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脆的食物,好像是世界通行的“美味密码”。人类的这种喜好,大概与演化基因有关。百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学会了使用火,烹饪技巧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美拉德反应(Maillard Reaction)华丽登场。在烘焙、油炸等高温烹饪过程中,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结合,食物的表面会变得金黄酥脆,产生一连串的味道和香气。然而,这也产生了一个很严重的后果——一吃就停不下来。酥脆感提升了品尝美食时的感官体验,味觉、嗅觉、触觉和听觉都会影响人对食物的材质和“感觉”。咔嚓咔嚓、嘎嘣嘎嘣,吃酥脆食物时, “脆” 这个特性是对味觉和听觉的立体刺激,让人愉悦。薯片、炸鸡、蔬菜干等很多零食都属于酥脆食物的门下,受到现代人的喜爱。中国的一项传统美食也是酥脆口感的集大成者,有着上千年的历史,这就是馓子。而在济南,老饕们就更有口福了,到槐荫区经二路的洞天食府,就能吃到屡获金奖的洞天馓子。
馓子,据说起源于春秋战国,当时寒食节禁烟时要食用“寒具”,指的就是馓子麻花这一类油炸面食。到了南北朝时的“寒具”是细环饼,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曾记载载:“细环饼,一名寒具”,以蜜调水溲面,搓成细条,扭结为环形钏形状。油炸至金黄色后即可食用。苏轼对馓子曾经写诗赞赏:“纤手搓来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曾经的馓子是皇宫糕点,现在在我国南北各地都有制作,虽然制作方法万变不离其宗,其色、香、味、酥、脆、型却因地域不同不尽一样,粗细也不同。济南的洞天馓子从名称到制作,就独具特点,俘获了无数吃货的心。
洞天馓子的创始人叫王林萍,从1980开始,她一直从事早餐糕点、烧饼、煎包、油条、甜沫等食品的经营。在经营早餐的过程中,开始接触到馓子。由于馓子制作工艺精细、耗时、繁琐,济南还没有自己特有的馓子品牌。看到了市场的潜力,他决心用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让济南人找回千年馓子的老味道。至于为什么叫洞天馓子?这跟制作地点有关。制作馓子,冬天怕面醒不开,夏天又怕面粘上,对温度、湿度要求比较高。而防空洞冬暖夏凉,正好是做馓子理想地点。但原来的防空洞条件比较简陋,没有电灯,只能靠点汽油灯照明,洞天馓子就此得名。最开始做洞天馓子,王林萍凌晨两点就得起床,一小时和面,再花两小时炸出来,以求馓子酥脆,然后再蹬着三轮车绕遍济南街头巷尾叫卖馓子。
随着名声渐起,也有顾客反映馓子虽然中间挺好吃,但两头都是面疙瘩,不好吃。但这个面疙瘩是馓子从面世起就存在的问题,因为馓子制作由和面、盘条、缠条几个环节组成,有面疙瘩可谓是“天经地义”。但一项名吃的诞生,一定是伴随着不断改进创新,要不就会泯然于众。经过上百次的实验,王林萍对馓子抖条工艺进行了改进,两头大面团终于消失了。而且,洞天馓子还用黑芝麻做馅料,人口即化,香脆可口,回味无穷,成为了济南的名吃。1986年济南举办的全国首风味小吃大赛上,洞天馓子就获得了“济南风味小吃”的荣誉,并代表济南到郑州参加了当时全国饮食协会举办的比赛,所得到的好评超过了曾经进贡宫廷的淮阴馓子。
1991年,洞天香油馓子又获得全国比赛一等奖,2003年获得2003 中国太原国际面食节,中华特色面食金奖。济南传统地方名吃、名优小吃金奖、山东名吃、中华名小吃、名优(风味)小吃……殊荣加身,百姓认可,洞天馓子也没有忘了回馈社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槐荫区五里沟办事处的协调下,每年八一建军节洞天馓子传承人都进营房开展拥军传授馓子技艺活动,王林萍也曾经被评为“槐荫区双 拥共建模范”。
现在,闲暇时光,来到栽有粗粗的法桐树的槐荫区经二路,就能找到红色招牌的洞天食品总店。小小馓子在这里也有了花样选择,有久负盛名的香油馓子,也有花生油长馓子,金黄色的馓子根根分明,粗细均匀,超级香。包装也有6两的和一斤的,丰俭由人,但都是美味享受。如果光馓子解不了馋,还可以买名优风味小吃洞天麻花,虾酥、桃酥、百子糕等多种多样的糕点。
小小馓子,表面看着只是简单的油炸面条,背后却是文化的传承和百姓生活的和乐安稳。作为零食,有闲有钱,才真能体会到这份自在。喜欢吃馓子买馓子的人,不一定是多富有,但一定热爱生活。洞天馓子一直在济南在槐荫,就是这份热爱长盛不衰的体现。小小馓子,馋了,拿几根馓子砸吧嘴,可以慢慢吃很久,饿了,可以煎饼卷馓子,老济南油茶泡馓子,花样繁多,也是传统主食之外的口味调剂,要的就是生活的这份慢时光。如果说,外地人去天津要买十八街麻花,难么到济南,就带洞天馓子吧,泉城的味道和闲适都在这酥脆之间,别有洞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