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雪龙”号刚刚完成阿蒙森海综合考察任务。虽然远在南极,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仍深深牵动着36次南极考察队队员们的心。家乡疫情怎么样?家人有没有做好防疫?买菜是否方便?队员们每天一有时间就会微信跟家人沟通,而“雪龙”号局域网上也每天更新相关新闻,让队员们及时了解国内情况。

船上便捷的网络方便了队员们与同事、家人的联系,也提高了南极科考的幸福指数,这让很多“老南极”感慨万千。

一般来说,一次随船的南极考察需要半年左右时间,作为极地人和其家属,最先需要忍受的就是长期的分离。在渺无人烟的大海上,在地球的最南端执行考察任务,很容易想家。

今年已经60岁的老队员吴林说,在上世纪90年代,船上虽然有海事卫星电话,但一分钟花费将近10美元,大家如果没有特别重要的事情,根本舍不得打。因为“雪龙”号在进出南极的途中,需要靠外港补给,队员们纷纷去买当地电话卡,与家人互诉衷肠。跨洋电话的话费虽然也非常昂贵,但仍令很多队员“趋之若鹜”。在外港码头电话亭排队打电话的场景,也成为那个年代考察队员心中共同的回忆。

1999年,“雪龙”号布设了局域网,队员们可以通过局域网上传和下载电影、电视剧、电子书等,为“雪龙”号单调的出海生活增添了很多色彩。与此同时,可以与外界联系的电子邮件系统也正式启用,这意味着考察队员终于可以告别南极“失联”的日子了。

当时,考察队员们上船后都会分到一个邮箱地址。队员们登录邮箱后,可以与国内发送邮件。但收发并不是实时的,而是由船上的网络工程师每隔几个小时统一接收和发送,费用也比较贵。但不管怎样,队员们拥有了可以和外界交流的渠道,还是非常高兴。

2013年,“雪龙”号安装了船载四代海事卫星,四代星的最大带宽是492kb,船上用的共享带宽为200kb,队员们可以通过一个叫做“海信通”的聊天软件发送文字以及被高度压缩的图片。出发前,队员们要提前下载海信通,而且还要通知那些可能联系的亲朋好友,让他们也下载一个海信通,以便联系。

雪龙又发现了一个秘密(雪龙网事)(1)

海信通,很多极地人的共同记忆,相当于海上的微信,不过不能发送语音、视频。

海信通在考察队员的手机里没待多久,“雪龙”号的网络就再次升级。

2016年,“雪龙”号安装使用了五代星,开通了2兆带宽的海事卫星网络。2019年,36次队出发时,“雪龙”号的五代星升级为6兆带宽!这个网络可以保证考察队员在船上使用微信、QQ与外界联系,科考数据能够及时回传。在五代星信号好的时候,队员们甚至可以与家人进行视频通话。同时它也为船舶安全保障做了不少贡献。

雪龙又发现了一个秘密(雪龙网事)(2)

2017年8月,“雪龙”号上的考察队员在甲板搜索信号跟家人联系。

至此,南极考察队员们在“雪龙”号上真正体验到了有网的感觉。

除了海事卫星,现在船上还开通了中国移动(上海)的电话信号,大家可以用中国移动的手机给家里打电话。即使身在国外,也按照上海市话计费,既方便又实惠。不过船上移动基站的信号范围有限,仅能在离港的几天内使用。

进入南极圈后,一路往南,纬度越来越高,网络也越来越差。很快,6兆带宽的五代星就停用了,大家只能使用512kb的四代星。即便如此,网络信号仍然时好时坏,有时候甚至连续两三天收不到信息,这可苦了每天需要下载最新气象资料的预报员了。

现在“雪龙”号正处在南纬68度左右的海域,预报员张露告诉记者,每天他们下载的气象图只有2兆左右,但网速慢时要长达两个小时才能完成下载。“这已经算不错了,此前在更南纬度的罗斯海时,有两天完全没有网络,我们只能用旧的气象图作预报分析。”张露说。

同样心急的还有记者本人,虽然在南极拍摄了很多精彩的照片和视频,但受限于网络不能及时发送回国内,这真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就连考察队常务副领队徐韧聊天时也表示,网络通讯是考察队在南极的重要保障之一,无论是气象预报、冰情分析,还是船舶航行、科考数据回传,都需要有好的通讯条件支持,希望未来的“雪龙”号有更好的信号。


(记者:赵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