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识五谷,勤四肢”,五谷就是“稻、黍、稷(粟)、麦、菽”,分别对应我们现在所说的水稻、黄米、小米、小麦和大豆(菽是豆类的总称但主要是大豆也就是黄豆)。

这五种谷物是中国本土存在的,也是中国种植历史最悠久、最广泛的农作物种类。我们常说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国人驯服野生谷物可要比这长多了,在历史的演变中,谷物也在发生着变化,不断的被人们培育、选优。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谷物的变化就是中华民族的写照。

五谷在古代经常被人们提及,但是现在好像很少有人说起,原因就是五谷当中的有些谷物,已经被历史淘汰了,而像外来的土豆、玉米则站上历史舞台。

小麦和大米谁厉害(为何形成南米北面的主食格局)(1)

纵观中国古代农作物的发展史,我们可以大概的以南北之分,来了解一下如今的主食小麦和稻米,是如何成功登顶的。

北方地位之争——小麦的进击之路

我们常说北方是面食的天下,想当然的以为,北方一直以来都是小麦的地盘,但是在很早以前,北方的主食并不是小麦,而是我们现在喝的小米粥的小米。

小米的起源地是在中国,至少已经有六千年以上的种植历史。

大约在一万年前,北方的中国先民就在山谷地带种植粟和黍这两种植物,也就是黄米和小米,其实黄米和小米是兄弟,由一个物种分支成的。我们现在在路边看到的狗尾草,可能就是野生小米的前身近亲。

黄米和小米长期霸占北方的土地,成为北方先民的主要食物。直到夏商周时代,小米和黄米还是最为主要的粮食,粟更是被称为五谷之首。

黍需要去壳,才能变成我们所说的黄米,但是黍不利于消化,食用价值并不高,一般用作酿酒,在长期的历史中自然也就消失了。

小麦和大米谁厉害(为何形成南米北面的主食格局)(2)

而小米则不然,它既能适应北方的气候又可以作主食,食用方法和大米差不多,也可酿酒。

大约在商周时期,小麦就传入中国,一直以来我们认为小麦是原产自中国的,但是现代研究已经证明不是。但是小麦传入很早,具体怎么传入的就不太好研究了。

《诗经》中有记载:“贻我来牟,帝命率育”。

当时人们认为小麦是上天派来的物种,刚进入中国的小麦,还不足以撼动小米在中国北方的地位。主要原因是在此之前,北方的饮食习惯是“粒食”,而小麦颗粒粗大、皮厚又难剥,食用口感远不如小米。

小米的生产和加工技术已经很成熟,而小麦还是一片空白,但是后来小麦因为自身优势和外部因素逐渐兴起。

小麦和大米谁厉害(为何形成南米北面的主食格局)(3)

小麦取代小米地位是历史的必然,主要原因是小米是春种秋收的物种,所以每年的夏天,在北方就会因为青黄不接,发生很严重的饥荒,极大的抑制了文明的发展。

这时候的冬小麦就体现了其重要的作物,秋种夏收,可以弥补粮食的空缺,就是因为这一点,小麦得以受到重视并且开始推广种植。

《礼记》有记载秦朝统治者对于小麦的态度:“仲秋之月……乃命有司,趣民收敛,务畜菜,多积聚,乃劝种麦,毋或失时,其有失时,行罪无疑”。

秋收小米过后,要按时节种植小麦,如果有所怠慢就要被官府治罪,可见统治者对于小麦的重视。在统治者的大力推广之下,小麦逐渐开枝散叶占领大片的土地。

但是早期的磨面技术不成熟,以及磨面的设备也不够完善,使得面粉的产量很低价格很高。

小麦种植得以扩大并且成为北方的主食,最重要的原因是石磨的普及,和制面技术的成熟。

早在石器时代就有石磨了,但是那远不能满足需要,大型的磨坊往往需要水力驱动,北方严重缺水,极大的限制了面粉的制作。直到西汉时期,面粉的扩张远远赶不上小麦的扩张。

小麦和大米谁厉害(为何形成南米北面的主食格局)(4)

在民间,人们只能将小麦磨碎成小米大小,成为小米的替代品而食用,面粉则是皇家贵族才可以享用的奢侈品。

小麦面积的扩张,也就伴随着种植技术的成熟。到了唐朝,水利设施的建设,以及石磨的推广和制面技术的成熟,使得小麦已经完全占领北方,面粉也赶上了小麦的脚步,发展成为北方主要的粮食种类。

从先秦一直到唐代,小麦一步步的扩大优势,最终发展壮大。值得一提的是,在唐代小麦并非碾压小米的存在,小麦的出现,只是为了弥补一年一熟的小米时间上供应不足的空缺,它俩在种植时间上并不矛盾,只能说小麦和小米平分秋色。

虽然小麦的种植很普遍,面粉也很普及,但是作为精粮存在的面粉并非谁都消费得起,甚至于连小米也并非所有平民都吃得起。唐代仍然有很多的平民的主食是豆米饭,也就是用大豆之类的豆子做成的米饭。

小麦和大米谁厉害(为何形成南米北面的主食格局)(5)

南方的霸主——稻米的进击之路

相比于小麦在北方占据脚跟并且最终统一北方,成为北方的主食的艰难历程而言,稻米的历程就轻松的多。

从一开始诞生在南方,稻米就是那片土地的王者,轻轻松松的扩散到整个长江以南的几乎全部地区。随后还北上,随着水利设施的完善以及旱稻的出现,稻米的北上之路也并无太大障碍。

现代考古发现,世界上最早的水稻就起源于中国,大概在距今一万年前。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遗址,那里就发现了相当完整的稻壳和稻米。

史前稻米遗址大都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那里是稻米的发源地,也是最早种植稻米的地方。相传大禹治水分九州之后广泛的推广种植水稻,促进了水稻种植面积的发展。

在汉代的时候,南方水稻的种植已经相当的广泛,但是当时水稻却不是主粮。

《淮南子》有记载:“一人蹠耒而耕,不过十亩。中田之获,率岁之收,不过四石”。

可以看出来汉代水稻种植面积已经相当的广泛,但是产量十分的低下,主要是因为技术落后,设备落后以及水稻田管理落后。

当时的经济重心以及人口重心都是北方,南方相当的落后和荒芜,在北方小米、小麦等撑起粮食需求,无人发展南方。南方出产的稻米勉强可以作为一种粮食补充,完全不够作为主食的资本。

小麦和大米谁厉害(为何形成南米北面的主食格局)(6)

据《齐民要术》记载,在北魏时期,北方就出现旱稻,稻米开始在北方成规模的出现。

旱稻虽然不需要像水稻那样成天泡在水里,但是在播种的时候还是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受限于北方严重的水资源匮乏,旱稻在北方的种植相当的有限,勉强算一种补充。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开始进行物种的选良,通过人工选育优良的农作物种类来适应不同的环境,提高农作物产量。《齐民要术》就记载当时的水稻有多达二十四种之多,并且很成熟的开始区分糯稻与粳稻。

到了唐朝农业水平真正的发展起来,其中最重要的是唐朝水利设施的建设能力空前的提高,并且经过了长时间的物种选良,到了唐朝水稻的种类已经相当的齐全,而且产量也日益增多。在唐朝正式形成了署、麦、稻三分天下的局面。

据唐朝《四时纂要》记载,此时已经出现了相当完善的十五种稻米种类,并且有一些是唐朝首创出来的优秀品种。当时产自苏州、常熟之地的香粳大米更是给皇帝特供的贡米。

小麦和大米谁厉害(为何形成南米北面的主食格局)(7)

南宋时期,正式完成了中国经济中心的转移,南方迎来繁荣昌盛的时代。

水稻也渐渐成为全国最主要的粮食,当时宋朝廷大力推广一种“占城稻”,这种稻米原产于越南,是一种早熟耐旱的优良稻米品种。

早在汉朝,南方的水稻就进入了一年两熟的时代,还区分了早稻和晚稻。在当时稻米生产力低下的时代,这无疑给稻米的产量带来了极大的提升。

到了宋朝,大量北方人的南迁,使得小麦的种植开始南移,但是这并未影响水稻,而是极大的促成了水稻的一年两熟。再往南去,甚至出现了一年三熟的水稻,这是水稻种植历史的重要进步。

直到清代,南方的双季水稻相当的成熟,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北方的水利设施逐渐的完善,稻米的种类的改良也越发的繁多。最终产量优于小米的稻米,也在北方占据脚跟,成就了北方稻麦一年两熟的种植模式。

总结

如今我们都说“南稻北麦”,但是这一格局的形成,却几乎经历了整个中国的封建社会。

小麦和大米谁厉害(为何形成南米北面的主食格局)(8)

科技水平的发展与人口的增加,使得人们不断寻找更加高产、更加适合的农作物。如今的杂交水稻养活了十四亿中国人,在中国总体上米做大头,面做小头,区域上,北方主面南方主米,而稻米和小麦的发家史拖起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

写完又想起儿时插水稻的欢乐了,每一粒粮食真的是来之不易,所以我们更加要珍惜得来不易的粮食。

参考文献:

《齐民要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