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五个层次

文|克之

以我看,读书有五个层次:思、辨、悟、录、行。

思,读完了,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辨,辨别。儒、法、禅、道各家等,又都怎么说呢?

下一步,很重要了,悟,我自己怎么认知呢,我该如何确定何为真理呢?

再接下来就是录,记下来,写下来,写成文章发表传播,让更多的人分享。

谈读书足以长才的例子 读书的五个层次(1)

关于录,写文即写心,我手写我心,心中没有,手是绝对写不出来的。

所谓的“天下文章一大抄”,“抄”也要抄得高级,没有“思、辩、悟”也抄不出水平来。

据说,西方有一位国王,仁君,爱民如子,他就琢磨了,怎样让子民们变得聪明起来呢?

就派给宰相一项任务,编书。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大功告成,整整三十卷。

国王一见,就腻了,我的臣民,种地的种地,做工的做工,站岗的站岗,哪有功夫读这么大部头的书哇!

命令宰相缩编。缩吧。缩成十卷,不行。三卷,还是不行,最后,缩成了一卷。

宰相想,这次总该行了吧。

谁知国王还是不满意,问,能用一句话说清楚么?

也是把宰相逼急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好了,就这一句,足够了。

这是个故事,夸张、好玩一点。

但告诉我们的理儿没有错,浓缩的都是精华,俗话说的金句是也。

读了很多书,再进一步消化吸收,才能再写出来。

写出来再删繁就简、不断提纯,才能“一语道破天机”,用一句话说尽一部书。

谈读书足以长才的例子 读书的五个层次(2)

对联,汉字文学之最高形式,区区八个、十个字,气象万千、波诡云谲,传递出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

袁世凯去世,大快人心。有人送上一联:

中华民国万岁,袁世凯千古!

看的人说了,这怎么上联六个字,下联五个字,对不上啊。

对,这就是文人的高明处,这叫对不起,袁世凯老小子,你对不起中华民国。

文人骂人,不带脏字。

章太炎为康有为撰联贺寿:

国之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

略去了妖孽与贼。再者,对人尊敬,尤其是贺寿,嵌字,没有将名字放在脚下的!没有把康先生气死!

还有一个传说,一位主考官,招一新科进士为婿,翁婿二人饮酒,老泰山夹起一片藕,出了一句:“因荷而得藕?”

进士不慌不忙,捏起果盘的一枚杏子,对道:“有杏不需梅!”

这里,荷、藕谐音何、偶,意为,你凭什么来求偶?

杏、梅,谐音幸、媒。好玩不?言外之意,的确需要玩味。

谈读书足以长才的例子 读书的五个层次(3)

上面说的有点远,咱们还回过头来接着说“录”。录,必须把握两不录原则:

其一,没有蜜蜂的精神,不录。蜜蜂精神,就是花粉经过酿造才能成蜜。

其二,不动感情莫动笔。自己都感动不了自己,怎么能感动别人呢?

“行”,不用过多解释,自己悟出的正确结果,践行就是了。

孔夫子蹉跎半生,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退而办学,教导生徒吧。

他老人家晚年读《易》,韦编三绝。终于活明白了一回!成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尊为圣人。

《易经》,华夏文明的正源,四十年前,就买了《周易》,可惜读不懂。

黄老夫子在宁晋老年大学讲过,只听了两次,因故中断了。这辈子,读懂《易经》,方为不白到人间转一圈。

谈读书足以长才的例子 读书的五个层次(4)

我的“行”,不是自己悟出来的,是毕业时,恩师的赠言,他说:

“毕业,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开始。”

我一直不敢忘怀,坚持到今天。

书要读经典,什么是标准?历史。

历史是检验一切人物和事物的大筛子!

不管你是谁,也不管什么事,更不管是什么书,都要经过它的过滤。

以上,就是我个人五十年读书心得。

“活到老,学到老。”读书的五个层次,要不断往上攀登,又要不断在行中读,在行中思,在行中辩,于此,循环往复,不断提高。

我愿和年轻朋友一道,在读书这条路上,一步一个台阶地走上去。

(本文选自克之先生在石家庄彝伦书院的文化讲座《汉字思维》,有改动。)

谈读书足以长才的例子 读书的五个层次(5)

(更多精彩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宁晋读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