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贤黄桃历史小故事(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1)

潼南盛产黄桃,是全国第二黄桃生产大县,曾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优质黄桃之乡”。每年春季都要在桂林乡四、五大队(现在的桂林街道办事处半坡村)桃花山风景区,举办桃花节。桃花山风景区紧依长达30.4华里的西南地区最长的人工运河,面向5万亩全国无公害蔬菜基地桂林街道双坝村潼南蔬菜基地发源地。

奉贤黄桃历史小故事(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2)

潼南黄桃有3000多年悠久的栽培历史。早在秦汉时代,潼南的先民就充分利用境内平均海拔400米左右的地理优势,成片种植黄桃。潼南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温度17.9℃,历年平均降水974.8mm,日照1228小时,宜于多种果树生长发育。据潼南民国县志《县府园圃产物面积及产额表》载:民国38年全县有桃树740亩,8450株。

潼南黄桃经历了兴衰往复的传奇历程。虽然潼南黄桃栽培的历史悠久,但由于传统的栽培方法,加上种苗退化,解放前农民自流种植模式缺乏政府组织的有力引导,潼南黄桃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况。解放后,政府鼓励农民发展果树生产,1966年开始从北京农科所、浙江农大、旅大农科所引进“早熟1-27”、“中熟金魁”、“晚熟南九”,1983年至1988年间,又从郑州果树所、山东果树所先后引进了“明星”、“太阳粘核”、“黄桃47”以及美国品种“金童7号”、“金童8号”等12个品种。1970年桂林等地建成以黄桃为主的成片果园。1984年定植黄桃140.7万株,挂果树21.7万株,产果1070吨。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潼南针对黄桃保鲜时间短,市场鲜销量小的困难,利用县内太安罐头厂的优势,开发生产了黄桃罐头,作为外贸出口产品、军需产品、内销产品。自此扩展了黄桃销路,调动了桃农的生产积极性。县内定植黄桃达到521万株,结果树由100多万株到后来300多万株,年产量由8000多吨扩大到20000多吨。

奉贤黄桃历史小故事(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3)

潼南黄桃分早、中、晚熟三季,具有产量高、味道正、个头大、色泽鲜、营养丰富的特点,可与美国的王牌品种“台尔蒙”媲美。潼南罐头厂生产的糖水黄桃罐头,其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桃类罐头前茅。它保持了鲜桃的风味和营养,固形物含量高,颜色金黄,质韧肉细,味道芳香,不易浑汤,而且耐贮运。

潼南一跃成为全国除浙江奉化之外的黄桃生产第二大县,获得了不少殊荣:1980年,在全国黄桃鉴审会上,潼南黄桃被专家赞誉为“潼南黄桃,得天独厚”;1983年,潼南黄桃荣获国家外贸部颁发的“优质产品”荣誉证书,赢得了上海口岸的出口免检资格,产品远销欧美、日本及中东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8年,在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古语说:盛即衰至、乐极生悲。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由于黄桃产量过剩,加上地方保护主义政策规定,潼南黄桃只能交罐头厂作为黄桃罐头的生产原料。后来因不良经济环境等诸多因素,罐头厂停产倒闭,致使黄桃严重滞销。为了解决黄桃难卖的问题,政府安排本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定额购买黄桃,同时也请重庆市级部门机关干部买潼南黄桃。可是,杯水车薪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黄桃7-8分钱一斤都没有人买,桃农只好含泪看着心爱的黄桃落在地上、烂在土头。桃贱伤农,桃农们无不扼腕兴叹,把桃树挖掉砍掉。

奉贤黄桃历史小故事(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4)

后来经济形势好转,乡村特色旅游业悄然兴起,点燃了桃农们重拾桃花春满园、以桃生财致富的想法,当地桃农们、专业户以及旅游开发公司及黄桃罐头生产企业纷纷投资,零星或者成片种植黄桃。现在的潼南桃花山桃树面积达到 5000亩(包括群力镇片区)。现在的黄桃罐头生产企业由原来的潼南罐头厂改制为民营企业——潼南区三鑫林业。黄桃罐头的口味,在继承传统风味的基础上品质得到提升,产品供不应求。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到了春季,绯红、粉红、洁白、紫蓝的桃花姹紫嫣红竞相开放,异彩纷呈。

奉贤黄桃历史小故事(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