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在家中卧床的患者越来越多,皮肤护理是卧床病人护理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压力性损伤(俗称褥疮)是临床护理工作中较为棘手的问题,也是临床护理三大并发症之一,在家里如何才保护好患者皮肤的完整性呢?本期健康科普堂邀请沈阳急救中心附属医院护士长李慧教您卧床患者的皮肤预防和护理方法。
压力性损伤是皮肤和底层软组织的局部性损伤,突出部位长时间受压,导到局部缺血缺氧。压力性损伤表现为闭合性或开放性溃疡,引起疼痛。它是由重压、长期的压力或剪切力、压力的结合作用造成的伤害。压力性损伤不仅与压力和剪切力有关,也受到气候、营养、并发症和软组织状况的影响。
我们先看一个病例:
70岁的李奶奶,突发脑出血经过半个月的治疗现已出院回家,脑出血后遗症让她丧失了行动能力。她的丈夫吴大爷一直在家里照顾她。
吴大爷和李奶奶的两个儿子工作繁忙,只能由吴大爷自己单独照顾着他卧床的妻子。吴大爷年岁已高,不能定时给予妻子翻身,这时在骶尾部出现皮肤破溃,并伴有疼痛感,老夫妻决定去看医生。
根据医护人员检查,外观判断是2期压力性损伤,Braden 压疮危险因素评分为 15 分,伤口大小为4 * 3厘米。有少量渗出液。没有看见皮下脂肪和深层组织。也没有肉芽组织、蜕皮和焦痂。
活动能力下降、感官知觉以及营养不良和组织损伤都是造成压力性损伤风险上升的因素。李奶奶压力性损伤是由于她行动能力的完全丧失,考虑到她的年纪,我们建议以下治疗方式:
1、适当的渗液管理。压力性损伤应该保持伤口湿润,以促进愈合速度。
2、白天每2小时应该改变体位,减少压力,以防止压力性损伤加深。
3、床垫、床和特殊靠枕能帮助病人保持躺卧或特定坐姿,避免局部皮肤继续受压。
4、正确地清洗破溃处,日常使用不粘连伤口的敷料,根据伤口情况2-3天进行更换。
5、破溃处周围的皮肤具有较高发生压力性损伤的风险,可以涂抹药物预防。
6、确保病人保持合理的饮食,以获得充足的营养。
7、如果伤口进一步加重,最好请伤口护理专家进行处理。
大家看,小小的褥疮带给病人带来多大的痛苦,需要做多少的护理,无论从身体上还是经济上都是巨大的伤害。
引起压力性损伤的原因是什么呢?一、力学因素
1.垂直压力
①与持续时间、压力强度有关:
表皮压强达到60mmHg时,皮肤内血流降至正常的33%;承受70mmHg的压力持续2h以上即可发生不可逆损伤。
翻身间隔时间不得大于2小时。
②机体组织的压力耐受性:皮肤>肌肉组织
压力造成的损害是由深至浅的,
长时间压迫,2天深部肌肉损害已出现,
局部压红或浅表破溃处理后可能形成更大更深的创面;
2.摩擦力
①皮肤与衣、裤或床单表面逆行的阻力摩擦
②患者在床上活动或坐轮椅时,皮肤随时可受到床单和轮椅表面的逆行阻力摩擦。
③搬运患者时,拖拉动作而使皮肤受到损伤。
④皮肤擦伤后,受潮湿、污染而易发生压疮
3.剪切力
二、理化因素
①潮湿造成的皮肤损害:
大小便失禁、引流液及出汗等引起潮湿刺激导致皮肤浸渍、松软,削弱皮肤角质层的屏障作用,易受剪切力、摩擦力等所伤
②温度对皮肤的影响:
温度升高:温度每升高1℃,组织代谢的氧需要量增加0%,持续压力引起组织缺血时,温度升高将增加压疮的易发性
烤灯:对已存在软组织受损的区域,表面组织的温度增加将起到附加的压力作用,所以不宜用烤灯
热水袋:不宜使用
冰袋:影响局部代谢,使血管收缩减少血供而起有害作用,不宜使用。
三、心理因素
①应激:临床发生在疾病的早期,急性损伤患者早期易发生压疮,且与患者应激应对状态有关。
②负性心理:病情危重或殘疾,久治不愈致患者出现负性心理,抑制免疫系统功能,使细胞活性白介素-1B明显下降而延迟创口愈合
四、自身因素
活动能力、营养状况、组织灌注状态、年龄、体重、失禁
压力性损伤常发生的部位有哪些?在家里如何做才能预防压力性损伤的发生?
一、 预防最重要,评估患者现在的皮肤状况,了解皮肤护理与压力性损伤的关系,让患者和家属参与进来,主动自我护理
二、全身皮肤护理
维护皮肤健康;保持皮肤清洁、干爽;每日温水床上擦浴一次;皮肤干燥;加强营养,提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正确应用抗生素,防止菌群失调。
定时翻身:是减轻局部压力最有效、最简单、最方便、最省钱的措施,每2小时翻身一次
卧位:取侧卧位30°抬高床头不超过30°
翻身时避免拖拉:可借助床单协助患者移动,并保持床单平整干燥无异物
受压部位垫减压产品:充气床垫、水床、海绵、软枕,
三、局部皮肤护理
橡胶气圈不能减缓压力,不建议使用;预防性应用水胶体敷料(5-7天);不建议使用凡士林涂擦;护理操作时避免对皮肤施加压力。
四、压力性损伤的治疗原则
下图日常大家可作为压力性损伤病人的睡眠姿势,根据患者情况每1-2小时给病人更换体位很重要,避免受压。
【本期专家】
李慧,沈阳急救中心附属医院护士长,副主任护师。从事急诊专业,擅长急救护理。沈阳市健康教育专家库专家、市健康教育讲师团成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