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旅行日记(潜修集058.乌衣巷口夕阳斜)(1)


晚清旅行日记(潜修集058.乌衣巷口夕阳斜)(2)

潜修集‖058. 乌衣巷口夕阳斜—— “长江行”第30天


2019年9月24日,“长江行”第30天,南京。


从扬州到南京,感觉好像没有移动一样,这两个城市离得实在太近了,风格也差不多,感觉就像一个城市。

早上七点半从扬州出发,坐1路车很快就到了高铁站。扬州交通的无缝驳接做的真好,从汽车站转到火车站有专用的走廊,而且非常适合手推行李的移动。

到南京直接坐地铁,然后走几步就到了我定的七天假日酒店。这个“七天”谈不上好也谈不上坏,比如当时这个酒店没有毛巾和塑料拖鞋,这样显得有点儿小气。但是房间还挺大,窗户朝阳,这两个方面感觉还很不错。

很有意思的是,窗口面对的居然是一座教堂。上次在国民政府的“陪都”重庆就住在教堂里,到了南京,对面还有一座教堂,十分巧合。

晚清旅行日记(潜修集058.乌衣巷口夕阳斜)(3)

南京是我“长江行”的最后一站。到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什么必须要做的事,放松休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什么都不干也无所谓。

不过,夫子庙、秦淮河,这两个地方一定是要去的,要不然,怎么能说来过南京呢?我以前来过南京一次,那是开会,只记得酒店的床,别的什么也没看见。(潜真堂)

我选了一个离夫子庙很近的酒店,走几步就到了。

晚清旅行日记(潜修集058.乌衣巷口夕阳斜)(4)

夫子庙


夫子庙是南京的代表,南京在唐之前被称为“六朝古都”,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都曾在此建都。加上之后的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也称“十朝都会”。其他还做过五代时杨吴的西都,南宋的行都,南明也短暂存在,说算十三朝古都也勉强可以。

今天已经是9月24号,国庆节的气氛越来越浓,夫子庙到处张灯结彩,国旗高挂,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在这里首先闯进眼帘的是夫子庙的大照壁上的巨型二龙戏珠浮雕。这个大照壁位于秦淮河南岸,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全长110米,为中国照壁之最,其对面就是夫子庙门前的“棂星门”。

晚清旅行日记(潜修集058.乌衣巷口夕阳斜)(5)

因为是在网上买的票,需要等一个小时左右才有效,于是就先去看了附近的江南贡院。

江南多才子,江南贡院又称南京贡院、建康贡院,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科举考场。始建于宋,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清同治年间,仅考试号舍就有20644间,可接纳2万多名考生同时考试,加上附属建筑数百间,占地超过30余万平方米。其规模之大、占地之广居中国各省贡院之冠,创中国古代科举考场之最。

晚清旅行日记(潜修集058.乌衣巷口夕阳斜)(6)

据资料显示,从宋乾道四年(1168年)到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奏请清廷立停科举,江南贡院为国家输送了800余名状元、10万余名进士、上百万名举人,明清时期全国有半数以上官员出自江南贡院。

现在江南贡院被分成了一南一北两个景区,南苑有魁光阁,北区是中国科举博物馆,各有特色。南苑临秦淮河,可以体验当年学子凭河读书的情景。

晚清旅行日记(潜修集058.乌衣巷口夕阳斜)(7)

北区很庞大,博物馆设计非常现代,也非常有特色。其外形好像一个宝匣被深埋地下,尤其是坡道的设计,在一个狭长的空间中盘旋而下,逐渐远离市井繁华,也有让游人体验当年科举路途艰辛的意思。坡道左手边是用瓦片叠成的墙,有点像扬州何园船厅的地面设计。层层的瓦片有如鱼鳞,寓意“鱼龙变化”、“鱼跃龙门”;右手边是竹简墙,设计者在这里放入了数以万计的竹简,象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地下展厅内容很丰富,还有各种现代化的辅助阅读设备,地面上则保留了明远楼、至公堂、号舍、碑刻等古迹。其中明远楼的设计巧妙,远看似乎“宛在水中央”,如果走近,则需要从博物馆走出来方可。(潜真堂)

晚清旅行日记(潜修集058.乌衣巷口夕阳斜)(8)

其实,江南贡院也是夫子庙建筑群的一部分,夫子庙建筑群包括了孔庙、学宫、贡院三大部分,贡院就在学宫东侧。现在作为参观对象的夫子庙,其实就是孔庙。过去较大的城市中一定会有文庙和武庙,文庙当然就是孔庙,武庙主要是供奉关羽,或者供奉姜太公或岳飞。南京夫子庙与北京孔庙、曲阜孔庙和吉林文庙共称中国四大文庙。

孔庙的规制基本都是统一的,比如门前有牌坊称棂星门,供奉至圣先师的大成殿等,其余则根据规模大小有别,有增有减。南京夫子庙规模很大,有照壁、泮池、牌坊、聚星亭、魁星阁、明德堂、尊经阁等建筑。

晚清旅行日记(潜修集058.乌衣巷口夕阳斜)(9)

但夫子庙之所以被人们所熟知,还有一个原因,这里是中国最大的传统古街市,与上海城隍庙、苏州玄妙观和北京天桥并称为中国四大闹市。过去在北京逛天桥听相声看杂耍,在南京,喝茶听曲就得来夫子庙秦淮河。

所以,来这里不仅要拜至圣先师,还要品味一下南京的风土人情。

以夫子庙为中心,分别往北、东、西三个方向各有一条街,同样熙熙攘攘。但内容却显得有点“同质化”,甚至很多店家都是一样的。经常一个商家在这三条街上至少要各开一家铺子。

晚清旅行日记(潜修集058.乌衣巷口夕阳斜)(10)

往南走,过文德桥,在秦淮河南岸发现了乌衣巷。这里曾经是东晋王谢两家豪门的宅第,王导、谢安、王羲之、谢灵运、谢眺等都曾在此居住。有人说,两族子弟都喜欢穿乌衣以显身份尊贵,因此得名。还有说法是,三国孙吴时,吴国驻军身着黑色制服,俗称乌衣营。个人比较倾向于后者,或者先有“乌衣营”,再加上王谢两大家族也爱穿乌衣,所以“乌衣巷”的名字就固定下来了。

晚清旅行日记(潜修集058.乌衣巷口夕阳斜)(11)

不过,子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乌衣巷之所以出名,还是粘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光: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充满历史沧桑的诗句,也是“十朝都会”经常给人的感慨。历史上在此定都的朝代不少,但总是瞬间雨打风吹去。此时正是斜阳夕照,抚今追昔,令人不胜感慨。

这里的乌衣巷是1997年恢复重建,辟有“王导谢安纪念馆”。不过,我去的时候,这里的道路正在修整,外界整体环境有点乱。

晚清旅行日记(潜修集058.乌衣巷口夕阳斜)(12)

既然“长江行”已经到了尾声,就想买一点特产寄给家人,但是真不巧,因为“十一”的缘故,寄往北京的快件刚刚停发了,于是只买了2斤牛轧糖。

在南京,有我在峨眉山遇到的“灵芝姑娘”,曾约好到南京一聚。于是给她发了微信,没想到她今天刚回安徽老家,不觉很是遗憾,对于秦淮河也失去了兴致。


瞧这记性


碰到几个几个莫名其妙的事。

中午在酒店旁边的一个小饭馆,吃牛肉干丝汤和牛肉锅贴,先付款。坐在那里等了半天,别人都走了,也没见我点的饭送上来。一问才发现,我就坐在收款机旁边,他们竟然忘记给我做了。

晚上,吸取教训,特意在夫子庙找了一家看上去很大的馆子。要了一份儿鸭血粉丝汤和两个烧饼。这个要先付款,再把饭卡给售货窗口。我把饭卡交过去之后,就在座位上边看手机边等。但是,过了半天厨师竟然没做。我就问她,你怎么还不做?她说,你不是吃完了吗?原来她认为我是吃完了才把钱给她的。

两次吃饭遇到同样的情况,真是莫名其妙。

晚清旅行日记(潜修集058.乌衣巷口夕阳斜)(13)

后来我发现被遗忘的还不止这一点。第二天,我游玩回来,发现宾馆给我挂上了两条新毛巾,也就是说这个宾馆是提供毛巾的,但是他们第一天把我给忘记了。但是,第二天的晚上,我发现旧毛巾收走了,新毛巾却没挂上来,给他们打电话之后,才把消毒毛巾送上来。

难道,爱忘事也是“十朝都会”的特点?


【待续……】

晚清旅行日记(潜修集058.乌衣巷口夕阳斜)(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