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辽沈战役相关的影视剧当中,我们经常能够听到最多的三个字便是“林、罗、刘”。

这三个字分别代表了东野野司核心决策的三位人员:林彪、罗荣桓、刘亚楼,三人当年曾为解放东北立下了赫赫功勋。

1955年,解放军进行大规模授衔,当年东野军事主官林彪、政委罗荣桓皆被授予元帅军衔。而参谋长刘亚楼却只被授予了上将军衔,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总指挥(指挥辽沈战役的三位领导)(1)

以东北野战军,拥百万之众,携解放东北,南下攻城掠地的功绩,即便其主要领导者被破格授衔,其实也不过分。

那么为何刘亚楼没有进入元帅行列呢?难道他有什么军事失误,或者为人处世有所瑕疵?

其实都不是,55年授衔更多考虑的是革命综合经历、资历,而在众多老革命面前,刘亚楼的资历确实稍有逊色。

早期的革命生涯

刘亚楼,原名刘振东,出身于一个赤贫家庭,母亲生下他后第二天就去撒手人寰,而父亲后来因家中穷苦过甚,不得已把他送予他人。

身世堪悲,故而使得刘亚楼自身觉醒较早,其后更是极力追求进步,趋向革命。

刘亚楼在加入共产党之后,决意投身革命,永远跟党走,以求更上一层楼,故取名刘亚楼。

1929年刘亚楼参加红军,从班、排长干起,在五次反“围剿”战斗中有勇有谋,作战得力,长征中更是率军强渡乌江、飞夺泸定桥,屡次立功。

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总指挥(指挥辽沈战役的三位领导)(2)

随后他便逐步担任红军队伍当中的高级指战员,并历任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红1军团第1师师长。

长征之后,抵达陕北之后的刘亚楼,率部参与了直罗镇,东征等战役,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战斗胜利。

红军时期作为高级军事干部,这种资历即使元帅评不上,大将至少是没问题的,那么刘亚楼是哪个时期的资历逊色了呢?

抗战时期,刘亚楼被组织派往苏联,使得他在抗战时期的军事经历上,有了一个空窗期。

留苏经历

为学习正规化的现代战争理论,替解放军培养系统化军事人才,1939年,当时作为抗日军政大学的主要干部之一,刘亚楼被中央委派到苏联,进入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留学深造。

毕业后刘亚楼参加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刘亚楼通过研究军事材料,提出苏联军队可以以装甲集群为先驱开路,以机动性很强的西伯利亚骑兵和滑雪部队为后继,像水流一样渗入德军防御弱点,让人防不胜防,从而策动反攻。

苏方参谋部看到此方案后,十分重视,苏当局更是鉴于人才难得,多次邀刘亚楼入籍苏联,但是刘亚楼心系国家,最终拒绝了留在苏联。

随后,刘亚楼回国,参加了解放战争。

“高知”空降参谋长,东北战局黄金三人组

四平失利后,东北局势恶化;经罗荣恒提议,随后举行的七七会议决定让苏联学成归来的刘亚楼担任东野参谋长。

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总指挥(指挥辽沈战役的三位领导)(3)

这当然是出于刘亚楼战术理论修养,个人高超的军事谋略,以及此前在寒冷天气与强大德军对垒的经验,综合考虑的结果。

自此三巨头指挥之下,东北野战军缔造了赫赫战功:

1948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奉命令南下北宁线作战,切断敌东北通往华北的走廊。刘亚楼提出声东击西的妙计,示敌于北,我意在南,随后我军隐秘地南下北宁线,取得战机,突发制人。

刘亚楼的计策,最终麻痹了敌人,为辽沈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虽然刘亚楼如真金难掩光芒,在苏德战场上于盟国有所裨益,但是毕竟在国内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之时,他出现了空窗期。

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总指挥(指挥辽沈战役的三位领导)(4)

中央考虑到刘亚楼当初在东北直接担任东野参谋长已属特例,评衔时,虽然林彪极力争取,但毛主席斟酌再三,依然认为刘亚楼破格授衔大将还是有些唐突。

不过随后刘亚楼担任了国防部副部长,而前三任国防部长分别由彭德怀、林彪、叶剑英三位元帅担任,上将担任如此分量十足的重任,也算是在职务上对刘亚楼的一种认可和补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