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丛飞、郭丽英,以及千千万万深圳义工、志愿者,心怀大爱,无私奉献,是这座“关爱之城”“志愿者之城”最生动的注脚,随处可见的“红马甲”早已成为深圳人熟悉的美丽风景。近日全城掀起向郭丽英和凤凰涅槃艺术团学习热潮,3月16日,深圳市粉红丝带乳腺关爱中心、深圳市雨燕残疾人关爱事业发展中心、深圳市非常学堂特殊儿童关爱中心等8个鹏城公益社会组织齐聚市党群服务中心,分享各自的公益心路,探寻崇德向善的城市人文精神如何在这片热土生根发芽。
▲伍雪玲和孩子们在一起。
志愿服务诸多“第一”在深圳诞生
“来了就是深圳人,来了就当志愿者。”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生动温暖的实践。深圳是中国内地志愿服务的发源地,国内第一个法人志愿者组织、第一个“志愿者之城”、第一批国际志愿者、第一个“义工服务市长奖”、第一张电子义工证......志愿服务的诸多“第一”都在这里诞生。目前,全市有186万注册志愿者、1.1万个团体志愿组织、年均参与服务志愿者960万人次,这些数字见证了城市文明发展的进程。
▲深圳市罗湖区晴晴言语康复服务中心负责人伍雪玲和孩子们交流。
他们丰润滋养着这座城市的精神土壤,而社会也回报以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关怀尊重。2021年,市关爱办更在全市开展“致敬好人”圆梦计划,帮助关爱帮扶特殊人群的公益社会组织解决开展社会公益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助力健康发展。
公益机构负责人发言感人至深
分享会上,各位公益机构负责人的发言感人至深。专门为贫困家庭患有脑瘫等特殊幼儿开展公益教育的“非常学堂”,2011年创立至今已帮助1829名特殊儿童, 其中240人顺利进入常规学校和幼儿园。“我的经历跟郭丽英老师有点像,2011年去儿童医院探访时接触到这些孩子,当时心里非常震动,记得第一次当志愿者上完课后,有个孩子妈妈问我下周还来吗,我说一定来,为了这个承诺,我坚持了10年。”负责人林青坦言做公益从来都不容易,她用“越挫越勇”形容自己的变化,“10年下来真的很艰辛,学堂成立之初,我们没有座椅,老师都是跪着、盘腿上课,第二天脚都走不了路,但我心里有希望,相信美好的明天,所以我们会一直坚持。”
▲深圳市关爱特殊人群的公益社会组织代表讲述动人故事。
“我是一名残障儿童工作者,同时也是一位残障儿童的母亲。因为自己的孩子,我走上这条路已经超过20年,虽然艰辛,但值得骄傲的是帮助了1000多个家庭摆脱残疾的命运,过上有尊严的生活。2019年我曾有幸和郭丽英大姐一起去广州领取‘广东好人’的荣誉,非常敬佩她,她是鼓励我在未来路上坚持公益的精神支柱,一份榜样的力量。也很感恩深圳这片热土,让我们更有信心坚持这份公益事业。”这是深圳市罗湖区晴晴言语康复服务中心负责人伍雪玲的讲述。该中心创立10余年,共筹集儿童康复费用200余万元,成功帮助800余名听障儿童恢复语言功能,顺利回归社会。
2004年成立至今为10万余女性送去关怀,帮助超过3000位乳腺癌康复者重建人生的深圳市粉红丝带乳腺关爱中心,创始人李苏去世前曾说:“我的生命是有限的,可关爱生命是无限的;我的能力是有限的,可全社会的关爱能量是无限的。”
▲伍雪玲和孩子们参加深圳关爱行动表彰晚会。
还有关注“星星的孩子”的深圳市爱特乐团,这个国内首家由自闭症孩子家长发起、全部由大龄自闭症孩子组成的乐团,2013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帮助这些孩子融入社会,像正常人一样有尊严地生活。成立于2009年的深圳市罗湖区仁爱康复服务中心,为大龄自闭症及心智障碍者提供康复服务,星娃之家、星梦烘焙室、星梦图书馆等项目已累计服务7000余人次。创立于2005年的深圳市福田区紫飞语特殊儿童康复中心,主办过近400个公益项目,为特需儿童及家庭的学习生活增添更多斑斓色彩。
爱在深圳,情暖鹏城。文明,是对一座城市的最高赞赏 。“关爱之城”深圳,正用点点滴滴的关爱细节,展现“以人为本”的现代城市文明,持续锻造升华城市的人文品格与精神气质。
深圳晚报记者 赵伟君/文 余海洪/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