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计算机报》组织“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实践”专辑,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计算机协会介绍词?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计算机协会介绍词(我在衢州20年二十四)

计算机协会介绍词

为《中国计算机报》组织“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实践”专辑

--我在衢州20年(二十四)

1993年的我有点忙,我承担的开发项目的程序设计、计算机中心举办的培训班的授课计划(教学内容,教材)的制定和计算机硬件设备的维修(这一年特别多),压力更大是公司体制改革的进程加快和新机构的运行。但我没有丢掉新技术的学习,特别是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学习,还投入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撰写论文。

年初公司计划处就提出了要开发“产品计划优化系统”,他们没有软件编程能力,我们计算机中心也没有开发过类似的项目,所以该项目要寻求其它合作开发者。

1993年5月8-11日,杭州大学优化决策研究所的沈祖志教授来到了衢化,我和技术开发处的骆寿高处长、计算机中心的张锡华、高潮、李顺山以及计划处的姜涵等人,参加讨论公司产品计划优化决策系统的相关优化算法和技术。沈祖志教授介绍了由他主持开发和完成的“安庆石化总厂炼油优化决策人机调整系统”和镇海石化总厂、杭州炼油厂、上海钢铁厂、华北石油公司等优化决策系统的技术、开发和应用后的经济效益等信息。计划处的姜涵介绍了衢化公司电化、电石、合成氨、锦纶和氟化5个生产系统的产品原料互供和有回流等信息,生产系统是一个非递归系统,生产过程的投入产出综合平衡和决策都是在生产计划前完成,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和变化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产品的动态优化调整,要开发的优化决策系统要解决产品动态优化决策的问题,我们的目标指向非常的明确。

沈祖志教授1962年毕业于杭州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分配到衢州化工厂(衢化集团公司),先后在衢化职工大学从事教学和计算机应用(工程设计、过程控制和工艺参数优化等)工作,70年代曾随数学大师华罗庚在衢化推广优选法。1980年调人杭州化学工业学校任教,1984年任校长,1990年调人杭州大学,任杭州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杭州大学决策优化研究所副所长。由于沈教授在衢化工作过近20年,对公司的生产环境和化工工艺流程非常熟悉。随后沈祖志教授对公司的生产过程,系统产品互供,生产调度,计划编制等进行了调研和现场考察,并和我们就采用的优化算法,数据共享等进行了深度的讨论,达成了开发意向

1993年5月18日,我和公司副总工程师、规划设计院院长何孙寅和公司锦纶厂仪表车间主任章全参加了在浙江义乌召开的浙江省自动化学会93年学术年会。学会理事长浙江大学原副校长周春晖教授出席并致辞,有8篇学术技术论文在大会报告,何孙寅副总工程师的“衢化公司自动化及计算机应用现状”和我的“ORACLE数据库系统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在大会报告。这篇文章被收入浙江省自动化学会93年学术交流论文集,还获得浙江省自动化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修改后发表在《计算机时代》1993年2期。

我是《中国计算机报》的特约通讯员,1993年4月我受《中国计算机报》编辑部和浙江记者站的委托,要组织一期“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实践”专辑。接到这个任务,我精心策划选题,联系了我熟悉的10多位作者,向他们约稿,我也撰写“大中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方法与实践”、“大中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实践”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其技术”3篇文章近2万字,还有衢化计算机中心的高潮撰写的“中型企业MIS计算机系统选型初探”,南京化工学院(现南京工业大学)蔡瑞英教授的“智能信息管理系统IIMS设计和实现”,青岛碱厂于文钦工程师的“青岛碱厂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和周俊杰的“北京红狮涂料公司微机管理系统”等9篇文章,经编辑部审核有8篇文章发表在《中国计算机报》1994年1月18日第3期的77-87版,我收到了680元的稿费,这是我3个月的工资。当年的《中国计算机报》是我全国公开发行的最有影响的计算机专业报纸之一。

1993年3月2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租用AT&T公司的国际卫星信道接入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线性加速器中心(SLAC)的64K专线正式开通,拉开了我国互联网应用的序幕。为了学习和跟上世界计算机网络发展的步伐,我努力地学习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知识。

1993年我根据相关的外文杂志刊登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论文,边学习,边消化,6月初完成了“TCP/IP协议及其应用体系”的文章,约9000多字,发表在8月10日《中国计算机报》86-87版,这是最早在国内的专业报刊介绍最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信息传输协议的文章。

“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就是计算机”,自诞生伊始,计算机经历了一系列发展,从大型通用计算机、超级计算机、小型机、个人电脑、工作站以及现如今笔记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计算机技术已经彻底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我们早期的计算机只是以单机模式(独立模式)被广泛应用,随着技术和应用需求的发展,计算机被一个个地联接起来,形成了一个计算机网路,从而实现了信息共享,远距离传递信息和工作的计算机网络,根据规模可分广域网(WAN,Wide Area Network)和局域网(LAN Local Area Nerwork)2种。

运行不同操作系统的异构型计算机网络的互联和电子邮件、万维网等信息传播方式促使互联网(因特网)高速发展,实现了世界各地用户通过接入互联网而即时沟通与交流,使世界变成了“地球村”。

互联网时代给人带来了高度便捷的信息网络环境,也带来了计算机病毒、信息泄露、网络欺诈等问题,出于个人信息安全以及数据通信更加安全便捷,建立网络安全连接的信息传输协议出现了,互联网中常用的信息传输协议有IP、TCP、HTTP等,“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将这些网络协议进行了系统的归纳,TCP/IP就是这些协议的集合。

实际上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是指能够在多个不同网络间实现信息传输的协议簇。TCP/IP协议不仅仅指的是TCP和IP两个协议,而是指一个由FTP(文件传输协议)、SMTP(简易邮件传输协议)、TCP、UDP(用户数据报协议)、IP等协议构成的协议簇, 只是因为在TCP/IP协议中TCP协议和IP协议最具代表性,所以被称为TCP/IP协议。

1993年6月26日,新成立的巨化集团公司规划开发处召开了第一次科级干部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处领导龚泽球副总工程师、处长和刘建华副处长,项目办公室主任谢方友,开发室主任吴丽燕,档案管理科长胡巧香,信息科长卢少平,综合管理科长曹天庆和电子计算机室主任的我,规划室和对外经济技术办公室主任还没有到位。

这次会议刘建华副处长传达了公司体制改革的文件精神,对新成立的规划开发处的管理职责、人员配置、科室设置等进行了说明,特别是对各科室的管理职能和工作重点分别说明,对各科室相关和交叉的项目管理明确了主管科室。明确了我们计算机室的管理职能,公司各单位申报、开发立项的调优、自动控制与工艺密切相关的项目由开发室审核,计算机室审定,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自动化控制项目由我们计算机室管理。明确计算机室对外用“巨化集团公司计算机中心”和“巨化集团公司规划开发处计算机服务部”(这一结果是龚总和刘处长接受了我的建议)。

会议还明确把原信息科主管的《衢化科技》杂志划归综合管理科管理,明确了对涉外科室、对外管理人员、科级领导、高级技术职务人员和项目经理的名片印制采用申报制度,个人申报,处领导批准,由综合管理科负责印制,计算机室人员的名片印制由计算机中心自己负责,经费从项目经费开支。

刘处长还就各科室人员编制人数和聘任原则进行了说明,要求各科室聘用人员要从本科室考虑,跨科室聘用要报告由处里调整,对未聘用人员由原科室管理,强调各科室要在6月底完成,7月到位。处里对我们计算机室要办实体的初步设想是向公司申报拨60万元的启动资金,申请300万元的低息贷款和200万元的银行贷款,要求我们7月份要拿出具体方案和政策。

龚泽球处长对科室主任提出了工作要求,要求在工作中遵纪守法,特别是涉外项目,要多研究政策法律;秉公办事,团结同事,共同做好工作;要勤政廉洁,关心下属;要模范执行规章制度,提倡讨论争议,互相谦让,以大局为重,欢迎大家相互批评。各科室要在7月15日拿出科室管理职责,6月底完成科室人员聘任。并明确要建立规划开发处的周和月例会制度。布置了急需要完成的PVDC和硫酸扩建项目、制药厂新产品项目、黄铁矿转型和人员分流,“公司九五规划”等项目审批编制。

龚泽球处长首次提出了在年内完成《衢化科技》杂志要在全国公开发行。

对计算机室要办实体、财务交接等具体工作做了布置。

走自己的路,想自己的问题,要摒弃人性中的贪婪,懒惰,自私,才能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去克服前进路上的困难,世上没有比脚更長的路,要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要承受外界的压力,要学会适当地弯曲,才不会被压垮。我们的生活亦是如此,弯曲是顺应和忍耐,忍是生活中弯曲的艺术,是为了退步的海阔天空,是为了磨练更坚强的意志,寻求生活的幸福。

2021.01.11农历庚子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忆记于杭州

注:封面照片选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