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理智。超理智的沟通模式漠视自己和他人的价值。表现得超理智意味着仅仅关注环境背景,并且通常仅限于数据和逻辑水平。
这种姿态的显著特征就是保持非人性的客观。以这种方式行动时,我们既不允许自己,也不允许其他人关注自己的感受。它同样反映出一个社会准则:成熟意味着不去触碰、不去审视、不去感受也不去抒发我们的情绪感受。
作为超理智的沟通者,我们无论是说话还是思考都力求尽善尽美,不断运用复杂的术语,琐碎的细节,以及详尽的描述。我们通过变成一个学术上的沙文主义者来获得快感,从不为听众根本不能理解而感到困扰。我们会通过引经据典、罗列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以这种方式处理矛盾和冲突。我们想要证明自己是永远正确的。
为了达到绝对的客观,我们重新表述别人说过的任何话语。当表现得超理智时,我们退出人群,承受孤独。人们将我们看做是严厉的、原则性的、令人烦闷的,或是强迫性的个体。在一些极端的例子中,超理智意味着远离社会或是陷入紧张症的状态。
打岔。打岔模式是超理智的对立面。与打岔者相比,那些超理智的人通常显得沉默而稳定。处于打岔姿态的人们似乎一刻也不能保持静止,他们企图将别人的注意力从正在讨论的话题上引开。打岔者不断变换想法,并且希望能够在同一时间做无数的事情。
对于打岔者来说,自我、他人以及他们互动的环境背景都不具任何价值。
社会会给打岔者贴上自主和快乐的标签。人们常常对他们的出现充满欢喜,因为他们总是可以打破各种绝望的氛围。打岔的行为常常是不稳定和无目的的。打岔者相信,只要他们能够将注意力从任何有压力的话题上转移开,就可以生存下去。
他们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客体上。在行为举止上,他们同样无法集中注意力,他们会不断移动身体的某些部位,吹口哨、唱歌、眨眼、扯某人的头发,或是坐立不安。
习惯于打岔的沟通者往往患有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他们有一种独特的不平衡感。所有这些导致了头晕和震颤的身体反应,一些极端的心理症状表现包括精神病和青春期痴呆。
转换姿态。为了缓解长时间维持某种生存态度所带来的痛苦,人们常常会转换他们的生存姿态。而上述四种生存姿态没有一种是健康平衡的。为了缓解讨好别人所带来的痛苦,我们开始责备别人。然后又从责备转变为超理智。除非我们能够学会如何达到表里一致,否则我们将始终受到某种形式的讨好、责备、超理智或是打岔的生存姿态的限制。
生存姿态是怎样发展出来的。每一种沟通姿态都包含着达到完善的种子。讨好当中隐藏着关怀的种子,责备当中隐藏着决断的种子,超理智中有才智的种子,而藏在打岔中的则是创造和变通的种子。我们需要清晰的区分自己的外在行为和内心渴望。当最基本的爱和被爱的渴望受到威胁时,我们也许会去讨好、责备、超理智或是打岔,从而维持一段关系。
第一段让我们每个人努力维持的关系,就是与父母或看护者之间的关系。如果他们不能给予我们足够的温暖和良好的喂养,我们就会失去生命。作为孩子,我们很快就了解到,只有按照别人说的去做,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正是在这段关系背景当中,我们形成了条件化的生存反应。
直到成年,我们中的许多人仍旧沿袭这个不变的生存反应。我们早年的学习具有强大的影响。
孩子们希望能够改变父母的生存行为,但是常常失败。长大成人之后,绝大部分这类孩子会挑选那些与父母有着相同行为的人作为伴侣,并再次尝试改变他们。而在配偶身上的努力失败之后,我们又会尝试让自己的孩子实现这种变化。当我们试图改变他人的努力反复失败后,我们也许会谴责他们:“你辜负了我,我记得你曾说过你爱我。”这反映出我们试图让别人来为我们自己的期望负责。代价就是我们通过其他人的行为来定义自己,最终降低了我们自己的自尊。
造成我们失败命运的,既不是我们的家庭也不是我们的伴侣。相反,我们需要承认他们是有缺点的人类个体。
萨提亚的“五种自由”表达了积极利用我们自身的资源,创造性的进行选择的机会和可能性:
1、自由的去看和听存在于这里的一切,而不是那些应该存在、过去存在或是将要存在的;
2、自由的去表达你的感受和想法,而不是表达那些你应该表达的;
3、自由的去感受你所感受到的,而不是感受那些你应该感受的;
4、自由的去要求你想要的,而不是永远等待许可;
5、自由的代表自己去冒险,而不是仅仅选择“安全”和不捣乱。
表里一致。表里一致即是一种存在状态,也是一种与自我和他人进行沟通的方式。高自尊和表里一致,是检测个体是否具有更加完善的机能的两项重要指标。表里一致具有如下特点:
• 一种自我独特性的欣赏;
• 一种自由流动与自身内部和人际之间的能量;
• 是对个性的主张;
• 一种乐于相信自己和他人的意愿;
• 愿意承担风险,并处于易受攻击的位置;
• 能够利用自身具有的内部和外部资源;
• 能对亲密关系保持开放的态度;
• 拥有能够成为真实的自己,并且接纳他人的自由;
• 爱自己也爱他人;
• 面对改变,具有开放和灵活的态度。
表里一致拥有三个不同层次。当处于第一层次时,我们既可以意识到自己的感受,也能够理解和接纳它们。它们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我们愿意在不带任何否定或是投射成分的基础上加工和处理它们。我们以诚实的态度面对自己的感受,让它们毫无阻力的产生和流淌。第二层次是一种注重内心感受的圆满状态。它将注意的重点放在更深层也更内在的自我上。处于这一层次的人们通过和谐、积极的方式来展示他们的高自尊,同时也能够与自己、他人及情境和平共处。第三层次进入了普遍性和灵性的领域。
表里一致的沟通。在沟通过程中,我们至少拥有三种选择:
• 使用不一致的言语和一致性的情感;
• 使用一致性的言语和不一致的情感;
• 使用一致性的言语和一致性的情感。
情感包括声音特征、面部表情、身体姿势、手势、肌肉颤动、皮肤色泽和呼吸等方面。在大部分互动过程中,非言语沟通往往可以提供一半以上的信息。
言语来自人类大脑的左半球,并且与我们的生存法则、防御方式和那些“应该”式的命令紧密相连。言语表达是我们意识到一部分,并且可以反映出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另一方面,情感则常常反映了我们的现在。非言语表达来自大脑的右半球,与我们每时每刻体验到的感受和知觉息息相关。
做到以下八点时,才能表现出表里一致:
1、直接回答问题而不是首先问“为什么你想知道这个?”
2、展示出某种程度的性活力。
3、提出自己具体的需求,而不是给出冗长的原理。
4、诚实的说“是”或“不”(做出诚实的选择)。
5、“戴上侦探帽”来检验那些评论、想法、行为和情境,而不是先入为主的形成评判。
6、在打消所有恐惧之前,就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尝试和冒险。
7、不断对生活提出疑问,对于任何新的可能性保持开放的态度,并且不要在新情况发生之前,就假装自己已经掌握了全部的答案。
8、在面对任何新的可能性、选择,以及解决方式的时候,听从自己的直觉或“智慧盒”的意见,并在所有制定决策的情境中充分考虑这些。
为了达到表里一致的沟通,需要做到:
1、关注自我
• 留意身体信号
• 通过呼吸保持冷静
• 巩固自我价值
• 建立自己的中心位置,并具有洞察意识
2、创造接触
• 审视和倾听
• 留意身体信号
• 表现出尊重
• 接纳并信任
3、在情境中改变
• 将“问题”转变为应对方式
• 处理感受
• 重构期望和知觉
• 增加机会和可能性
4、将自我、他人和情境,以及多种体验水平,与最新的现状进行转换和整合。
三个层次的工作。在第一层次,最根本的要点就是去倾听我们的感受与身体信息,继而承认和拥有它。在第二个层次,要点是改变知觉,并放弃我们曾经投射在他人身上的未实现的预期,这让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的沟通方式与内心体验保持和谐一致的状态。在第三个层次,承认人类个体内部生命力量的存在,当我们与我们世界的本质建立起联系时,我们也就拥有了这样一种能力,可以达成崭新的普遍性意识与世界和平。
改变的过程。改变是一切治疗和教育工作的基础。萨提亚治疗模式将重点放在如何在渴望、期待、知觉以及感受水平上将父母和儿童联结起来。这样做可能会产生一个包含分享、接纳和尊重的系统,作为选择物。它为所有的家庭成员提供了一种内部转换,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每个人的自我价值。
改变,主要是指一种内部的转换,它可以反过来带给我们外部的变化。
发现,指对过去发生的和现在存在的事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的探索。
觉察,意味着发展出双重的倾听态度。我们既要倾听内容,也要倾听过程。
理解,意味着找出“整个过程是如何进行的?”这一问题的答案。
新的应用,指的是通过新的、可以帮助我们成长的方式,来运用我们已经发现的、值得被欣赏和重新理解的东西。
改变的原则。在处理“发现”、“觉察”和“理解”并且不断寻找新用途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帮助人们将他们的生存姿态转换为更加表里一致的沟通方式。萨提亚并不倡导消灭“讨好”或是任何其他生存姿态。相反,她会给那些已经存在的事物增加别的内容,让每一种生存姿态都以新的面貌出现。
转换生存姿态。我们关注的重点从来不是如何清除掉某些事物,而是通过增加一些觉察、了解、证实和体验,让别的事件得以发生。
给予讨好者增加一些对自我的觉察,意味着让他们像关怀别人一样关怀自己。这就将旧的应对模式转变为包含对自我价值和平等性更充分体验的新模式。
给责备者增加一些对他人的觉察,可以激励他们保持自信和决断,而不带有责备或是评判。这使责备者内心的空虚转变为自我确认和对其他人的接纳。
给超理智的人增加一些对自我和他人的觉察,可以帮助他们将自己的整个情感、感受和身体意识与他们已经拥有的才智整合在一起。而如果能够对“感受”和“高智能”这两者赋予相等的价值,那么,达到和谐和完善的机会也就变得极其巨大了。
给打岔者增加一些对自我、他人和环境的觉察,可以帮助他们在适宜的情境中释放自己对于改变的灵活性、创造性和开放性。这让他们可以脚踏实地,停留在当前的实际。
改变上述应对姿态的过程包括以下干预方案:寻求可能性和选择的新图像来拓展自身的知觉;重构过去的知觉;努力探索过去的学习经验是怎样与我们现在的知觉联系起来,又是怎样污染我们现在的知觉的。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将自己现在的知觉与我们的过去区分开。
当我们仔细审视那些未被满足的期望,并放弃它们时,我们的反应性感觉(对自己感觉的感觉)也就改变了。一旦我们探索了自身的期望,它们就无法再控制我们,然后我们能够做出表里一致的反应。
改变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可能的。即便外部环境的改变不可行,我们的内部世界仍然存在着改变的可能。改变本身无所谓好坏。引发改变的内部因素似乎可以被限定在三个方面:1、威胁、痛苦或恐惧;2、希望;3、觉察。
要让整个家庭系统能够对改变足够开放,家庭成员需要得到充满关爱、接纳的氛围,一种具有信任和安全感的环境。与每一个家庭成员进行接触和沟通可以通过如下步骤来实现:
• 进行直接的目光接触
• 触摸(例如,握手)
• 保持同样的物理高度
• 询问每个人的名字,并就如何称呼他(她)征求他(她)的意见
• 通过分享来树立平等的榜样
人们并不需要等到消灭了自身存在的大量特性,才能学会新的、更加健康的反应方式。治疗师可以传达这样的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生命的任何阶段重新学习。治疗师可以帮助人们看到,他们拥有资源来学习技巧并做出必要的改变:对抗他们熟悉的、功能不良的反应性模式,并做出改进。
引发改变的情境也要让人感到安全可信。人们需要发现他们渴望的改变是可能实现的。而治疗师也需要令人感到可靠。
激发改变的第三种内部因素就是一种意识和认可:改变是一直在发生的。这帮助人们产生这样的态度:事情可以并且将会变得更好,而且我们完全可以做到。
发展的过程也依赖于信念。这意味着一个从内容结果到过程结果的重大转变。一旦开始重视过程结果,我们也就同样开始重视对自己的关注。
希望得到改变的人们总会经历一系列特定的步骤,整个过程分为六个阶段:
1、现状:在个人或系统的当前状态中,出现了对于改变的需求。
2、引入一个外部因素:系统或个体明确的向另一个人-朋友、治疗师,或是系统之外的某个人表达改变的需要。
3、混乱:系统或个体开始从现在的状态转变为一种不平衡的状态。
4、整合:新的学习内容被整合,新的存在状态开始发展。
5、实践:通过不断实践新的学习内容,新的状态得到强化。
6、新的状态:新的状态代表了一个功能更加良好的存在状态。
每一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所有这些阶段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面的、可重复的。改变的过程将贯穿我们的生命,而每次我们经历一遍这些阶段,它们就变得更容易,更快乐,也注入更多希望。(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