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桥杂技大世界迎来游客高峰(杂技大世界澜阳书院)(1)

引言—名字由来

西汉初,在今县地置安县、重平县。西晋泰始元年(265),在安县故址置东安陵县(因区分于扶风之安陵县,故加“东”字),金大定二年(1162年)析将陵县吴桥镇置吴桥县(治今县东吴桥)。《吴桥县志》载:吴桥名镇,在邑人传为古大姓吴氏所族居。而且,昔日吴桥城南岸旧有桥,传为“吴桥”。一说:十六国时期的后燕创立者慕容垂曾引兵通过这座古桥。因为慕容垂曾受封吴王的缘故,所以也称其地为“吴桥”。

吴桥县今隶属于河北省沧州市。

大运河水系图

吴桥杂技大世界迎来游客高峰(杂技大世界澜阳书院)(2)

大运河南北流经吴桥县西部边界。

杂技大世界

吴桥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是我国杂技发祥地之一,被国内外杂技界公认为中国杂技之乡。1993年,吴桥县政府与香港国旅合资兴建了“吴桥杂技大世界”,把杂技艺术作为一项独有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利用。

吴桥杂技大世界迎来游客高峰(杂技大世界澜阳书院)(3)

大世界占地200公顷,规模庞大,气势宏伟,内设十大景点,融千年杂技文化于一苑,集游乐、人文、博物、民俗、杂技培训、比赛交流于一体,具有神奇、绝妙、新颖、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展现了杂技之乡古老的民间文化风采,成为独树一帜的世界东方杂技旅游胜地。

吴桥杂技大世界迎来游客高峰(杂技大世界澜阳书院)(4)

吴桥杂技大世界最具特色的中心景区,占地19200平方米,重现了当年北京天桥、天津三不管、上海大世界、南-庙四个民俗文化集散地的表演特色和江湖文化景观,让人们充分领略吴桥杂技艺人的奇招绝活,漫步城中可以尽情欣赏各具特色的杂技、马戏、戏法、气功、曲艺、独台戏、拉洋片、驯白鼠等艺术表演,身着清朝服饰的吴桥艺人们,说着当年卖艺求生的语言,把过去艺人四海为家的-情景展视的淋漓尽致,集中展示了清末民初的旧中国市井社会百相的文化氛围。

吴桥杂技大世界迎来游客高峰(杂技大世界澜阳书院)(5)

澜阳书院

澜阳书院位于吴桥县铁城镇,城关中学大门南侧。整体建筑面积460平方米,保存完整,是现存书院中为数不多的保存完整的清朝建筑,曾被吴桥第二中学作为该校试验楼占用。

吴桥杂技大世界迎来游客高峰(杂技大世界澜阳书院)(6)

据《吴桥县志》记载,澜阳书院始建于清康熙51年(1712年), 同治13年(1874年)知县劝集经费,扩建书院,仍用原名。清光绪29年(1903年)全国推行新学,澜阳书院改为第一高等小学堂。调研中了解到,2003年8月19日,文化旅游局协调铁城镇政府,在县一中南院墙外侧挖寻到“建后澜阳书院碑记”的一部分,石碑厚20公分左右,上书100多个繁体中文字,见证了澜阳书院的发展历史。

千年唐槐

吴桥唐槐是吴桥著名历史古迹之一,位于吴桥铁城镇城关东北部北关村境内。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征辽东时,路过此地亲手栽种。因是唐人所植,故名唐槐。树高8米许,围长4.5米,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由于年代久远,树干已枯裂、洞穿,但仍枝繁叶茂,生机盎然,远近闻名。春夏之初清香的槐花百米内闻溢芬芳。周边还有杨、柳、榆、椿、构、桑等树围绕,唐槐高大居中,附近村民奉为“树仙”。

吴桥杂技大世界迎来游客高峰(杂技大世界澜阳书院)(7)

非遗文化—线装书工艺

线装书工艺是一种传统手工装裱技艺,它是我国传统书籍艺术不断演进的标志和形式。我国古代的纸本书,经历了卷轴和册页两个阶段。卷轴由卷、轴、缥、带组装成。汉、唐只有这种卷轴形式的书。

吴桥杂技大世界迎来游客高峰(杂技大世界澜阳书院)(8)

今天我们看到挂在墙上的轴画、书法,仍是卷轴装的遗风。晚唐以后,卷轴书向册页书过渡,其装订方法又有多种多样的演变,大体经历了轻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到了明代才正式出现了线装本的册页书。

吴桥杂技大世界迎来游客高峰(杂技大世界澜阳书院)(9)

线装书一般只打四孔,称为“四眼装”。精装及较大的书,在上下两角各多打一眼,就成为六眼装。根据需要还有八眼装、十眼装等。讲究的线装,除封面用绫绢外,还用绫绢包起上下两角,以资保护。线装书装订完成后,多在封面上另贴书笺,显得雅致不凡,格调高贵。

吴桥杂技大世界迎来游客高峰(杂技大世界澜阳书院)(10)

民俗文化—苗刀

苗刀,古称长刀,汉代便有雏形,唐代达到鼎盛,传入日本、朝鲜等国。苗刀的技法集刀枪于一身,临阵杀敌,威力极大。沧州是中国的武术之乡,其苗刀技法更是独树一帜。

吴桥杂技大世界迎来游客高峰(杂技大世界澜阳书院)(11)

沧州苗刀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是闻名中外的传统刀技。它刀身修长,共五尺,兼有刀、枪两种兵器的特点,且可单、双手变换使用,临阵杀敌,威力极大,非一般兵器可比,故中国历史档案馆保存的重要资料《苗刀考证》中,这样写道:“苗刀用以冲锋枪,远胜单刀及其它短兵。明代戚继光将军,改铸精绝,传之于其部下,杀敌致果,斩将擎旗,赖以刀法,威震华夏。”中国苗刀有一套完整的技法,它内涵丰富,结构严谨,技击性强,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实战性与锻炼价值。

吴桥杂技大世界迎来游客高峰(杂技大世界澜阳书院)(12)

有人把苗刀说成是“流传在我国武术界的日本双手刀法”,这种说法不对,苗刀源于中国,是我们祖先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先期是随中日文化交流由中国传到日本的。苗刀在我国汉代就有其雏形,苗刀在我国历史上古称长刀,从河南刘家渠东汉墓出土的环柄长刀,和山东苍山发现的汉安帝永初六年发现的长刀,均和苗刀相似,从尺寸上看,全长111.5厘米,刀脊厚度与刀身的宽度的比,大约是一比三,到唐代,天宝年间,大将军嗣业使用的部队,被对方的骑马冲乱,在这种情况下,嗣业“手持长刀,大呼出阵前,杀数十人,阵复整。”另外,在唐代的标准装备中,能看到大量的佩刀和陌刀。

地方美食—吴桥宫面

吴桥宫面是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的特产。吴桥宫面营养丰富,味道鲜美,面条细匀空心,色泽油亮而洁白,耐火不糟,回锅不烂,食用方便,既可以做为主食,又可以做副食佐餐;吃凉面条,热面汤均可。

吴桥杂技大世界迎来游客高峰(杂技大世界澜阳书院)(13)

宫面的加工技艺十分讲究,它以小麦精粉、精炼豆油、精盐和数十种滋补中药材为原料,经配料、揉醒、压延、拉延、挂抻、晾晒等13道工序。其在加工过程中对环境要求十分严格,无论有多少定单,遇有酷暑、严寒、雨天、雾天、风沙天都要停下生产,以保证其产品质量。吴桥宫面有条细中空、洁白清透、耐煮不糟、入口柔滑、嚼有咬劲、营养滋补、食用方便八大特点,成为有口皆碑的人间珍馐。

吴桥杂技大世界迎来游客高峰(杂技大世界澜阳书院)(14)

相传在西汉末年,王莽乱政窃取了汉刘天下。光武帝刘秀举起讨伐王莽匡复汉室的大旗,因开始力量弱小反被王莽追杀,在沿洮河逃亡之中身受箭伤,路径吴桥一个名叫西张庄的村子时,已是精疲力竭,身下的火龙驹也没有了跑的力气;前有伏敌,后有追兵,已无路可逃。刘秀慌不择路,不得已藏进一家程姓面食加工作坊,躲过了王莽大军的追杀,得已保全性命。主人在为刘秀疗伤过程中,用家做的手抻细丝空芯面佐以滋补药材招待刘秀,使其很快恢复了健康。

吴桥杂技大世界迎来游客高峰(杂技大世界澜阳书院)(15)

后来刘秀东山再起,经数年征伐,终于在公元144年打败王莽,恢复了汉室天下。刘秀坐稳天下后,不忘旧恩,让他最难忘的是吴桥西张庄久吃不腻的程家细丝空芯抻面,就是从那时起,吴桥程家抻面走进了汉室宫廷,成了皇帝钦点的宫廷膳食,程氏手宫面因此得名,并延续至今。

后序

“人间游乐无双境,天下杂技第一乡”,悠悠运河水,滋养赐予了吴桥古朴历史文化。

大河之北、燕赵风采、沧州福地、大美吴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