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高新区产城结合示范基地(江西省南昌县产城融合)(1)

南昌县是江西省第一个全国百强县,第一个县级全国文明城市,第一个经济总量破千亿、财政收入破百亿的县区, 同时也是江西人口第一大县。

南昌县拥有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县城、全国百强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高质量发展十大示范县市”“中国营商环境百佳示范县市”“全国产粮大县”“中国十大社会治理创新典型”等国字号荣誉。

南昌高新区产城结合示范基地(江西省南昌县产城融合)(2)

位于鄱阳湖之滨的南昌县,在赣中北部,呈上弦月三面环绕省会南昌。全县土地面积1810平方公里,下辖16个乡镇、2个管理处、1个管委会、1个街道办,主管1个国家级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区域总人口145.25万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南昌县始终紧扣“全市领军、全省领跑、全国领先”的使命担当,铆足发展定力不放松,立足资源禀赋和县域实际,攻坚克难,踔厉奋发,深耕产业发展,不断推动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绿色食品、医药医器等三大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持续壮大,集成电路、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三大新兴产业蓄势发力;以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持续推动“文明城市”向“城市文明”发展,厚植人民福祉,建设大美昌南,推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12秒内4种车型切换生产

——“链式”思维促产业指数级扩增之变

12秒,一瞬而过。但在位于小蓝经开区的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富山工厂车间,12秒内能实现4种车型的快速切换生产。

在这个工厂的总装车间里,300多台全自动化机器人全速运作,从焊装、涂装到总装,新生产线已大面积实施“机器换人”。

与2013年投产的江铃小蓝工厂相比,富山工厂焊接自动化率从55.2%提升至98%,产能提升了50%。在汽车生产效率提升的同时,质量把控也更加精准,质量工程师通过自主研发的数字化精益管理系统,可以实时查看生产状态、物料库存等情况,如出现焊接质量不达标、油漆未烤干等情况时,系统会精准识别并互锁停机,以保障每辆车的产品质量。

作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绿色节能、数字化、智能化”标杆工厂,富山工厂智能化技术的运用,不仅使车间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大幅提升,也让江铃汽车的市场占有率逐年攀升。2021年,江铃集团整车销量突破40万辆,同比增长6.02%,营业收入1041.2亿元,同比增长10.06%,利润、税收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作为南昌工业企业的排头兵,江铃集团的快速发展是南昌县实现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见证和真实写照。

10年时间,南昌小蓝经开区实现了从5个整车和83个零部件项目到7家整车企业和205家零部件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完成了80万辆整车和62万台汽油、柴油发动机的产能布局。南昌小蓝经开区先后获批成为国家双创升级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示范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省汽车零部件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唱响了“江西汽车看南昌,南昌汽车在小蓝”品牌。

如今翻开南昌县的重点产业版图,在“3 3 N”产业体系基础上,汽车及新能源汽车、食品医药、建筑、商贸、陆港经济等“五大千亿产业集群”加快打造;以小蓝经开区为龙头,以向塘陆港为引擎,以武阳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千亿建筑科技产业园、南新滨江工业园等为支撑的“一区一港、多点支撑”产业布局基本成型。与之相应的创新平台、创新要素、创新动能,也已围绕产业核心全面展开,金湖科创谷、富山高新技术产业园等创新平台建设正深入推进。

33.82平方公里连接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大开”思维促通江达海式“大合”之局

33.82平方公里,是南昌向塘国际陆港的规划面积。尽管尚在建设之中,但这里开行的班列,已覆盖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不沿江、不靠海,位于南昌县向塘镇的南昌向塘国际陆港,为“江西制造”搭建了迈向全球的便捷通道。

南昌高新区产城结合示范基地(江西省南昌县产城融合)(3)

“真幸运,能赶上这趟列车。”江西展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发车点一墙之隔,公司总经理高昕一大早就来等着列车起运。“以前主要走铁海联运,先通过铁路运输到宁波或厦门港,再走船运到泰国等沿海国家,再转关到老挝,手续繁琐、耗时长。”高昕说,公司客户主要集中于东南亚国家,现在开通铁路直达班列,极大减少了企业出口的时间与成本。

向塘镇素以我国南方最大的交通枢纽重镇而闻名,有全国第二、江南最大的向西货运编组站,江西南部地区70%的货物必须经过向塘进入省会南昌,并通过向塘发往全国各地,是南昌乃至江西重要的物流节点和货物集散地。

伴随南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以及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的推进,向塘国际陆港谋篇布局,在“区域联合”的赛道征程按下快捷键。

“这里目前已设置商品汽车区、集装箱作业区、大宗货物集散区、铁路口岸区、冷链服务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六大板块。”南昌县向塘镇党委书记万耀华在规划图前,踌躇满志。

南昌向塘国际陆港建立了“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国际国内大通道,形成了集铁、公、水路于一体的多式联运体系,目前已常态化开行9条中欧(亚)班列、9条铁海联运班列,覆盖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出口企业1200余家。2021年,南昌向塘国际陆港开行班列828列,比2017年增长近5倍。

成为国家一级铁路物流基地、纳入国家铁路发展规划、入选“十四五”首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能级提升,见证着向塘物流老枢纽焕发出的新活力,而物流业态的多元化、智能化,则让老枢纽增添了新动力。

在京东“亚洲一号”向塘物流园,仓库里机器人往来穿梭,将货物运送到分拣人员面前,“人找货”转变为“货找人”。

“除了独有的平台优势、独特的区位交通优势,我们选择落户这里,还看中了这里明确的产业定位、产业集聚效应以及口岸建设成果。”京东向塘“亚洲一号”电商物流产业园项目负责人说。

京东向塘“亚洲一号”电商物流产业园,规划面积400亩,投资总额约10亿元,一期项目预计明年4月完工。这一项目包括现代化智能仓储、分拣中心、配送中心、转运中心、订单结算中心和配套设施等。

看准向塘物流发展机遇的企业,纷纷抢滩落户。如今,走进向塘镇,物流中心相关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总投资5亿元、占地193亩、建筑面积达8万平方米的平安物流南昌物流中心项目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营;总投资3亿元,占地面积98亩、建筑面积达3万平方米的招商局物流南昌配送中心项目也已建成投入运营;总投资20亿元的苏宁电商物流、传化物流和10亿元的菜鸟网络相继签约落户。

此外,按照“进境与沿海同价到港、出境与沿海同价起运、通关与沿海同样效率”的“三同”要求,南昌县正加码对标,与铁路部门、运营企业、船舶公司和港口进行对接,争取最优运价,积极推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版建设和实施,提升通关效率。

未来,南昌国际陆港将以加快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为契机,加强枢纽谋划和存量设施建设,完善功能布局,积极构建连接东西、衔接南北、通江达海、辐射全球的国际运贸服务网络,助推南昌“4+4+X”产业腾飞,将南昌国际陆港打造成为中部地区重要国际供应链组织中心和“一带一路”产业要素资源配置中心。

26名农民种下万亩田

——“科技”思维为农业添“智慧”之翼

智慧农场实现了机器换人,上万亩农田只雇用26名农民就能完成管理种植……

布设在耕地里的传感器,不仅能监测传输温度、湿度、风速、光照等信息,还能依托物联网技术辅助无人农机,设定其路线参数……

南昌高新区产城结合示范基地(江西省南昌县产城融合)(4)

一位种粮“老把式”单靠人力一天只能收割一两亩水稻,农机手开收割机每天能收割水稻五十亩左右,而无人收割机每天能收割水稻七八十亩……

与以往人们对农民的印象不同,如今种田不仅收入不低,无人机、传感器等也成为常见农机,从事农业正成为一件很酷的工作……

在传统农业大县南昌县,插上科技的“翅膀”正让农业变得更加炫酷起来。

在江西南昌县泾口乡东莲村,3000多亩的高标准农田刚刚完成了数字化建设,分布在各个田块的100多个物联网设备实时将数据传回后台的指挥调度系统,构建起覆盖全域的农业数字地图,实现了水稻生产全过程的智慧决策与管控。

早上7时,江西南昌县泾口乡东莲村的种粮大户涂传弟和往常一样散着步来到“农情调度室”,通过实时大屏查看水稻的生长情况。

“我做梦都想不到,现在能坐在办公室里种田了。”涂传弟看着显示屏上自己承包的508亩金灿灿的早稻,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在南昌县蒋巷镇大田农社里,陈列着设置好点位就能沿着指定路线作业的无人驾驶旋耕机,用于喷洒农药的无人飞机,外形酷似火星登陆车的无人植保机……得益于无人农机的推广应用,这个智慧农场实现了机器换人,上万亩农田只雇用26名农民就能完成管理种植。

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南昌县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科技赋能,推进智慧农业建设。该县三年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52.48万亩,水稻种植综合机械化率从62%增长到80%以上,成为全国首批商品粮基地、全国首批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县、全国产粮大县,粮食生产创造“十八连丰”的成绩。

5天建好一层楼

——“加数”思维换建筑业“乘数”之势

南昌高新区产城结合示范基地(江西省南昌县产城融合)(5)

5天建好一层楼,100天建好一栋20层楼,既见不到飞扬的尘土,也听不见刺耳的噪声,更没有横流的泥水,高楼建造起来就像“拼积木”一样高效精确、绿色环保。在“中国建筑之乡”南昌县,这样的场景正在众多装配式建筑工地上演。

在江西,说起建筑大县,非南昌县莫属。这里共有建筑企业359家,其中特级企业6家,占全省三分之一,一级企业93家,占全省六分之一,建筑相关从业人员达25万余人,业务广泛,市场已走出江西拓展至国外。

以“量”而论,南昌县在江西数一数二。“但与东阳、诸暨等江浙建筑强县相比,存在着大而不强、多而不精、全而不优等问题。”南昌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廖峰介绍。

把企业集聚起来,以产业协同促进抱团发展,是南昌县建筑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一步。为此,南昌县在全省率先规划建立了千亿建筑科技产业园和武阳装配式建筑产业园两大承载平台。其中,千亿建筑科技产业园面积1100亩,聚焦建筑业“总部经济”,打造规划设计、工程咨询、工程监理、金融服务为一体的产业园区。目前,园区已入驻企业43家。

武阳装配式建筑产业园是江西省首个以装配式建筑产业为定位的工业园区,形成了BIM设计、生产、施工、装修、建材等全产业体系。2020年,产业园被认定为第二批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成为江西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园区。

从物理空间上的集聚,到协同链条的抱团,南昌县下了一番功夫。南昌县组建了江西省首个装配式建筑产业联盟,推动装配式建筑产品及企业统一使用“昌南装配”标识,鼓励装配式企业抱团发展。

从信息共享、技术支持,到共同开拓市场,产业联盟整合各自优势,实现规划设计、生产施工、装饰装修等环节共同发力。南昌县装配式建筑产业联盟总顾问熊明泉认为,产业联盟以企业“相加”促进产业资源“相乘”,促成行业资源整合产生裂变效应。

每年80%新增财力用于民生

——“大手笔”绘就城乡“大美”之景

2014年,南昌县还没有一条人车分流的城市道路,如今,近10个境内高速出入口,30分钟直达昌北国际机场、南昌西客站,105国道、316国道、320国道以及京福、沪昆、昌宁高速等主干路网“纵横交织”。地铁风驰穿梭全城、地面车辆川流不息、铁海运输入江入海,交通之变,改变区域内外发展格局。

几年前,南昌县银三角幸福雅苑小区“脏乱差”的环境,为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如今,小区内小轿车、电动车整齐摆放,地面干净整洁,居民们悠闲地站在通风的楼道口聊天、乘凉,有些老人聊起劲了干脆席地而坐。

无论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民生大小事的解决,南昌县坚持“大手笔”,让发展成果与民共享,每年将新增财力的80%用于民生实事。2022年共筹集资金87.7亿元用于乡村振兴、生态治理、就业创业等民生改善。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6349元、25444元。

在南昌县澄湖东路上,市民徐亮与他的跑友正结队夜跑,备战“南昌马拉松五周年线上赛”。作为马拉松运动的爱好者,徐亮每天都坚持在城市道路上练习马拉松,寻找比赛的感觉。

“莲花书屋”“八月湖城市书房”“澄湖书苑”,每天这些图书场所都座无虚席、一位难求。“声声嘹亮诵党恩”诗歌朗诵会、“党史夜校”、大咖讲座……一场场精心筹备的活动,让这里成为群众受教育、涨知识的好去处。

作为江西省首个“全国文明城市”,南昌县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创建育民”的理念,以人为本、内外兼修,将文明创建工作有机融入城乡环境整治、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文明新风培育等工作中,强化长效常态机制建设,以创建促文明、以文明促发展、以发展促民生,让百姓更有获得感、幸福感,让城市由内而外迸发出强劲发展动力。

筑牢民生“里子”,提升城市功能与品质。南昌县持续推进一批开放式老旧小区、封闭式小区以及背街小巷的升级改造工作,通过增设路灯、改造人行道,对城区道路进行改造提升。与此同时,还在中心城区“见缝插针”,利用边角地带,打造了一批“邮票绿地”“口袋公园”,让群众“出门见绿”。通过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现在,行走在南昌县,不论城区还是农村,处处可见令人瞩目的变化,生活环境越来越美,群众生活舒心、惬意。

优质的公共服务水平,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密码”。自2015年5月以来,南昌县持续推进创新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工作,坚持“惠民生”与“解民忧”并进,将全县划分成1098个基础网格,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调动全县党员干部下沉基层一线,定人、定时、定点、定责收集群众意见和诉求,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南昌县充分运用大数据和数字信息技术,对接县、乡、村三级综治信息系统,构建日常办公、基础信息、民情日志等八位一体的社会治理综合平台,实现民情处置“一网受理、一网调度、一网响应”。如今,南昌县百万群众只要通过12345政务热线、昌南治理微信公众号等渠道便能反映诉求,就能得到相关部门的回应和解决。

“我们坚持一、二、三产协调发展理念,聚焦重点产业,强化首县作为。同时,我们坚持产城融合理念,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以文明创建为抓手,进一步提升城市建管水平,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南昌县委书记、小蓝经开区管委会主任陈翔介绍说。

(胡雪萍 李悭 刘婧 罗陈晨 喻琪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