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这一思想影响了很多人,但是大多数人对知行合一的理解都比较片面。朱熹认为要先学习获取知识,才能有行动,有的人则认为实践才能出真知。一类人认为知易行难,另一类认为行易知难,但这样理解往往容易把知与行分开来说。

徐爱因未能理解王阳明先生所说的‘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不断探讨辩论,还是未能解决心中的疑惑,所以问王阳明:“知道要孝顺父母,但是却没有行动,所以知与行已经分开”。

要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知行合一(三个例子讲透知行合一)(1)

好像是知易行难。但王阳明回答:“这是因为被私欲隔断了,已经不是知行的本体了。”这要怎么理解?

比如父母劳作了一天回家,说了一句脚好酸,如果真孝顺的人,此刻心中会升起给父母泡脚按摩的想法。这就是孝顺的知,知道要泡脚按摩,然后去行动就是知行合一了。

但往往大多数人会觉得不好意思,或者考虑到自己也忙碌了一天太累了等等,一旦有了自己的私欲,就将隔断了知与行。

还有一类人从外面学习到孝顺父母可以给父母泡脚,然后去真的这样去做。如果内心没有孝顺的心,同样不是知行合一。

要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知行合一(三个例子讲透知行合一)(2)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参加丧事内心却没有半点哀伤之情。孔子都不愿意看到这种人。做表面功夫同样不是知行合一,这就是行易知难。

再如王阳明用《大学》中:“如好好色,如恶恶臭”举例。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见到美丽的女子属知,然后心中生出喜欢的念头属行。

但有一类人明明是喜欢,但又不好意思承认,想着不能让别人看出自己太过轻浮,这已经是为己的私欲,隔断了知与行。

比如自己身上有臭味,闻到恶臭属知,讨厌恶臭属行,有一类人明明是讨厌,但是为了掩饰自己身上的恶臭,假装不讨厌。同样是为己的私欲,隔断了知与行。

再如之前在网上看到的一个例子,当你玩游戏到晚上12时,内心突然冒出一个该睡觉了的念头,这是良知的发挥。如果这个时候按照良知的指引去睡觉,就是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要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知行合一(三个例子讲透知行合一)(3)

由此可见真切的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但往往喜欢玩游戏的人都会为了一己私欲,继续玩到转钟,甚至通宵。这就是知行不合一了,由此就能明白为什么王阳明会说知与行不能合一,是因为私欲的隔断了。

企业中总是觉得员工执行力弱,究其根源还是内心知的不够真切,真知必行。给员工讲讲道理,然后告诉员工怎么做,员工说知道了,就真以为员工知道了,对知的理解还是太片面了,然后只能用强压或者高激励的方式做执行。

关于知行合一的理解,还需要结合佛家所讲的觉知在当下,以及孔子的思想。孔子将知行分为三类: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

比如上面关于孝顺父母去泡脚的例子,如果能通过行动体验到孝顺的心,这样是知行合一吗?当然也算是属于那三类中的一种,下一章再详细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