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亏钱的农庄都有一个共同原因(万善园67告诉自己)(1)

父亲养的花,只为自己回家后的一个点赞!

服务专业化、特色化、规则化、贸易化。

服务贸易,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也就是“朋友圈贸易”。

所以微信朋友圈里的,不一定都是朋友,但肯定大多是服务关系户。

不是他服务你,就是你服务他。

微信朋友圈,更像是服务圈。

真正的朋友在朋友圈里,更在你的心里。

人与人之间其实就是相互服务,这就是现代社会分工不同吗!

服务都是收费的或付费的,不同的是这个费用是谁付。

可能从顾客的角度来看是免费,可不等于服务者白干。

很多时候顾客其实也不是免费享受,所谓售后其实你已经为此买过单。

义务教育倒是免费,那是因为政府在买单。

民生工程具有公益性,投入的是国家与民间慈善的力量。

孩子快乐成长,那是父母在买单,尤其是中国家庭,讲究父慈子孝不交易。

服务都是有成本的,专业成本、时间成本、人力成本。

服务本身可以没有产品呈现,

出现产品,服务也是附加在后面的非物化消费。

所以你在饭店点的菜,其实就包括了服务费。菜价上贵一点,没有毛病。

你买的空调免费安装,那是你付的费用实际上已经包括安装费了。

以前体力服务费用是显性的,如上楼费、安装费、搬家费;

别人张口,大多不会拒绝;

而对于脑力劳动服务,如果是“动动嘴就能行”的活,认为付费就是浪费,

都喜欢用“人情”“帮忙”来讨免费;

现在发现人情更贵,也会选择付费或给红包请“专家”来处理。

人工服务越来越贵是趋势,哪怕是农民工做体力活,服务费也在涨。

高附加值的服务,却与专业水平及现代化水平有关。

服务费的数额证明着“知识就是财富”这一名言。

医学专家、法律顾问、金融服务、贸易代表等等,专业的人收专业的费。

收费服务是主流,对服务的要求越高,所要支付的账单越大。

相互服务,相互收费,没有毛病。

服务的目的是互补与共赢。

以工换工,如以物易物,也没有毛病。

只是钱币已经流通的今天,换还是不如付简单。

传统的国人还是喜欢“换”,因为这其中还有中国式的“情面”。

“我不缺钱,我要的是面子”,这样的二货也挺多。

越传统越喜欢“人情往来”。

也好!往来多了,就成了一家人。

我也不太喜欢简单化“交易”。

真正提供免费的,就不再是服务,因为谁都不再是顾客。

在亲情友情爱情面前,如果出现服务费,谈钱真的伤感情。

如果两者之间就是顾客与商家这么简单,

那就简单地对待:付费享受、服务收费。

免费,需要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很小,真正的不分你我。

天下没有免费午餐,

天上也不会掉馅饼。

不是国家、不是家人、不是慈善,所有的免费后面都有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