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说:“黄帝……号曰有熊氏,又曰缙云氏……”《史记·集解》则引东汉贾逵的话说:“缙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黄帝时任缙云之官也”张守节还在《史记·正义》中进一步注明:“今括州缙云县,盖其(指缙云氏)所封也”可见缙云具有悠久、显赫、深奥的历史文化底蕴本文所述的这个与缙云之名有关的典故成语——“饕餮”,就是缙云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积淀中的一种具体反映,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缙云本土特色?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缙云本土特色(人文缙云漫话)

缙云本土特色

唐代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说:“黄帝……号曰有熊氏,又曰缙云氏……。”《史记·集解》则引东汉贾逵的话说:“缙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黄帝时任缙云之官也。”张守节还在《史记·正义》中进一步注明:“今括州缙云县,盖其(指缙云氏)所封也。”可见缙云具有悠久、显赫、深奥的历史文化底蕴。本文所述的这个与缙云之名有关的典故成语——“饕餮”,就是缙云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积淀中的一种具体反映。

“饕餮(tāo tiè)”形繁字偏,几千年下来到现代白话文的普及,它几临被淘汰的境地。但“饕餮”一直是中外学者研究远古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课题。西方国家有一位专门研究东方文化的学者,叫吉德纬(David Keig htley)曾这样说:“你如果不懂‘饕餮’,就无法了解商代文化。”尤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饕餮”不仅由原先的贬义逐步中性化、褒义化,而且浴火重生、走出国门,风靡世界,真可说是典故成语的一段今古奇观。

有意思的是“饕餮”这个典故一开始就伴随“缙云氏”而生,缙云可谓是“饕餮”一词产生的渊源了。

汉代经学家孔安国为《尚书·尧典》作注时说:“缙云氏之后为诸侯,号饕餮。”而“饕餮”一词最早见于《左传·文公十八年》,书上说:“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比之三凶,谓之饕餮。”这里历数缙云氏不才子——“饕餮”的种种不肖,其贪婪、凶恶之态跃然纸上。所以《现代汉语词典》对“饕餮”的解释:一是比喻凶恶贪婪的人;二是指传说中的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三是比喻贪吃的人。三种说法,俱为贬义。

在此我们是否会想到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缙云氏这个不才子——“饕餮”在历史上到底指谁?人们又为什么要把他刻划得那么丑恶呢?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我国著名的考古和先秦史学大家陈梦家先生,还真根据众多的古籍和史料,理由充分、令人信服地研究出,“饕餮”即蚩尤是也。如果按照以上典籍资料和研究,那么缙云氏就是“饕餮”,也就是蚩尤。从这个意义上说缙云的黄帝文化岂不首先是蚩尤文化、饕餮文化吗?

其实我们缙云在以有黄帝文化为荣的同时,完全不必要以与“饕餮”——蚩尤文化相联系而为耻。因为第一,蚩尤是中国远古与炎黄两大部落同时存在的九黎部落联盟首领。薄一波同志在1991年炎黄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上说过,“今天的中国人中不但有炎黄子孙,还有蚩尤子孙,九黎后代……。”可见蚩尤也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苗族和瑶族人民至今尊崇蚩尤为自己的祖先呢。第二,蚩尤还是中国远古一位英勇善战、赫赫有名的“战神”、“兵主”。黄帝与蚩尤交战,黄帝“九战九不胜” 、“三年城不下”、只有去求救上天,“乃仰天长叹,天遣玄女授黄帝兵信神符” ,蚩尤方被黄帝擒杀。但是在蚩尤死后,“天下复扰乱不宁,黄帝遂画蚩尤形像,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服。”于此可见,当时蚩尤之威,不只是在九黎部落之内,而且“天下”、 “八方万邦”都对他非常崇信。蚩尤失败后,诸侯不服,重新作乱,黄帝不得不画了蚩尤的神像,撒谎说蚩尤没死,利用蚩尤的威望,震慑诸侯,方达到统治天下,八方太平。秦始皇东游海上,在行礼祠名山大川和天、地、兵、阴、阳、月、日、四时“八神”时,其中的“兵”,即“三曰兵主,祠蚩尤。”“兵主”蚩尤仅居天、地之后,处第三位,主管国家安危的战争大事,可见其地位之高、秦始皇尊崇之极。汉高祖刘邦起兵之时“祭蚩尤于沛庭,而衅鼓旗,帜皆赤。”在天下定于汉之后,他又“令祝官立蚩尤之祠于长安”。起兵祭蚩尤,则保佑胜利,胜利后祭蚩尤,则安天下。宋太宗征伐河东的出师前一日,也非常隆重地“用少牢一祭蚩尤,祃牙。”⑽可见蚩尤的勇武深深震撼着古代那些伟大君王心灵,从而让他们低下骄傲的头,谦恭地尊崇着,这蚩尤该当是何等的英雄啊!其实 “八神将自古而有之……其祀绝莫知起时。”这进而证明:对“兵主”、“战神” 蚩尤的祠祀,起源于远古,黄帝画蚩尤像震慑诸侯应该就是蚩尤祠祀的端倪。第三,冶炼技术的发明和金属兵器的使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而“造冶者,蚩尤也。”“伏羲以木为兵,神农氏以石为兵,蚩尤以金为兵,是兵起于太昊,蚩尤始以金为之。”《龙鱼河图》中说蚩尤“铜头铁额……造五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从以上典籍资料可以知道,远古的“金”泛指金属,蚩尤不仅“以金为兵”,而且“铜头铁额”,即用金属做了打仗时头部和身体的护具。除以上典籍资料外,还有许多古代典籍也都把中国上古的金属冶炼技术和金属兵器的发明都归功于蚩尤。

可悲的是,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作为中国古代的“战神”、“兵主”,作为冶炼和金属兵器发明家的蚩尤,在历史上屡屡受到严重的丑化。在不少周代以来的典籍中,蚩尤是叛乱、暴戾、滥杀无辜的人。其中有的明贬,如《尚书·吕刑》说:“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杀戳无辜,爰始淫劓刵椓黥。”《史纪·五帝本纪》说:“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有的则暗责,如前文《左传·文公十八年》斥之为“饕餮”,《广雅·释诂》亦说:“蚩,乱也。”《方言》说:“蚩,悖也。”又说尤是腹中之虫。更有如《山海经》、《神异经》等则干脆把号之为“饕餮”的蚩尤异化为羊(或牛)身人面、目在腋下、虎齿人爪、音如婴儿,而且食人的半人半兽怪物。

黄帝被逐步美化为正义、智能和力量的化身和威临四方的大帝。而同样当之无愧也应为中华民族先祖之一的蚩尤则逐步丑化成贪婪、凶恶的“饕餮”,乃至进而干脆斥之是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周天子及其以后的历代君王都要以黄帝的正统继承者自居,从而必然贬低黄帝以外所有的始祖。再是中国传统的“胜者王侯败者寇”的传统理念和封建时代传统之“汉族即中国,中国即汉族”的大汉族主义等因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必然结果。

历史进入北宋,蚩尤被贬低仍是主流,但缙云氏、蚩尤之号——“饕餮”的时运似乎有了一些转机。当时有一位赫赫有名的北宋名臣、大文豪、大美食家名叫苏轼,他不但不以“饕餮”为耻,而且以“老饕”自居,并洋洋数百字,写了一篇名作叫做《老饕赋》,其中高唱“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真让人感到有点儿勇敢的大无畏精神。有学者考证,追随苏轼的“老饕” 精神,明代开国元勋刘伯温、清代文学家黄景仁、钱谦益、吴伟业等也都有肯定“老饕”的诗文传世。“老饕”遂逐渐成为追求美食而又不失其雅之文士的代称,从而“饕餮”也就与“善吃的美食家”结下了不解之缘。

时光流逝到1981年,“饕餮”神奇地开始了风靡世界的历史。1981年法国巴黎首次举办“贪吃广告者的通宵晚会”,其内容是连续播放几百部世界影视广告片,使人们享受广告文化所特有的妙趣和创意之美。在翻译“贪吃广告者的通宵晚会”时,借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故成语——“饕餮”,名之为“饕餮之夜”。“饕餮之夜”1984年起在世界各地巡回展映,中国也从1996年起引进这项活动,至今“饕餮之夜”已是一项世界性的大众文化娱乐活动。受“饕餮之夜”的影响,近年来又进一步形成了“饕餮大餐”、“饕餮盛宴”、“饕餮地图”、“饕餮圣地”等等带有“饕餮”的准成语风行中国及世界各地。

当前,“饕餮”不仅结缘了美食,而且赋予了“丰富多彩”的崭新涵义,这也算是为缙云氏“不才子”、中华民族几被埋没的先祖——“饕餮”——蚩尤的一种眷恋和自然平反吧。

行文至此,我还想就“饕餮”的种种不肖说一点个人看法。在食物十分匮乏的远古,“饕餮”“贪于饮食”,受到时人的指责,似乎也是不足为怪的。但是,“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我们中国自古传颂着一句至理名言,叫做“民以食为天”。“天”是至高无上、至大无比的,是第一位的。而这个“食”应该说不仅仅是说有食可吃、吃饱,而且也包含着吃好。不是吗?被誉为千古“至圣先师”的孔夫子不就崇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还创造了一套“十三个不食”的美食理论,于是有人说孔子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老饕”。而我们中华民族大到国家大事,小到个人逢年过节、待友接宾、红白喜事……自古以来无不都要尽其所能,大大地“饕餮”一番,可见现实生活历来都是不忌讳、不憎恨“饕餮”的。另外,我们从对“饕餮”的骂名中分析可以明显地看出,在当时的社会中,缙云氏应该是发展比较快的先进部落。试想如果人人都粮无隔夜、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何来有“食”还有“饮”可贪又有何侈可崇?如果生产落后,没有剩余产品,何来货贿可冒、又有何实可积?再是在那相互侵伐、相互含并的野蛮远古,战胜对方才是压倒一切的大事,“分孤寡、恤穷匮”这些数千年后的现代社会尚且仍有不如人意之处,想想当时的境况,今人当然也就应该可以不去苛求而予以理解了吧?

注释:

三凶:《左传·文公十八年》载:“昔帝鸿氏有不才子,……天下谓之浑敦。少皞氏有不才子,……天下谓之穷奇。颛顼氏有不才子,……天下谓之梼杌。此三族也,世济其凶……。”

陈梦家:(1911~1967),曾用名陈漫哉,原籍浙江上虞,出生江苏南京,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著名诗人、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先秦史学家。1957年被错划右派,1966年受文革迫害而自杀。

⑶引自《黄帝玄女战法》。

⑷引自《玄女兵法》。

⑸⑹引自《龙鱼河图》。

⑺⑼⑾引自《史记·封禅书》。

⑻引自《史记·高祖本纪》。

⑽引自《宋史·礼志》。

⑿引自《尸子》。

⒀引自《太白阴经》。

刘基:(1311~1375)字位温。元朱明初著名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明代开国元勋。著有《郁离子》(10卷)、《覆瓿集》(24卷)、《写情集》(4卷)、《犁眉公集》(5卷)、《春秋明经》(2卷)等。后统一为集,名《诚意伯刘先生文集》(20卷),明正德后易名《太题诚意伯刘文成公集》或《诚意伯文集》,流到今。

黄景仁:(1749~1783),字仲则,一字汉镛,号鹿菲子,江苏武进人。著有《两当轩集》(22卷)。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灌输常熟人。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

吴伟业:(1609~1671),字骏公,号梅村,江苏太仓人。明清间著名诗人。著有《梅村家藏稿》。

⒅引自《礼记·礼运篇》孔子语。

十三个不食:孔子《论语·乡党第十》“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来源:缙云新闻网

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