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天:然乌湖—多拉神山—怒江72拐—帮达小镇

怒江72拐旅游详细攻略(圣山圣水圣徒)(1)

文/宋赟

早上7点多我们便来到然乌湖,只见幽蓝深邃的湖水恍若天空滑下的一滴眼泪,寂静得没有丝毫声息。湖岸岩石林立,雪山就在不远处,安安静静地倒映在湖面,保留着世界难觅的原始美。然乌湖湖体狭长,呈串珠状分布,湖畔绿茵般的草滩上,成群的牛羊以及一块块生长着青稞、豌豆、油菜等作物的农田,构成了一幅既有青藏高原独特的壮丽风貌,又有藏区田园牧歌般风韵的风情画卷。环湖几十个大小不一的藏族村落,石头和树枝建成的栅栏围绕房屋,同原始部落浑然天成。

这是西藏东部最大的湖泊,是雅鲁藏布江支流帕隆藏布的主要源头,也是帕隆大峡谷的起源。起伏的雪山、莽莽的森林、黄绿色的草甸、橘红色的栈道、丝绸般的湖面、错落有致的村庄都是然乌湖留给我的印象。

出了然乌湖,沿着318国道继续向前走,只见山上生长着矮小的植被,那一条条沟壑刻着岁月的痕迹,河流如一条玉带穿于草甸间。后来,两边的山体出现了红色,民房依山而建,这里是最平缓的垭口——安久拉山。与川藏线上其他大山陡峭起伏、壁立千仞的景观不同,安久拉山口平缓得出奇。然而就是这座看上去不起眼的垭口,成为怒江和雅鲁藏布江的分水岭,翻越了这个垭口,雅鲁藏布江变成了怒江流域。

翻过安久拉山就到了多拉神山。听爱人同学说多拉神山奇特而怪异,出于好奇,我们便决定在此停留片刻,同时由于要赶路,也只能走马观花地看上一眼。

来到山门,只见在入山的大门一旁堆有刻着六字真言的牛羊骨,这些牛羊生前都为它们的主人作过巨大贡献而被放于此,表达了人与动物相依相生的纯朴自然理念。仰望山上,看见有很多转山的人。转山是转经的方式之一,藏传佛教徒认为,转山可以积累功德,并能得到神的护佑。多拉神山是人们转山的圣地,外圈徒步一圈需要4个小时,内圈徒步一圈需要2个小时。

怒江大桥是川藏公路的咽喉,虽然长度仅有几十米,但横跨怒江,飞架于两山之间,一旦遭到破坏,整个318国道将会中断。怒江大桥单边放行,只容得下一辆汽车通行,常年有士兵在此把守,桥上“怒江两岸出英雄”几个大字特别显眼。

在排队等候通行时,我发现过桥的司机一般都会鸣笛,原先我还以为是提醒前后的车辆,但是大家都在正常通行,是没必要鸣笛的。于是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原来鸣笛是向这里长眠的一位战士致敬。1953年,官兵在修筑此桥时,一位战士不小心掉入了浇注好的桥墩中,混凝土迅速将人凝固,战友只能含泪把他注入桥墩。对于这个情况是否属实我不得而知,但是听着滔滔不绝的怒江水声,看着昂然挺立的桥墩,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如果没有当年修桥官兵的流血牺牲,哪有我们今天的顺畅通行?

过怒江大桥后就全是盘山路,一边是陡峭的山体,一边是奔腾的河流,这就是有名的“怒江72拐”。说是72拐,但盘着这条山路一圈又一圈,我也不知转了多少圈。路上坡度极陡,弯多且多为发卡弯,拐弯处视野不开阔,最害怕前面出现大货车,超车相当难,需要技术相当高。

这一路都是爱人在开车,这些年,我们俩开车去过很多地方,他有个特点,一旦瞌睡就需要立马睡觉,不像有的人可以通过听音乐、吃东西缓解一下。正在沿怒江而行的路上,他的瞌睡虫又上来了,我俩只好先换驾一段路程。我有点害怕,因为我从来没有在这样狭窄陡峭的山路上开过车。其实在人生的很多时候,我们只有一条险路可走,需要我们独自面对最难走、最艰险、最害怕的一段路。

看着在旁边睡得香甜的像个孩子一样的爱人,我的紧张感也慢慢地释然和消弥。我凭着自己开车的经验慢慢地前行,遇到前面有车,我就跟着它走,尽量不超车;遇到对面有车来,我就停下来,让它先过去。平时喜欢开快车的我,此刻以不到30码的速度前行反而让我可以用心去感受这一段难得的旅程。在中学地理课上对怒江印象特别深刻,只因为它的名字特别。这一刻我明白了它为什么叫怒江,在峭壁林立的深山峡谷里,我看不见急浪翻滚,但我听得见巨浪拍击水面的声音,像悲鸣的嘶吼,仿佛有人在江底怒吼。

一步一移地终于到达山顶观景台,我发现方向盘早已被手心的汗水浸透,而座椅的靠背也被浸染了一大片汗渍。俯瞰山下,回绕盘旋的道路以一个接一个的“之”字形结结实实地捆在山间,在不禁令人惊叹当年是如何修成这样艰险之路的同时,我也感谢一直庇护我的爱人在那个时刻来了瞌睡虫,让我独自面对这么难走的险路,有这么一段人生难得的亲身感受和体验。

后来,我经常把走这段路的感受讲给亲朋好友,每次提起我的眼中都会泛起泪光。因为难走,所以刻骨铭心;因为难得,所以从不忘记。

晚上入住邦达镇。这个镇虽然不大,但地理位置重要,是317国道和318国道在西藏境内的连接线。镇上的三条路分别连接昌都、八宿和左贡,曾是著名的“茶马古道”必经之地。

本文来自《传统文化修养与司法素质修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