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年轻人的“恋爱市场”上,什么样的优势条件最吃香?认真说起来,这个问题的答案,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改变。有些时候,传统意义上的俊男美女最受欢迎;也有一些时候,独特的个性与“酷”更加令人着迷;在某些情况下,少年老成也可能成为正面标签——前段时间流行的“厅里厅气”就是一例。而最近,与此相关的最热门概念之一,可能就是众多网友津津乐道的“智性恋”。

经历过早恋问题(智性恋流行谁不想谈一场)(1)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所谓“智性恋”,本身是一个心理学的专业概念,指的是以智商标准作为恋爱取向,会受到他人高智商影响,进而产生情感上的吸引。不过,在网络流行文化的语境下,多数网友口中的“智性恋”并没有这么极端,而更接近于一种对“聪明人”及其相关特征的审美偏爱。以文艺作品中的形象举例,在推崇“智性恋”的青年男女心中,最有恋爱吸引力的代表人物,大概是《神探夏洛克》里的当代福尔摩斯“卷福”和《后翼弃兵》里的象棋女王哈蒙。而将同样的审美标准平移到现实当中,这些年轻人往往也更加在意交往对象的智商水平、文化素养与思想深度。相比之下,向来更受重视的外貌、性格与经济条件,反而是次要的方面。

其实,和过去曾在“恋爱市场”上吹过的阵阵网络流行风潮相似,“智性恋”概念被网友炒热,并不意味着真有那么多人把恋爱对象的智商放到第一位。放眼望去,包括我们自己在内,身边多数人都很难在爱情的选择中免俗,不受主流标准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说网上流行的概念反映了真实现状,不如说这是年轻网民以舆论表达的方式,对现状进行的某种补充和“纠偏”。

莎士比亚曾在《维洛那二绅士》的台词中,借角色之口说道:“恋爱汩没了人的聪明,使人变为愚蠢。”同样的道理,用今天的网络流行语来说,就是“恋爱使人降智”。作为一种由内而外的强烈情感,爱情本身就有很大的冲动、盲目与非理性成分。因此,说恋爱中的人像傻子,并不是完全没有根据。有些时候,这种冲动成就的是奋不顾身、情投意合的爱情佳话,但也有很多时候,它只会给人留下后悔与尴尬。

近年来,网上常有当事人亲述自己和恋爱对象在感情中干过的蠢事,告诫同龄人“保持清醒、擦亮眼睛”的热帖走红。这种现象反映出的趋势,是当代年轻人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增强,对恋爱关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而不再只追求一时的迷恋与“心动”。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谈一场“不降智的恋爱”,让双方都保持在相对理性的恋爱状态之中,自然成了不少年轻人关心的问题。

经历过早恋问题(智性恋流行谁不想谈一场)(2)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对此,最简单也最直接的答案之一,就是“找个聪明人谈恋爱”。在“智性恋”推崇者的想象中,一个或者说一对聪明的头脑,既能克服爱情本身的弱点,也能从世俗的肤浅中脱颖而出。“有趣的灵魂”不仅比“好看的皮囊”更加稀少、更加长久,也更有助于建立一段健康、稳定、理性的感情关系。

不过,这样的想象固然有其道理,却未必能在现实中奏效。毕竟,感情与头脑是两条“并行线”,一个绝顶聪明的高智商人士,未必不会因为爱情的到来大乱阵脚,一个思想深刻、灵魂有趣的人,也未必是能在感情中负起责任的良缘佳偶。

分析起来,今天人们在口头上推崇“智性恋”,本质更接近于一种宣泄——宣泄我们对愚蠢的爱情、肤浅的爱情、“只看脸”的爱情、“糖水化”的爱情等“爱情类型”的不满。但是,这并不代表“智性恋”就是爱情的标准答案。说到底,喜欢什么样的人,只有每个恋爱中的当事人自己说了才算。看智商也好,看颜值也罢,没有高低对错之分,只是人各有志而已。不过,如果时下的“智性恋”潮流,能让人更多看到在恋爱中保持理性的好处,倒也不失为一件有意义的事。毕竟,“恋爱使人愚蠢”本身就是一种刻板印象,聪明一些,也没什么不好。

撰文/杨鑫宇

编辑/黄帅

责任编辑:黄帅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