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时期,无论哪位皇帝入主皇宫,都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学说。而儒学自春秋战国之后,历经2000多年发展,有过三次高峰。第一次在西汉,经董仲舒儒学推成经学。第二次在宋代,朱熹建立了理学体系。第三次在明朝弘治、正德年间,形成王阳明的心学。

就王阳明个人而言,在五百年前,王阳明达到了《左传》提出的“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的境界。

王阳明值得学习的东西(艰苦的环境悟出)(1)

王阳明喜欢对着书本,凝思苦想,他问老师:“怎样算第一等事?”老师答:“只有读书。”

王守仁(1472~1529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母亲怀孕14个月才生他,五岁还不会说话。这位王守仁,曾在绍兴筑室称阳明洞,因而被人们称为王阳明。祖母,年逾百岁卒。王阳明九岁时,其父王华考中状元,后来做了弘治帝的老师。十一岁时,父亲接他和祖父住到北京。路过镇江金山寺,祖父带他和朋友们饮酒吟诗。大家还没成句呢,王阳明忽然在祖父身边大声吟道: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就是说,如果从空中俯瞰,金山好像一个拳头打破了扬子江;而妙高台高到可以把月亮当作倚靠,玉箫吹响动听,打搅龙王睡眠。众人惊异,命他再作一首。王阳明随口吟道: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说如果从下往上仰视,看到的是山比月亮大;而如果从天上往下俯视,看到的是渺小的山和阔广的月亮。他不仅出口成诗,而且诗意高远,内含哲理。

到北京后,王阳明开始就塾读书。对王阳明的幼年影响更多的是他的祖父王天叙。王阳明为人胸次洒落,吟歌自得。阳明的父亲身在官场,见他豪迈不羁,常常为之担忧,而他的祖父却对他充满信心。阳明疑道:“第一等事是读书学做圣贤罢?”这颗理想的种子,在少年的心田种下,终究会生根发芽。

十三岁时,母亲郑氏去世,这是阳明人生中经历的第一个大挫折。他回老家居丧尽礼三年,又回到北京。途中,他先去了长城居庸关一带。当时蒙古一直威胁明朝,王阳明想出关去看个究竟。他骑马射箭,经过历练,既弓马娴熟,又磨炼了意志。

十七岁时,他奉父命去洪都(今江西省南昌市)结婚,岳父是他的远方亲戚,做江西布政司参议。他在岳父家住了一年半,从早到晚练习书法,把衙门里积攒的纸竟全部写完,悟出写字的道理,他说:我起初学字,对着古帖临摹,只学得字的外观,入后提着笔,不轻易落纸,先凝思静虑,把精神会聚一起,字体默运在心,然后下笔,如此好久,才通得字法。

十九岁时,祖父去世,父亲回乡守孝,召集阳明及从弟、妹夫等一起学习经义。王阳明白天随众课业,晚上便搜取经典诵读。随着读书修养的长进,王阳明在举止上也端容慎言。

二十一岁,阳明考中举人,二十二岁会试失败,接着又一次会试失败,直到二十八岁,考中弘治十二年进士,二十九岁被授为刑部主事。王阳明到而立之年结束了第一阶段人生。这是他最快乐的一段时光,沐浴在父祖两代双亲的爱和教育里,读书、写字、赋诗、游历、求道、习兵,对知识的追求如饥似渴,独立思考读书的道理,奠定了扎实基础。

王阳明入仕后,便受到大太监刘瑾的残害,人生蒙受大挫折。正德元年,刘瑾逮捕御史戴铣等20余人。王阳明疏救,惹怒了刘瑾,被缚午门外,遭廷杖40,阳明气绝,很久才苏醒。

在监狱半年后,王阳明被谪贵州龙场驿。受他牵连,父亲由礼部侍郎罢官,刘瑾败死后官复原职,后故去。

刘瑾派人在路上要加害阳明,这已被阳明所预料。阳明行到钱塘江边,深夜佯为投江,将衣冠鞋子浮在水上,遗诗云:“百年臣子悲何极,夜夜江涛泣子胥。”以此蒙蔽了前来追杀的人。就这样,历千难万险,来到贵州龙场驿,做了个驿丞。

龙场,在今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这里万山高耸,多为苗民。苗人见他无处落脚,睡在草树之中,便帮他搬到一个山洞居住。洞口直上直下,山洞很低,也很窄小,没有家具铺盖,王阳明住在洞里,以草为被褥。这个山洞后俗称“玩易窝”。后来,他找到大些的洞穴,人在里面可以直起身来。现在当地人们把它叫作“阳明洞”。王阳明曾在洞里修行。

王阳明对当地老百姓因俗化导,教他们削木为梁柱,割草为盖,建造房舍。百姓们就伐木为屋,以栖阳明。王阳明教他们找来黏土,做成土坯,烧窑制砖,再伐些大树做梁架,盖成一组房屋,有“何陋轩”“君子亭”“宾阳堂”。王阳明把房屋布置起来,将之分成不同的功能区,把带来的图书,整齐摆放,屋外还种上松、竹、芍药。

驿丞官小俸微薄,王阳明就带着驿卒出去找平坦地块,放火烧荒,翻土下种,农耕收获,得以温饱。

王阳明值得学习的东西(艰苦的环境悟出)(2)

王阳明在艰苦境遇中,静思默想,琢磨“格物”之说。这“格物”二字,出自《大学》。古人言道:“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四者以“修身”为基础。怎样才能修养身心以完善自我呢?朱熹说,修养身心有一个顺序: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这样,“格物”就成为“三纲八目”链条的起点。格物,就是探究万物的规律。但怎么实践呢?王阳明曾经对着窗前的竹子冥思苦想,从这具体的竹子,探究万物发展的规律。如今,王阳明身处龙场驿这个偏僻艰苦而又安静优美的环境,穷荒无书,只有苦思,夜以继日,回忆过去,咀嚼学问,回顾好骑射、好任侠、好辞章、好神仙、好佛氏,以及为学、为官的种种体验,一天夜里,终于“顿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他喟然日:“道在是矣。”王阳明的学说,

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第一,格物致知,致良知。就是:探索万物规律,要透过表面,以心格物,用心思考,用心总结,探求规律。要“致良知”,通过启发、教育、力行,使人性之善得到发扬,透出光明。

第二,知行合一,重视行。就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也就是边知边行,不是先知后行,也不是先行后知,而是知行合一,重视行。其中,更加强调“行”。

王阳明得到顿悟,高兴得在睡梦里大呼大叫。后来又经过不断论证、贯通、讲学、著书,得到众多学者认同,世闻遂有“阳明学”

王阳明值得学习的东西(艰苦的环境悟出)(3)

嘉靖七年十一月,五十七岁的王阳明在广西平乱过程中旧病复发,一面上疏乞归,一面乘船往家乡走。船行到南安府(今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他的门人周积在那里做推官,遂赶来拜见。王阳明咳喘不止,半响,才慢慢问道:你近来进学如何?周积回答:被政务牵累。周积问:道体如何?阳明道:病势危亟,只存些元气罢了。十二月二十九日早晨,阳明命传周积如侍,周积站立好久,才见阳明慢慢睁开眼睛,看向周积,说:我去了!周积泪如泉涌,回问道:先生可有遗命?阳明微微地笑了一笑,说:此心光明,还有什么说的。瞑目而逝。

亲爱的朋友们,关于这篇文章,您怎么看呢?欢迎下方留言评论。

您的支持是我写文的动力,如果喜欢此种类型的故事,请关注我,下一篇更加精彩!

注: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

王阳明值得学习的东西(艰苦的环境悟出)(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