅让观众产生观看疲劳,缺乏点开细看的欲望,还可能变成一种资源浪费,丧失营销意义。当下的吻戏营销也有着基本一致的表现。

其实,真正好的哭戏热搜营销应该从剧集中来,寻找亮点。例如《爱很美味》的“#夏梦用PPT道歉”热搜,具备新意的同时,让哭戏更加自然的被展示。

那些年惊艳的哭戏(哭戏名场面盘点)(17)

△霸总夏梦为挽回感情,用PPT对现任男友道歉

那些年惊艳的哭戏(哭戏名场面盘点)(18)

△前任男友楼下等她,也用PPT对自己道歉,泪奔于同款道歉,是因为与前任的那些年,在他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哭戏短视频营销:叙事的被遗忘

相比热搜词条哭戏营销,短视频可以更加直接的表现哭,更易于观众带入。但其也存在着表现方式的桎梏。

一条完整且完美的营销短视频涉及几个方面的要素:金句、名场面、bgm,还有特别的剪辑顺序,这些都会影响作品本身的叙事表达和情感输出。

而哭戏短视频在营销上也会加重泪点宣传,选用被截取的剧中台词、套用当下流行的歌曲以及打乱顺序的哭戏剪切,这些都让影视作品原有的叙事逻辑弱化,在前期宣传上尽管有利于破圈,但也会让人们对作品主题产生偏差。

那些年惊艳的哭戏(哭戏名场面盘点)(19)

事实上,在当下的流量时代,影视行业早已脱离原有的宣传模式,“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道理更加被证实。而面对这样的现状,作品和营销的比重考量在影响上也变得突出,从哭戏的营销宣传上,我们也能洞悉“营销为王”与“作品为王”两重考量的忧思。

结语

哭戏,从单纯的演技标准到百样的营销切口,侧面描绘了影视行业在宣传营销上的变化。而不管是便利的营销渠道,还是新奇的营销话术,哭戏这一来源于作品、根本于作品的特质仍旧不能被遗忘。

哭戏营销,最终也应取决于哭戏。

欢迎订阅关注微信公众号 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 )

行业窗口与顶尖新媒体【文化产业评论】已运维3000多期(持续8年有余,跨越3000多天),推送文化、旅游、体育领域专业优质文章7000多篇。【文化产业评论】始终秉承权威、专业、准确、及时、实用的特点,聚焦文化、旅游、体育等行业前沿动态、发展思考,直面新时代行业发展重大问题,融汇行业内外精英的观察和理解,得到了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精英从业者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亦架设起沟通各方的畅通渠道,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电影局、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文物局、国家体育总局等有关部门,各地市政府,以及全国各文化、旅游、体育企业的重要助手。欢迎订阅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