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昕 光明新区光明小学

文章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探究了在体态律动中体验式乐句教学的应用,运用体态律动进行音乐 教学,把乐句感知引入音乐课堂。在小学音乐教育中融入体态律动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节拍节奏、乐 句规律及感觉听觉,激发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兴趣,深化创编音乐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感知音乐的敏 锐度。

体验式体态律动教学

体验式音乐教学是学生利用感觉与知觉,对音乐 情感情绪的表达,理解音乐本体的各种音乐元 素与音乐内涵,并想象其内容所体现的主题情境为主的教 学模式。体验式体态律动教学强调,学生调动身体多重感 官进行感知体验,再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内化并展现有形 的肢体动作来进行创造性的表达,这一过程中音乐本体与 律动是缺一不可的。现阶段,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为 主体,教师以学生兴趣为引导展开课堂教学,较之教给学 生技能,让学生体验音乐本身的过程更为重要。音乐本身 的结构充满着规律,因而在体验音乐的过程中,学生感 受音乐的规律,从而激发探究欲,将乐理与体验过程相结 合,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点,再结合知识点进行讲解, 层层递进,推动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

在聆听音乐时,对于感受到的音乐乐句规律用肢体动 作来表现,是解析音乐最直观的方法。体验音乐乐句规律 的教学模式是通过视觉、听觉与动觉相结合,把各种音乐 体验转化为体态律动再转化为音乐内部感知,达到外化有 形的动作与内化无形的感知相统一。在这一过程中,对于 所学音乐的一切感知都是在体验律动中归纳统一的。这就 是“聆听—律动—感知—体会—分析—表现—创编”的体 态律动教学过程。

体态律动下感知乐句规律

(一)体验式的乐句训练 乐句是乐曲的基本结构单位。正确划分乐句,明确乐 句之间的关系与规律是客观表达音乐的基础,乐句的旋 律走向、曲式结构、技法特点是确定情感内容和音乐风格 的判断依据,是学生体验音乐作品时参考的重要条件。通 过指挥、聆听、律动等方式,正确掌握音乐的乐句,提高学生的曲式分析能力和音乐创造力。在《四小天鹅舞曲》 的创设情境中,教师用语言或道具为学生创设天鹅湖的场 景。学生可以模仿天鹅的动作,让学生分成男女生两组, 女生在右、男生在左。由教师弹奏旋律第一乐句时,女生 模仿天鹅展翅,和着音乐上下舞动双臂向前行走;第二乐 句时,男生模仿天鹅引颈,和着音乐抬头保持动作向后行 走;第三乐句时,男女生共同展臂一起向左方行走;第四 乐句时,全体学生双手叉腰向右方行走;熟悉乐段后,学 生依据乐句变换动作,并加入创作自主设计动作,不局限 于规定的单一动作。在准确划分音乐作品的乐句结构后, 学生分为律动组、演唱组及指挥组完整演绎本首作品。例 《四小天鹅舞曲》:

体态律动在小学课堂中的运用(试论小学音乐体态律动中乐句体验式教学)(1)

(二)拓展式的乐句训练 拓展活动是在前期进行大量的音乐素材和律动素材积 累下,不限定形式而进行的音乐活动。学生大胆运用已 有的音乐技能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这样的拓展形式有多 种,如:即兴指挥与表演、即兴演唱与演奏及即兴创编 等。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 生,自由大胆地发挥创造力与表现力。在巴赫的《小步舞 曲》中,将学生分类至不同的小组,根据聆听到的乐曲旋律特点,自由创编动作。如:第一乐句时,男生邀请自己 的舞伴;第二乐句时,女生提着裙摆踏着舞步来到男生面 前;第三乐句时,女生男生的共同踏着节拍迈着舞步向前 行走;第四乐句时,女生围绕男生转圈,男生原地踏步。 根据情景和角色需要,学生可运用雨伞、小旗子、彩带、 水瓶等进行表演。将学生分成四组,一组同学拿雨伞和彩 带,另一组同学拿小旗子和水瓶。不同的音乐元素可做不 同的处理,在听到连音时,彩带组同学跟着旋律线挥动彩 带巾;在听到跳音时,水瓶组同学弹跳式敲击水瓶;在听 到某一特定长音时,两个组的同学同时将小旗子和雨伞向 转动画圈,保持的时长持续整个小节。熟练后,组与组交 换手中的道具,不拘泥于固定分组与动作,自主创编进行 即兴表演。例《小步舞曲》:

体态律动在小学课堂中的运用(试论小学音乐体态律动中乐句体验式教学)(2)

(一)内化听觉中的乐句感知 内心音乐听觉以音为外壳,以乐汇为音乐语言,构成 的音乐内化感知吸收。音乐作品的内化表现是人进行音乐 作品体验、乐曲情感表达、音乐风格理解的工具。学生在 利用内心听觉感受旋律进行元素识别或协调感官时,都可 借助体态律动进行内化听觉。

音乐形象塑造的一个重要要素是乐句结构,并且展示 内心音乐听觉的重要表现形态是乐句规律。而内心乐句感 是学生对体验过的音乐旋律线条产生的一种倾向性,它是 一种内在感知,是在音乐框架下形成的内心起伏的曲线。 不仅包括音高和节奏关系,还按一定的曲式结构组成,从 而形成音乐听觉意象。当音乐乐句旋律线上行时,乐音倾 向性和情绪紧张度增加;当音乐乐句旋律线下行时,乐音 倾向性和情绪紧张度减弱;而当乐句旋律曲线呈现波浪型 时,情绪倾向性则表现得相对稳定。人脑借助以往的听觉 经验,会对旋律进行预判,逐渐形成对音高节奏组合的规 律进行分类与归纳,并形成结构经验。这种有规律可预判 的倾向性,便足以支撑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以及乐句旋律的 内化吸收。

(二)外化表现中的乐句感知 外化表现以动作为媒介,以连贯动作为音乐语言,构 成的音乐作品里主要是乐句的外化表现形态。音乐作品的 外化表现是人对音乐作品拓展、乐曲情感外放、音乐风格 展示的工具。学生在利用外部动作展示旋律走向、元素归 纳或风格演绎时,都可以借助体态律动进行外化表现。

内心音乐听觉在多次音乐实践中酝酿成熟后,之后便 会形成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体态律动绝不是学生对教师 的单纯模仿或乐曲的形式化模板,而应当在课堂中具有创 造性。第一阶段,对乐曲谱面有一个认识的深化过程,解 决重难点,确立主题形象,营造课堂情境,即把乐曲本身 感受直观地内化为内心听觉。第二阶段,进入具体的外化 表现中,在完成乐句感知前期熟练与积累后,由内化听觉 来协调体态的律动,在这一阶段中,体态律动是不断重复 的,最终外显的体态律动与乐曲乐句旋律的音响两者皆与 内化听觉相一致。这时进入第三阶段,开启程序化动作模 式,并且灵活选择运用已自动化的动作,这就是由乐句内 化听觉来调整外化表现形态的过程。

小学音乐教学中,以体态律动为核心,以体验音乐、 体验情感为宗旨,用身体各部位体现、表达音乐。将体态 律动教学方法运用于小学学生素养教学实践。以体验律动 的游戏式训练,为学生营造开放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快乐 地学习,拓展学生的音乐思维,激发学生创造力、表现力 和想象力及深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拓展创编能力。体 态律动教学注重实践性,为小学音乐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思 路。小学阶段是儿童发展音乐创造力、感知想象力、思维 记忆力的关键时期,体验式教学有效地促进培养小学生的 音乐综合素养,且体态律动教学以先进的教学理念、灵活 的教学策略、开放的教学方法为主,适用于学生音乐素质 培养并有效推动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嘉幸.走进音乐——音乐鉴赏训练与评估[M].四川人 民出版社,1999.

[2]吴锐淼.中小学音乐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 版社,2005.

[3]廖乃雄.音乐教学法[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4]吴瑶香.音乐课例与专家评析[M].浙江大学出版 社,2006.

[5]滕缔弦.视唱教学中体态律动的应用[J].交响-西安音乐 学院学报,2008(4):84-86.

[6]陈小玲.音乐节奏教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

[7]周慧.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在中小学视唱练耳教学中 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