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有这么一个画风堪比香港九龙城寨的地方:
占地面积仅1.08平方公里,却交错着2000余栋握手私房;总户数1115户,户籍人口2500多,但常年蜗居其中的外来人口却超过10万多人。
从卫星地图上看,密集铺排的红蓝屋顶被铁道线路箍缩成一团,像是镶嵌在江汉区版图上的一块浑浊的绿松石。
这个地方叫华安里,全武汉人口密度最高的社区。
★
全武汉规模最大、最拥挤的城中村
Village in the city
★
像是无意间闯进穷人家黢黑狭小的杂物间一般,初入华安里,兜头而来的便是挥之不去的杂乱拥挤之感。
除了供人车穿行的局促马路外,这里没有丝毫裸露的空地。在华安里,两千余栋参差交错的握手楼,如同花盆里失去控制野蛮生长的竹笋,密密匝匝安插在这片原本就不宽裕的地界,完全一副遮天蔽日的架势。
地面的位置不够建房子,人们就开始向天上扩张。几乎每栋楼都在原来的房顶上加盖出一到两层的私房,从空中俯瞰,蓝色洋铁皮搭盖的屋顶斑斓一片,像块拼凑粗糙的马赛克地砖。
过窄的楼间距使得只有最顶上一两层的住户能享受稍许的阳光,余下的楼层常年蜷缩在临近房屋投下的阴影里。蜿蜒在楼缝中的小道更是无论晴雨都是荫凉的调子,只有从被楼宇分割出来的一线天里,尚能分辨出或阴或晴的天色来。
★
蚁穴般拥挤的华安里,
是10万外来人口组成的独立城寨。
★
被铁路圈死的华安里在地理上颇有点与世隔绝的意思,整个社区有进无出,也不存在相互渗透的临近社区,里面全然是个独立出来的小世界。
华安里原本也没有现在这样10万 的人口规模,这一带以前有很多城中村,因为改造规划,好多城中村都拆了,原来城中村的“村民”们都涌到华安里,这里的人口从一开始的两万一下子暴增到十多万。成了远近最大的外来人口集散中心。
不仅人多,娃娃更多,每天傍晚放学那会儿,商店门口的一溜摇摇车压根忙不过来,就差要排号等位。
独立围城的华安里还有自己的社区公交。这种绿色的小车一块钱一人次,从门口到社区最深处来回往返,特别像大学里的校车。
低廉的租金让这里成了最受外来务工人员欢迎的地方。房租从200到1500不等,住宿环境虽然恶劣,奈何价位足够吸引人。楼下的公共洗衣机虽然脏得没法看,但几乎时刻都在嗡嗡运转。
小广告是华安里天然的壁纸,八成的广告是关于租房,余下两成写着服装厂招工。泛滥的纸条每天都在翻新,写满了异乡人的压力与焦虑。
华安里是最不武汉的武汉社区,比以外来人口著称的光谷小河西村有过之而无不及。生活在华安里,才能真切体会到什么叫真正的南腔北调。各路方言在此百花齐放,带口音的普通话是这里的官方语言,而正宗的武汉话确实最难听到的。
★
全武汉监控摄像头最密集的社区
Surveillance cameras
★
出入华安里,无论走到哪个旮旯,都能保证至少两个不同朝向的摄像头,其中总有一个能盯紧你。还有更夸张点儿的地方,四五个摄像头葡萄串儿一般瞪着你,就问你怕不怕。
因为流动人口多,人员成分复杂,自然成了治安重点管制区,光这一个社区就设置了近10个警务室,算是华安里人的特殊福利。
这里既有“时时防火,天天防盗,严防抢劫”的标语,也有“专业催债”的小广告,满满都是浓浓的江湖气息。
以前华安里很乱,时常听闻盗窃抢劫的传闻,因而附近做防盗门的老板生意都特别好。现在虽然没怎么听说这类传闻,但脑补了下夜晚行在这种黑黑的巷子里,依然有点怕怕。
★
一点都不“绿色”的绿色社区
Green Community
★
不知道是为了让昏暗的街巷尽量显得有生气,还是为了让监控镜头在夜晚记录更加清晰的画面,放眼望去,大街小巷的墙面全都涂成了浓淡不一的绿色。围墙是粉绿,涵洞是墨绿,巷子又是斑驳的草绿……
除了墙面那点儿绿,整个华安里却一点都不“绿色”。盘根错节的电线蜘蛛网一般悬挂在辨不出本色的屋檐下,把原本就稀有的裸露天空切割得更加细碎。经过油烟包浆的底层楼房早已分辨不出当年颜色,把原本昏暗的街巷晕染得更加无精打采。
这里的垃圾池,古老到可以申遗了。武汉这么多的社区,大概只有华安里还在使用这种水泥砌的露天垃圾池。三步一小个,五步一大个,以服装厂末尾最大号那个垃圾池作为收官之笔。感觉在这里扔垃圾都得是大手笔,扔小一点地垃圾会觉得这么生猛霸道的垃圾池被大材小用了。
服装作坊扎堆的华安里深处,楼栋里一个个封闭的小车间在半空中释放出不知名的白色雾气,废弃的碎布头混合着生活垃圾,在华安里的边境创作出整个社区最大型的露天垃圾场。
★
作为唯一出入口的涵洞,
称得上是华安里的苏伊士运河
★
没有哪个社区像华安里这样,进出通行全靠分散在铁路桥下面的大小涵洞。如果没了这些涵洞,整个社区就会变成一只密封的铁桶。
正门进去遇到的这个涵洞,是第一个涵洞,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全社区近十万人要从这个5米来宽的涵洞进出,拥挤程度可想而知。
对于开车的人来说,这个涵洞是华安里的唯一出入口。受限于火车线路和周边工业园,偌大一个华安里社区唯有这么一条坑坑洼洼的窄小马路贯通首尾,除此之外,别无他路。
作为唯一的车辆通道,这个屁大一点儿的涵洞是华安里人多年的心病。涵洞窄小仅供一车通行,经常遇到两头的车子一进一出,在涵洞地下狭路相逢,两方退让不及时,一不小心路就给堵死了。
涵洞下的车道边上还有一条仅供一人通行的人行“台阶”,相对而行的人们都得侧身行个“贴面礼”。遇到提很多东西的、推婴儿车的或者体型大的人,经常是走到一半就被挤到下面的车道上。旁边的车辆趟过万年积水老坑,能溅你一身泥点子。
遇到下雨就更可怕了,涵洞分分钟变身水帘洞。雨水小溪一样从洞沿飞流而下,打伞的人勉强能闪躲一番,骑电动车的人最惨,经常是连人带车给你淋个透湿。
△图片来自@mc889
车行的涵洞唯独这么一个,但人行的涵洞却有很多。四通八达的涵洞是通向外界的捷径,每个涵洞都有固定方向的独一通道。涵洞大都阴暗潮湿,遇到下雨的时候简直就像在下水道行走。
这个薄荷绿的涵洞是所有的涵洞里最漂亮的一个。
没有一个涵洞魔幻成这样,算是我见过的涵洞里最美丽的一个,甚至可以作为当地发展旅游业的收费项目。
蓝绿色的墙面,蓝绿色的半透明顶棚,行走其中仿佛置身时空隧道,又或者是文艺片中才会出现的场景,魔幻现实主义的氛围,非常适合创作拍照。
铺天盖地的蓝绿色让我这个初来乍到者眼睛很不习惯,酸涩胀痛不说,因为长时间处于蓝绿色环境,乍一下走到稍微明亮的地方,视神经会自动补色,明明环境依旧是蓝绿色,但视野里却闪现着火焰一样的幻影。
长长的蓝绿色隧道蜿蜒深邃,行走其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半真半假的幻梦。作为整个社区最吸引我的地方,冲着这个涵洞,想再去几次华安里。
★
住在华安里,
首先要习惯早晚两次的大拥堵
★
从来没有一个地方的人像华安里的“村民”这样,每天早晚两次出行高峰,都会被堵在自家门口。经历过早晚高峰大堵车,你会对华安里的人口有更加清醒的认识。
下午五点开始,华安里社区正门口就开始彩排堵车大戏。到了六点多,骑着小电动开着车下班回家的居民们开始堵车的正式“演出”。
一开始是堵在社区门口,好不容易磨到岔路分流,又开始堵在涵洞。没有别的路让你走,只有这条隧道能够通行。过了涵洞,才稍微松上一口气:终于到家门口了。
上下班拥堵都快成了社区传统,如果哪天上下班没有堵一下,感觉获得了老天额外的垂怜。
★
真正的生活,傍晚才开始。
★
住在华安里,没有哪一刻比傍晚更有生活气息。
如果你觉得白天的华安里丑陋又无情,那傍晚烟火味儿十足的华安里终于能为你带来些许温情。
门口的夜市在人们回巢之前就张好了帐篷,空气里飘着油渣和鸡蛋饼的油香。衣服、鞋子、小电器、小工具……大大小小的摊子组建成一个露天的临时超市。
是人太多,是路太窄,社区入口堵成黑黑红红的一片,狭窄的街道全是摩托声,汽笛声。从博润菜场出来的男男女女们提着一家人晚上的口粮。今天的莴笋新鲜又便宜,看见好多人都提着硕大一捆莴笋棒子。
宵夜一条街终于亮起了暖色的光,食物蒸腾的雾气能赶走白天所有的不如意。街道两旁小吃店的灯光映着孩子们兴高采烈的脸庞,旁边摊贩的喇叭不厌其烦地播放着“正宗麻辣卤鸡蛋,两块钱两个,味道好得很”。
对于住在华安里的人们来说,冷清的不叫生活,热闹的才是。
去过那么多城中村,华安里仍然是最让我惊叹的那个。
华安里拥有太多“最”,最拥挤的,人口最密集的,规模最大的,摄像头和警务室最多的……还有独一无二的涵洞文化,独一无二的早晚堵车经历……放眼全武汉所有城中村,没有一个像它这样的。
我似乎说了许多关于华安里的“坏话”,说它脏乱差,说它拥堵不堪,也说它特立独行的美丽。
这个传言了无数遍要拆却从未拆除的地方,参与了太多人的人生故事。
如果你住在或者曾经住过这里,
很想知道关于你与华安里的,最真实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