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有的地方又称为城隍爷。一般说来,他是冥界的地方官,也可以说是冥界里管城市的市长。城隍这两个字就是跟城市相联系并且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
城隍的来历由来已久。周朝时的祭祀,除夕要祭祀八种神,其中就有水(隍)庸(城)。中国古代称有水的城堑为“池”,无水的城堑为“隍”。城隍作为神,据说是《周礼》记载蜡祭八神中的水(隍)和庸(城)衍化而来的。这原是一种原始风俗的残留,出于对自然界无知的崇拜、恐惧和迷信思想。后来随着社会经济和商业贸易的发展,城市规模逐渐形成。绝大多数城市都是靠近水边的,水与城有了进一步的结合,于是水神和庸神也合二而一,成为城池的城隍神了。
三国时期,开始有了城隍一神,并立有神祠。记载最早的城隍祠是公元239年孙权在安徽芜湖建立的。《北齐书·慕容俨传》有郢城城隍的记载:俨镇守郢城(河南信阳县南),“城中先有神祀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当时所祀的城隍神,只是一个抽象的神,并没有具体姓名。
到了隋朝,有用动物祭祀城隍的风俗。据《隋书·五行志》载:“梁武陵王纪祭城隍神,将烹牛,忽有赤蛇绕牛口。”
唐朝时,信仰城隍已相当普遍。当时的杜甫、韩愈、张九龄、许远、张说、杜牧、李商隐等人都撰有祭城隍的诗文。此时,城隍开始变幻成人的形象。在封建统治机构的许多贪官污吏中,偶尔出现一个开明人物,人民就不胜爱戴,称之为“民之父母”。他们死后,“英雄虽死英灵在”,人民还希望他们死去以后,仍留在地方上,作为地方神来保护自己,于是就把他们抬出来当城隍,如苏州祀春申君,杭州祀文天祥,上海祀秦裕伯(又说是在鸦片战争中殉国的陈化成)。广西桂林的城隍是宋朝的地方官苏缄,他在一次抵抗交趾入侵的战争中,身先士卒,奋力杀敌,终因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城破后全家自焚。后来,交趾人又打到桂林,传说,交趾人看到苏緘领兵北来,呼曰“苏城隍督兵报怨”,惧而惊慌四散,不战而败。从此桂林人民为其立庙,把苏缄奉为城隍神。
但是,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把对城隍的祭礼规格提高了。后唐李从珂在清泰元年(公元934年),封城隍为王,是朝廷正式封城隍的活动。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对城隍大感兴趣。他当皇帝不久,就命人为都城南京城隍修造辉煌的庙宇。在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认为城隍未得到应有的显贵地位,于是根据明朝地方官吏制度,重新制定城隍的封号爵级,颁布天下:敕封京师城隍为帝,开封、临濠、东和、平滁为王;府城隍封号“监察司民城隍威灵公”,官秩二品;州城隍封号“监察司民城隍灵佑侯”,官秩三品;县城隍为“监察司民城隍灵佑伯”,官秩四品。规定各级城隍的冠带礼服也有一定的差别,并为城隍组织一套机构,每个城隍都率有凶神恶煞的判官,和手执刑杖、镣铐的衙役。每处城隍庙宇变得阴森恐怖,象官府衙门一样。御用道教乘机积极附会,又为之编造一套“理论”,声称“城隍老爷”有权拘捕活人到阴间,所有死人的“阴魂”也都首先要到城隍庙去受审。每月初一、十五(农历)规定府、州、县衙或亲临或派人祭祀,并都身着“赤服祭拜城隍”。这样,百姓身上又增加了一层心灵枷锁,各自被钉在封建皇帝老子进行罪恶统治的狭窄圈子里。朱元璋说得很明白:“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
冥界的皇帝老子在十殿王和众判官的前呼后拥、忠实服务之下,位置本来是很牢固的,现又有城隍这些级别分明——北王、公、侯,伯的地方官为其充当基层的爪牙,其极权统治的网络就更无懈可击了。我们从冥界这一系列地方官制中可以悟出一条道理,即冥界阎罗一帝的集权统治为什么能够经世不衰!城隍的发展过程和阎罗王的发展过程如同一辙,即从可爱到可怕,从英雄到恶霸,从为民所寄重到为统治者所利用。这种衍变过程是城隍和阎罗王的悲剧,也是普通百姓的不幸。正因为这样,城隍与地方官吏被联系在一起,成为普通百姓抨击和嘲弄的对象。袁枚《新齐谐》载:
清雍正时,有位谢姓少年,随师在庙中读书。某夜,谢生忽见一贼来城隍神前祷告:“今晚如果我偷盗成功,明日必具三牲前来祀奉。”谢生想:城隍乃聪明正直,岂能为得到三牲的好处而助贼行窃呢。没想到,那贼第二天果来还愿。谢生心中大怒,作一文,谴责城隍。这天夜里,城隍托梦给谢生老师,说要降大祸于谢生。老师醒后,把谢生文章烧了。但到晚上,那城隍又来对老师说:“我说降祸于你弟子,只是吓唬他一下,让他少管闲事。谁知,你当了真。烧文章时,正赶上行路神经过这里,把事情报告了东岳大帝。东岳大帝立刻把我革职查办,且奏明上帝,将城隍之位安排给你的弟子。”果然,没过三天,谢生死了。庙中的人听说有新城隍上任,就把原来那个面黑须长、貌相威严的城隍塑像扔了出去,按照谢生的样子重塑了一个,放在庙里。
综观城隍史,我们可以发现,城隍的出现与城市的形成是同步的。城隍是从自然神变为人神的,人神又是从好的变成坏的,从为民众服务的英雄变成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地方官吏”,从为民众所欢迎、拥戴变为被民众所嘲弄和所辱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