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东风雪铁龙合作的缘起

开发区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真正的龙头和火车头。大家知道,武汉经济开发区,最早我们不叫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叫武汉的轿车开发区。当初是为东风公司引进一个中外合资的汽车整车项目而新建的。神龙汽车公司是最早的一个项目,是东风汽车公司跟法国雪铁龙的合资公司,当初的第一工厂是一期工程,年产15万辆的能力,但是还没有达产。我1999年到开发区的时候,应该说整个开发区的项目,经济的发展,还都处于一种比较初级的阶段。因为神龙汽车公司那个时候的发展没有我们预想的那么好,那么快,因此对跟它配套的一些零部件企业吸引力就不够强。 因为你的产量太低,别人在你这里建零部件厂就划不来,赚不到钱。作为一个汽车整车厂,它的经济规模至少是年产30万辆以上,汽车是最讲究规模的,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因此跟它配套的汽车零部件大部分都没到武汉来。当然,开发区还是因为神龙汽车公司而兴起。我记得当时有句话,“武汉开发区因东风而建,也必将乘东风而行。”我说,服务东风,做大做强东风是我们的天职,东风无小事,当然所有的纳税企业和老百姓都无小事。后来,我们就不断地促进和支持神龙公司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强力地引进了一些配套的零部件企业。我们跟配套的零部件企业讲故事,告知他,神龙汽车公司目前的经济规模虽然还很小,但是未来的发展前景很大。这是基于中国的汽车市场,未来有一个非常大的发展。还有武汉的区位优势,武汉经济开发区的支持优惠政策,所以请你们这些零部件企业尽快到武汉来做项目,占领先机。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应该说每年都引来了不少零部件企业逐渐地向开发区集聚,这些零部件企业来得越多,反过来又助推了神龙公司的发展。为什么呢?它的物流更方便。比如说原先一个发动机,一个底盘,如果是在广州或者深圳或者长春生产,再拖过来,那是极其困难的,而且物流成本很高。如果都到整车厂的身边来扎堆之后,他反过来又对整车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助推作用。因此通过几年的努力,开发区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很快,这也对神龙整车的发展有比较大的促进。后来神龙就适时地启动了第一工厂的第二期工程,第二期工程也是15万辆。再后来又有神龙第二工厂、第三工厂,我都是亲身经历的。

2

借万通汽车资质,引进东风本田与卖车的故事

虽然神龙发展越来越好,但是我们感到,开发区今后要持续发展,仅靠一家企业,显然是不够的,不能吊死在一棵树上。所以我们要引进多个整车项目,最重要的就是引进了东风本田。至今让我自豪的也是东风本田的这个整车厂,非常成功。2017年的产销量将达到71.2万辆,产值将达到1200个亿。这是武汉市,可能也是湖北省首个过千亿的制造业生产工厂。2017年给政府上交的税收大约会达到150个亿,东风本田一直是湖北省仅次于烟草的第二纳税大户。咱们现在发的工资,都有他们交的税。在此之前,其实开发区还有一个整车厂,叫万通面包汽车。那个万通面包汽车是原武汉轻型汽车厂和韩国的现代汽车等合资企业,产量规模极小。但是它有个好的资源,就是汽车生产许可证牌照。中国的汽车产业,特别是整车大项目的新建,需要政府审批。它有两个要求:

第一,外国的跨国公司整车厂要进入中国,只能办合资厂,你不能办独资厂,而且外方占的比例最多不能超过50%。现在绝大部分合资汽车公司都是中方一半外方一半,这是产业政策规定的。

第二,生产汽车整车必须有生产资质,相当于一个许可证。也就是说整车厂不是说你想办就可以办,没有资质,没有许可证,你是不能生产整车的,因为汽车整车它是一种安全性的产品。那个时候万通面包车有这个资质,但是它一直发展得不好,因此我们就动脑筋,希望利用这个宝贵的资质,来腾笼换鸟,引进新的整车大项目,由此就有了东风本田。东风本田这个项目就是利用了武汉万通汽车这个生产许可证而发展起来的,因为那个时候国家对资质控制得很严,理论上讲不新增一个资质,如果说你要建设一个新的合资整车厂,那你必须要灭掉一个旧的整车厂,或者说你把其他整车厂资质置换成自己的生产资质。就是说东风本田要成立的前提,必须把武汉万通取代掉,就是这样。

为什么要取代武汉万通呢?本身它发展得不好,竞争力也不强。同时面包车在中国市场而言,它是属于一种细分的小市场,我们要干就干大的。什么算大的?就是乘用车即轿车。那个时候我们就谋划,用武汉万通的这个平台,成立东风本田这个新的整车厂。因此费了很多周折。我说过每一个大项目都可以写本书,每一个大项目都是一部血泪史,这个过程极其复杂。

第一,要收购韩国现代公司的股份。首先东风公司要把武汉轻汽的股份收购掉,因为武汉轻汽属于武汉市的企业,而东风公司属于国有的,它是国家队。万通是武汉轻汽和韩国现代合资的。中方说东风公司要把武汉轻汽的股份收购回去,这需要一个过程。市里做了大量的工作,市委市政府非常支持,这诸多的利益关系等等,错综复杂。

第二,还要把台湾公司股份收购了。除了韩国,万通公司里面还有台湾裕隆公司的一部分股份,裕隆公司是台湾一家做汽车零部件的企业,也要把他们请走。把它们请走,也是几经周折。

并且武汉万通的这个厂房,要在旧有的基础上进行改建,因为当初它是做面包车的,可以讲是完全不适合做轿车的。因此对它的厂房又进行了巨大的改造。我记得改造的项目至少有350多项。它的工艺,它的整个设备,它的很多组织方式都跟以前的万通面包车有巨大不同。用它的平台资源,用它现成的一些厂房资源并对它进行改造。当初日本人其实对东风本田并不是特别看好。因为按照中国的产业政策,一个外国车企,在中国只能找两个合作伙伴,因此他有一个广州本田,再一个东风本田,就再不能搞第三个了。那个时候广州本田发展得很好,因此本田把它的技术,一些资源,更多地向广州本田进行倾斜。对东风本田来说,他反正多一个也不嫌多,对他来讲,也不是太伤筋动骨的事情。因此最早它投向我们这里车的资源就是一个CRV,2004年投产,那个时候车是非常不好卖的。

我记得很清楚,卖得最多的一次是我一次给他卖掉18台。2004年初,当时信息产业厅的厅长来武汉经开区调研,在我们的老管委会二楼的会议室,我跟他汇报。那时信息产业厅刚刚成立,他是厅长,他们搞通信的经常往下面跑,省厅给下面地市州的信息产业局准备配18台车。18台车原本买的三菱吉普车。我一听把桌子一拍,说会不开了。我说你必须要买我们东风本田的CRV!他说听都没听说过这款车,我说会不开了,我马上就把厅长拉到东风本田去看CRV车。我说你要不买咱们武汉产的车子,我就向省长告你的状。最后一试驾,他觉得可以,因为三菱的吉普在中国的口碑很好,因为搞通信,要经常跑乡下的一些工地,我说这个CRV绝对不亚于三菱吉普。于是信息产业厅一次就订购了18辆我们东风本田CRV,给了很大的支持。

那个时候东风本田的老总是尾崎满,日本人,中方的执行总监是刘裕和,当时就跟我讲要给我奖一台车,我一次给他卖了18台,是老款的东风本田CRV。那个时候第一批出厂的只有几万台,因为汽车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也没有质量。你比如说做杯子,做十个杯子,做一百个杯子,跟做一万个杯子,一亿个杯子,它的质量是完全不一样的。杯子的数量越多,它的质量也越高,成本越低。为什么?我做更多杯子的时候,才可能用模具,用自动化的设备提高它的效率,因此它质量的一致性才会更好。如果说杯子做得很少,我可能更多的是通过其他的一些非自动化的工具生产,因此它质量精度啊、质量的一致性就不会很好。而东风本田刚开始我记得是3万辆,规模是很小的。那个时候,CRV相当于一匹黑马,引领了我们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原先大家买车,基本上买的都是轿车,根本都没有考虑买吉普车,是吧?但是东风品牌CRV出来之后几年,就受到比较爱时尚的人群喜欢,尤其是年轻人的喜欢。并且到目前为止,在汽车的细分领域成长最快的还是CRV。

后来东风本田一厂发展很好,我们马上就谋划第二工厂。那时日本人是很精明的,他原本希望二厂不放在武汉,因为武汉的市场不能容纳他两个工厂的产能,他希望按照经济学的规律,把产品生产基地放在更靠近市场的其他城市,那我们当然不同意。所以我们斗智斗勇。东风本田发展到今天,应该说也是个奇迹。因为我一直关注,比如说2017年9月份,他单月卖了74046台车,而且是零库存。

东风本田的发展,特别是陈斌波过来任东风本田执行副总经理之后,发展极为迅速。陈总是我师兄,他经常来跟日本人交流,同时由于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应该说我们东风本田已经不弱于甚至要高于广州本田,现在在产品很多资源的争取上面,我们还占到上风。所以后来就有东风本田第三工厂。第三工厂他们一直要走,我们更是千方百计般地把它留在沌口,这也是在我们手上定下来的。东风本田现在已经成为开发区乃至武汉市甚至湖北省汽车产业的最大的企业,挑起了大半个江山。

3

打破开发区一业独大格局,加快发展家电和食品产业

在汽车产业链发展的同时,我们在思考,开发区一业独大,这既是个特点,也是个弱点。假设汽车产业万一有个闪失,那么对整个开发区的经济发展那将是致命的,所以当时我们就提出了三足鼎立。从几何学来讲,三角形是最稳定的。

在1999年到2011年,我在开发区分管招商,当时我们就想把家电产业引进来。因为武汉区位最大的优势就是交通很便利,在这里生产制造进入千家万户老百姓家庭的产品是最方便的。家电是进入千家万户老百姓家的产品,开发区有市场、区位优势。因此那个时候我们就强烈推荐把空调等家电引入开发区,所以最早我们到海尔做了一个很好的方案。原来武汉有个武汉冷柜厂,生产的是希岛冰柜,1993年,“蓝波希岛”的产量坐上全国同类产品的第一把交椅。1994年销量却陡然下降,企业陷入困境,再加上后来领导层决策失误,“蓝波希岛”难以东山再起了。1995年,青岛海尔集团收购武汉冷柜厂60%的股权,以控股方式实施兼并。

后来我们就到海尔去谈,想把海尔引进来。最早我是找的周云杰,周云杰是我们师兄,也是华工毕业的,那个时候是海尔的常务副总裁。另外还有喻自达,我记得很清楚。喻自达是海尔空调事业部长、信息产品本部长。我去的时候另外还找了一个关系——中国银行。中国银行武汉开发区支行跟青岛的中国银行,他们有一定的关系,而海尔是中国银行的大客户,通过那个银行的行长,费了很多周折。当时中国银行武汉开发区支行的行长是邓军,我记得很清楚是邓军陪着我去,飞机晚点,后来飞机一直降落不下来,盘旋了好多圈,当时我们在想,我们还能不能回去?那是2002年的事。

我们到了青岛海尔,张瑞敏接待了我们。他接待我们之后,后面就是一个班子,跟我们谈这个,那期间多次谈。一个投资者他到你这里来投资,谈判涉及的问题是方方面面,要细化的话,几张纸都写不下。土地、税收、人才、厂房、环评,还包括了建设招投标的问题等等,太多了。当然海尔也提出了很多苛刻的要求,包括他在硚口原先的小基地怎么处理的问题。市政府那个时候也给了一些支持。有了这些支持,这样子才坚定了海尔在武汉投资的决心,但是如果在硚口那个老地方,它显然没有新的发展空间,而且政策及周边的环境等等也没有开发区这么好,这样我们主动上门去,他们就到这边来了。

2002年3月19日,张瑞敏来武汉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了武汉海尔工业园奠基仪式,时任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当过青岛市的市长,和张瑞敏是老朋友。在2002年10月底实现了武汉海尔整体搬迁,开发区海尔的工厂开工的时候,俞正声书记还亲自参加了开工典礼,11月5日工业园第1台空调下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并形成年产系列空调250万台的生产能力。

每个投资者都是很精明的,都是货比三家,挑起你们斗。你就不说别的,就说这个东风日产,东风有限的总部故意搞一个队伍拉到东湖开发区去谈,反过来压我们。

海尔引进来后,我们后来又找美的,美的也是我们引进来。美的现在做得也很好。另外,也把他的竞争对手格力也引进来了。格力的董明珠曾找我说,你怎么先把美的引进来呢?我说,当初你们不来,我到格力去了,格力那个时候比较牛,不来。后来我就先把美的引进来,

然后再引进来格力。因此,中国的三大品牌空调,我们这里都有。

在中国,其实空调最大的基地在合肥。当初我们就是不甘心,亲自去合肥,偷偷地看了几次。其实武汉的条件,我们想象应该比合肥好很多,其实不然。我到了合肥一看就傻眼了,因为当年家电的三大块,先是彩电、冰箱、洗衣机,后来才是空调,就是说空调在当初的家电里面,排得还是比较靠后的,而合肥有彩电、冰箱,而武汉没有。空调合肥做得非常大,包括格力、海尔、美的在那里都有工厂。我们希望在武汉落户的这三家工厂,不只是一个空调的组装厂,我们更希望它的核心零部件都能在武汉研发生产。海尔没做到。当时美的在佛山有一个很大的压缩机厂,空调的压缩机就犹如汽车的发动机,是空调最核心的部件。我们一直在努力,想把美的压缩机引进来,美的当时跟日本东芝合作,东芝空调压缩机在行业是世界上第一的,东芝在佛山有为美的配套的压缩机厂。因为压缩机的投资巨大,所以就没有搞成。后来格力来的时候,我们就要求格力必须要把压缩机带过来,后来双方就此达成了协议,所以现在在武汉,格力不单单做空调,而且空调的压缩机也做,这应该说是一个巨大的成绩。

与此同时,我们在考虑能不能把彩电项目引进武汉开发区。但是彩电有个很大的问题,这说起来故事就更长了。因为未来的彩电,都是LCD液晶电视,而液晶电视的一个最核心的部件就是TFT[1]。TFT的投资是巨大的,当时中国的TFT,一条六代线投资至少是200亿以上,现在十代线都是400个亿以上,所以在做家电这方面,尤其是电视机,我们先天不足。我们和京东方,谈的是TFT六代线,六代面板,也是我去谈的,最后放弃了。为什么要放弃呢?因为如果说我们要上这条线的话,地方政府要投巨资,得不偿失。我认为今后电视机在家庭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少,我们现在更多地用手机,比如现在年轻人还有几个看电视呢?可能很少,看视频什么的都在手机上。现在整个汽车及零部件占到开发区的产值大约在三分之二,家电、电子电器大约占到了20%左右,余下的部分就是食品饮料、包装等其他一些产品,所以我们就形成了三足鼎立。

食品饮料类,我们后来把加多宝引进来了,它最多的时候一年给我们交两个亿的税。另外还有康师傅、维维豆奶,武汉经济开发区的产业基本构成就是三足鼎立。当然除了这三大领域,我们也引进了高新技术企业。武汉开发区跟东湖开发区的相比较而言,就是我们的大企业多,制造业大企业多,我们对地方的贡献大。我们的短板或者弱点,就是我们高新技术企业、小微企业还不太多,这是我们当时的一个情况。因为支撑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还是要靠大企业,从汽车产业判断的话,更是如此。

无为招商引资最新情况(沌口的招商引资)(1)

2008年12月20日,时任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副书记兼管委会副主任李作清(左三)、总工程师李林(右二)为中国建材轻工集团武汉产业园奠基

4

基于太阳能的智能电动汽车

我始终有个“谬论”,我说衡量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方便。如果我们不能面对面交流,你在汉口,我在武昌,靠什么交流?靠通信,靠手机。手机还有无限多的功能,它今后将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第三只手,甚至比另外两只手更重要,而且今后可能连手机都不需要了,因为智能穿戴设备都可以替代。

第二个,要面对人家,靠什么?就靠交通。首先就是汽车。我多次在会上讲,今后的汽车跟现在的汽车有本质的不同。我一直有一个梦想,汽车充电一秒钟跑一万公里,汽车甚至不用充电就可以跑。我讲的就是基于太阳能的电动汽车,就像人一样,呼吸空气,接受阳光,这种汽车可以永远跑下去。基于太阳能的纯电动汽车真正实现的话,汽车将变得极其简单,就是一块电池,一个电机,一个控制器,一个车体,跟现在的传统汽车相比,有本质上的不同。而且今后的汽车就不单单是一个机械产品,它就是个电子产品;它不单单是一个交通工具,它是个新的移动终端,移动互联网。到那个时候无人驾驶就真正实现了。武汉三镇的300万辆汽车在一个强大的专家系统导引下,这个城市永远不需要红绿灯,永远不会拥挤,永远不可能出交通事故,所以我们现在可能没有必要每年花几千个亿修路修桥了。我说科技会改变一切,不信,在我们有生之年,在5G网络成熟后,基于5G网络的太阳能的纯电动汽车,实现无人驾驶变得极其简单。

我本人是搞数控的,这对我们而言就极其简单。你上车,你回汉口,目的地输进去,就不需要再管,直接把你载到目的地。武汉300万辆汽车,在一个强大的一个专家系统导引下,他会有序地流动。当然道路会做一定的改进,比如行人不能乱穿马路,总之,科技会改变一切。为什么会堵车?是因为你开车我开车信息没共享。因为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想法,必须只能听一个人的,听谁的?听一个智能交通系统的,我们的专家系统,由它来控制。这样,就不需要驾驶员操控车了。今后新的智能汽车,新的移动终端跟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融合起来,汽车就是个移动的办公室及住房。所以智能汽车会给整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巨大的变化,甚至是质的变化,这是我对汽车的理解。电动汽车现在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传统汽车制造厂是巨大的阻碍,因为他们按照传统汽车制造的这种模式,投了几万亿美金甚至更多的钱下去了,他们没有全身心地研发电动汽车,没有投资在新能源汽车上,因为他们舍不得传统燃油汽车的这个利润。但是科技的革命他们抵挡不了,他们搞电动汽车始终是羞羞答答的,他们根本没有尽全力,但是,我认为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我总讲,老天给人类的唯一礼物就是太阳,所以今后我们所有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都会来自太阳,完全可以做得到。今后的汽车,基于太阳能的电动汽车,接受阳光,呼吸空气,就可以不停地跑下去了。

5

收购神龙医院,引进协和医院

武汉开发区原先是一片黄土地,我们首先考虑是引进一些工业项目、制造业项目,希望他们在这落户,搞生产,搞制造,搞产品销售,工厂越来越多,人口积聚得越来越多,但这些产业工人,需要越来越多的社会服务功能。比方说下了班他要有地方吃饭,他要买东西,要看电影,生了病要到医院,小孩子要上学等等。所以开发区就在现在工业园区的基础上逐渐向新城区慢慢演变。那么作为管委会、地方政府,你就得按照这些产业、企业的发展需求,把医院、商场、学校等等都配套起来,要把马路修得更好。由此社会功能就越来越多,他就逐渐向现代化的新城区进行演变。在这个过程中,开发区在初期是非常强调小政府大社会,那个时候我们坚持开发区的职能部门是七个部门:财政局、招商局、土地规划局、经济发展局、社会发展局、劳动人事局和一个综合办公室。高效精干,体现为企业服务。

在向现代城区转型的时候,考虑到居民的看病问题,我们理当为全开发区的老百姓要引进一家优质的医院。上世纪90年代中期,神龙汽车公司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动工兴建,配套建设的神龙医院1998年5月投入试运行,同年10月正式启用。神龙医院是神龙汽车公司办的。为什么它要办个医院呢?因为它的员工有几千上万人,会有人生病,那个时候这里看病不方便,所以企业没办法,就办了一个神龙医院。后来神龙医院被东风公司收上去了,变成了东风公司旗下的一个医院。但是东风公司它是搞汽车的,搞汽车,他是大学水平。办医院它可能是个小儿科,是幼儿园的水平,显然它不行。而且按照当初的政策,东风公司对辅业是不能进行投资的,它只能投资它的主业汽车业。神龙医院由于没有投资,因此它的设备就有些老旧,当时别的医院的CT基本上都是64排的,它还只有16排,把小病诊成大病,谁去它那里看病呢?由于看病的人越来越少,设备不更新,所以一些名牌的医学院毕业的学生也不愿来,所以就不断地恶性循环。

当时我们看到这一点,考虑到开发区未来的发展,我们必须要有一所好的医院,当时我们就提出了四个有利于:

第一,有利于开发区广大老百姓。开发区那个时候就想引进协和医院。为什么想引进协和医院,因为我跟协和医院熟,之前我在华中科技大学工作,跟华科熟,也跟同济、协和医院都熟。如果有所高水平的医院,将造福开发区的全体老百姓。

第二,也有利于东风公司的主辅剥离。

第三,也有利于神龙医院的发展。因为神龙医院,那个时候200多号人,这个医院要办不下去了,这些人咋办?

第四,也有利于咱们协和医院的发展。

那个时候,跟东风公司斗智斗勇谈了两年多,才把协和医院引进来。过程极其艰难,我说可以写一本厚厚的书。

经过两年多艰苦谈判,后来终于谈成了。当初我不管这块,这块属于社会事业,但是管也可以管,我是常务副主任,我就盯住不放,总算搞成了。那时候几个兄弟,王国斌是协和医院院长,张玉,现在的党委书记,那时候还是办公室主任,还有张强副院长三个人,天天跟他们斗智斗勇。

东风公司代表的是它的利益,神龙医院也有它的利益,协和也有它的利益,唯有咱们开发区管委会没有利益。对这三个利益,你要找到一个利益的平衡点,这就叫“斗智斗勇”嘛!找到这个平衡点,靠什么?就靠斗智。不仅是两方斗智,而且是多方斗智,那么我们在其中就要当一个调控人,当你跟他有问题的时候,我想法帮你们搞平衡。

当时据说神龙医院医疗纠纷很多,确实它的医疗水平比较低。第一,本身它的设备没更新,很老旧。因为它没有钱投资,医院自己亏得不得了。第二,它的老板又不给它钱。东风只能对它的主业进行投资,不能对辅业投资,所以它就有可能逐渐逐渐地就死掉了,但是它的几百个职工咋办呢?

后来总算搞成了,2009年11月3日上午,在东风汽车公司总部,协和医院党委书记、院长王国斌,东风汽车公司党委副书记范仲分别代表转让双方在《关于整体转让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神龙医院的协议》上签字。引入协和医院,把神龙医院改造成协和医院西院,你看现在发展得非常好,这是一个三赢和多赢的合作,完全体现了当初我们所说四个“有利于”,现在看来目的达到了,这应该说为开发区广大老百姓造了一个福。

无为招商引资最新情况(沌口的招商引资)(2)

2008年5月20日,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司马义·铁力瓦力地(右二)一行视察开发区,时任开发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李作清(左一)陪同。

6

招商引资的酸甜苦辣

再就是商业,包括万达、永旺,这都是在我们手中引进来的。我们觉得开发区那个时候已经有20多万人的规模,应该说在国外就算个中等城市,在国内也不亚于一个县城,但只有一般的商业还不行,必须有高档一些的商场,因为我们这里合资公司多,老外也不少,小老板也很多,他们的要求可能更高,所以我们要着力引进一些高端的品牌,当时就考虑引进万达,后来又把永旺引进来。永旺是世界500强,亚洲最大的零售店,沌口永旺现在应该说已成为了我们开发区商业的名片。

另外站在开发区的角度来说,就是商业项目的地税更多,地方留成的多。汽车产业的税收高,但地方留成的少。首先增值税75%被中央拿走了。第二,汽车还有一个叫消费税,百分之百就被中央拿走了。搞商业,比如说餐饮,它属于地税,咱们地方留成多,使我们财力更雄厚。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也更有积极性搞商业。但是如果没有广大的制造业这个市场,商业怎么会来呢?所以它是相辅相成。应该说现在开发区整个商业的氛围已经有了,同时由于江汉大学及武汉商学院的进来,又带来很多的人流。现在整个开发区,应该说就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但是我总觉得规划做得不够。

我总讲,其他工作都没难度系数,开开会,讲讲话,调研调研,包括到企业去调研,我说这些东西都不难,难的就是把投资者的真金白银,几个亿、几十亿、几百亿“哄来”。光“哄来”还不行,你还要支持他的发展,他发财你才能发展,因此要服务他,怎么拿土地,怎么建厂房,怎么达到环保的要求,然后怎么帮它配置资源,这是个难事。

人生有两件难事:

第一,把你的思想放到别人脑袋里去。

第二,把别人口袋里的钱放进你的口袋里。这是最难的,掏钱这个事,特别是制造业的钱,不是那么好掏的,所以我跟他们讲招商可真是个技术活,那绝对不单单是热情接待、会喝酒就行了,那一定不是。我说招商,首先要作为投资者的一个合格的一个规划部的副部长,应该这样。投资者,比如说他做汽车零部件,做底盘,他到武汉来投资,他一定是为了赚钱而来,因此你就要作为投资者的规划部的副部长,考虑到武汉来,回答三个问题:

第一,我到武汉来,我的投资的成本,比方说比广州低,低多少?是10%还是13%,要核算清楚。

第二,我到武汉,我能不能拿到更多的订单,比在广州拿到更多的订单,多多少?拿到更多的订单,就意味着他赚更多的钱。

第三,地方政府能不能给我配置好人才、土地、厂房等各种资源要素。如果把这三个写成一个很好的方案交给它的老板,他不来投资,他是个傻瓜。是不是?所以我就要求他们一定要专业招商,不要当个无头的苍蝇。

我总讲我们招商人员有“四千四万”:千辛万苦,千言万语,千呼万唤,千山万水。招商要发扬三种精神:商战如战场,为了项目要挺身而出;为了项目奋不顾身;为了项目甚至要牺牲生命。当年为了打胜仗,革命先辈牺牲生命,你招商再辛苦也无法和他们比。

我说招商,每一个大项目都可以写一本书,每一个大项目都是一部血泪史。这就犹如我们爬珠穆朗玛峰,我们是拼死拼活地爬上去了,最后爬到了那个点,发现也不过如此,就是这么一个感觉。当我们爬上高峰的时候,我们从来没想到,未来我们要把它写一本书,写一个故事,从来不会想它。如果你真是想它的话,这个峰一定爬不上去。你最后爬上去之后,目的达到了,长舒一口气。既不感到特别高兴,也不感到特别失望,就觉得这是应该的,如此而已。

/口述整理:张才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