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①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 之,不去也②君子去仁,恶乎成名③?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④,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⑤”,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钻空子论语?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钻空子论语(至暗时刻论语体贴之七十)

钻空子论语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①。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 之,不去也②。君子去仁,恶乎成名③?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④,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⑤。”

【注释】

①处:居,占有或享用的意思。

②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因为“恶”贫贱,故欲去之,句中“之”指此种摆脱贫贱的欲望,而并非指贫贱,“得之”意思是得偿所愿,即满足此种欲望。同此,满足获得“富与贵”的欲望,亦可以说“得之”。很多注家以为此句颇乖事理,有的主张“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为衍文,应该去掉,有的主张把“得之”改为“去之”或“失之”,我看其实不必。前人解不通,是因为误会了“之”字的指代意义,均以为指代“富与贵”或“贫与贱”,实际上指代“所欲”或“所恶”。把“得之”解为“得偿所愿”即可涣然贯通。

③恶乎:恶音乌,wū,何处。“恶乎”即“于何处”。

成名:并非出名的意思,而是取名,得名的意思,引申为配得上,名实相符。

恶乎成名:意为如果没有仁之实,君子之名何以成立?

④终食之间:一顿饭的时间。

违:背离。

⑤造次:仓促窘迫。

颠沛:流离转徙。

于是:是指“无终食之间违仁”的情形或状态,于是意为处于上述状态。

【翻译】

孔老师说:“升官发财,这是人人所追求的美梦;以不义的方式得偿所愿,君子不屑占有。吃苦受穷,这是人人所讨厌而必欲摆脱的恶梦;以不义的方式得偿所愿,君子羞于脱贫。如果抛弃了仁德的内核,君子还配叫叫君子吗?哪怕一顿饭的工夫君子也不会背离仁德,,在窘迫忙乱之际必定如此,在颠沛流离之间也必定如此。”

【解说】

本章三句话,讲了三层意思:

一,义的原则:

第一句“不处”“不去”云云,仍是讲人与外物的关系,主旨仍然是不为物役,安仁守义。

《述而》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里仁》篇:“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卫灵公》篇:“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孟子·滕文公下》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荀子·性恶》篇:“仁之所在无贫穷,仁之所亡无富贵。”

儒家讲原则,此原则即是义。“不以其道”即是不义,凡以“不义”或“害仁”的方式取富贵或去贫贱,君子不为。坚持内心的原则,不苟且,不因外物所移,原始儒家此种“义之与比”的品格,如烙印一般清晰深刻,历千载而不坠。

二,君子何以成名?

第二句郑重地为君子下了一个定义,仁为实,君子为名,名实一致,人才配叫君子。从此,君子的内涵从有位者递嬗为有德者,赖孔子之力也。

三,本体和工夫:

第三句讲本体和工夫。仁为本体,终食,造次,颠沛等都叫工夫。离开工夫,何以见仁?仁之为德,君子须臾不可离;修身养德,一刻不能停。越是在关键时刻,至暗时刻,越发显现出君子本色。所谓“疾风知劲草”,所谓“待到雪化时”,所谓“穷且弥坚”,所谓“进亦忧,退亦忧”,均表达或指向一种状态,即“无终食之间违仁”。

在孔老师看来,在世俗的功利世界之上,还有一个超越的道义世界,或者说,在现存的实然世界之上,还有一个理想的应然世界。君子和小人之别,在于居处的世界或存在的状态不同。如果功利压倒道德(“穷斯滥矣”),那就是小人,而道义超越功利(“君子固穷”,“无终食之间违仁”),才称得上君子。需要说明的是,孔子并没有完全否定功利或欲望的意思(“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或者说道义世界和功利世界并非完全对立,而只是说唯功利是图层次较低而已,超越功利,追求至善,才是君子的境界,完满的人生。

任何宗教,都会讨论人性和神性的问题,但解决问题的理路大不相同,有的以神性完全否定人性,如佛教或基督教;而原始儒家则主张人作为存在物除了人性,还应该同时具备神性,也即除了满足欲望,还应该追求绝对的善,普遍的真理,满足超越于物质的功利的欲望之上的形而上的需求,也即精神的富足道德的完满具有更高更真实的价值。小人与君子的分野即在于对物质和精神,器与道,有限与无限,形而下和形而上等等的理解和需求不同而已。

所以,我体贴,在孔子这里,小人和君子的概念,既是社会学意义的分类或分层,也是伦理学意义上的差别境界,同时还相当于哲学意义上的关于人的本质的界定,概言之,孔老师认为人的本质属性不是生物性的欲望,而是社会性的道德,人或者君子是由仁爱道义定义,因为富贵贫贱不过是相对,特殊或表象,唯有仁爱道义才是普遍本质,永恒价值或绝对真理。故“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老师既是传经布道的先知,也是遣词造句的圣手,本章文字华丽而蕴藉,张力十足,直击人心,读之令人神旺,有绕樑三日之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