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用手机拍照识别植物的软件(手机拍张照就能告别)(1)

可以用手机拍照识别植物的软件(手机拍张照就能告别)(2)

繁花似锦的春日里,各种美丽的花卉让人目不暇接,要想把这些花的名字一一报上,恐怕植物学家才能做到。不过,最近流行的几款植物识别手机软件,据称能让你告别“花痴”,只要用手机把花拍下,几秒钟后软件就会显示花名。这些软件到底靠不靠谱?本报评审团栏目来了一场“百花大比拼”。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浏 文/摄

测试项目 这些植物识别软件,靠谱吗?

梅花和桃花分不清?晚樱和早樱的区别是什么?每年春天,各类春季花卉总是很考验大家的植物学知识。以前看到不知名的花,可能需要翻书或上网查询,有时还得请教专家,不过随着人工智能发展,手机软件就能解决这些问题。记者了解到,今年春天开始,各种植物识别软件开始风靡,只要用软件拍摄花卉,通过对图片的识别,就会告诉你答案。目前仅国内中文软件就有“花伴侣”、“形色”、“发现识花”和“微软识花”等,百度浏览器也增加了识花功能,甚至还有识别“多肉”植物的专门APP。而除了帮助认识植物花卉,不少软件还加入了更多信息,包括诗词赏花、花语和植物养护知识、趣味故事等。

植物识别软件认的到底准不准,众多软件中,哪个比较好用呢?本报“评审团”成员们带上手机来到南京河西花卉市场,面对数百种植物进行了一次大测评,对软件识花的方便程度和准确度进行了比较。

这类植物识别软件多数以拍照功能为基础,把花朵放置在镜头中间位置按下快门,约三秒后可以识别出品种。记者发现,一些常见植物花卉用软件识别起来非常准确,但是如果形状特殊一些,或是花形复杂的花卉,准确率就要下降了。

【开始评测】

“疑难花卉”识别率,最高才六成

记者与本报大众评审一起,挑选了15种相对不那么常见的植物进行测试,包括孔雀竹芋、朱砂根、紫花凤梨、玉吊钟等形状相对奇特的植物。其中识别率最低的是“仙人柱”,这种柱状仙人掌类植物没有一个软件能够扫描出来,而询问过花农后才得知名称。另外,玛格丽特、紫色风铃、麒麟也都没能被识别出来。

对于多肉类植物,大多“力不从心”

在对众多花卉植物的测评试验中,记者发现,对于色泽鲜艳的花卉各种软件的识别效果都不错,但是对于多肉植物以及一些观叶植物,就不是那么准了。

另外,对于月季、铁线莲、蝴蝶兰这种品种繁多的花卉,识别软件也有点力不从心。记者用铁线莲、月季等花卉测试,不同品种的花拍摄后只显示铁线莲或者月季,而其实这些花卉细分下来品种庞杂,对于园艺爱好者来说,仅仅认出品种学名可能远远不够。

有的软件还把小狗当成花……

除了在植物识别率上有一些差别,各类软件使用起来还各有“神通”。用它对着自家小狗拍照会识别出什么呢?好奇的评审团成员也做了测评,对着一只路过的萨摩耶拍照,“形色”显示的是各种花名,千兔耳、普陀南星,甚至还有“荷花”……而“花伴侣”就比较诚实了,识别不出来的就会显示“识别不出”。而最“神奇”的则是“微软识花”,不仅仅会识花,它还能够认出大部分简单的生活用品:键盘、书本、电脑,而对着家里萨摩耶拍照时,也准确地认出小狗。

【大众评审团点评】

发现识花

识别率 46.7% 方便度 ★★★

虽然准确率比“形色”稍微低一点,但是软件体积小,一些常见的花还是能查得出来,算得上比较方便。但是对一些多肉植物几乎识别不出来。平常用用还是可以的,但是专业识别的话还是算了吧。

拍照识花

识别率33.3% 方便度 ★★

每拍完一次花,都要重新选择拍摄才能再次拍花,十分不方便。另外识别率也是几种软件中比较低的。

形色

识别率60% 方便度 ★★★★

这个app算是识花软件中较为流行的一款。较之其他的识花软件,“形色”不仅仅有历史记录功能,且识别正确率较高,对于平面花卉图案以及长相相似、种类繁多的多肉植物也能进行鉴别。除了看到自己拍摄的花,还有地图功能,能在周边地图上看到别的用户鉴定的花。

微软识花

识别率40% 方便度 ★★★

只有苹果系统可下载,界面简洁,操作比较方便,直接搜索易操作,识别反应时间略长,用户感受一般,识别准确率中等偏下,软件大小居然达到135M。

花伴侣

识别率53.3% 方便度 ★★★

在ios和安卓的应用商店都能找到。图标和界面都比较简洁美观,而且有历史记录的功能,查找起来很方便。但是识别多肉植物尤其无力,识别大多数常见花还是不在话下,逛公园时给小盆友做科普应该是足够啦。

原理是什么?

人工智能在识花 类似“阿尔法狗”

虽然这些软件识别准确率还不算完美,但平常用用还是可以的,这种“黑科技”的原理是什么呢?记者了解到,这类软件采用的技术与谷歌“阿尔法狗”一样,都是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一开始只能识别很少的花卉,而随着用户上传的花卉种类数量增多,识别的模型也在不断改进。对一张图片的识别需要多次计算,第一部找出图片中的物体边缘的点,随后找出直线、圆圈等简单的形状,随着颜色、形状等信息不断完善,最后可以把这些简单的形状识别成复杂物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