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方言全汇总 市井济南方言中的(1)

作者:荣斌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济南方言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特别是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济南人在日常生活中对某些物品的称谓和某些行为的表述,陆续与普通话“接轨”了。相应地,济南方言中的许多语词,也结束了自己的使命,陆续“退役”了。这些方言语词之所以被淘汰,大致有两个原因:一是,随着社会发展,一些旧时在济南常见的物品,现在已在生活中被淘汰了,由于它们已不再为济南人常见常用,所以,其语言符号自然而然地也被人们遗忘了。二是,在社会发展变化中,方言中对一些物品的称谓逐渐被一些更科学、更准确、适用范围更广泛的称谓所替代(有的物品,甚至几易其称),这种现象与普通话的推广普及有关,它有利于语言的规范化,是一种社会进步。

由于以上两种原因,济南方言中“退役”的语词大多为名词,也有少数表示行为和动作的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等极少。

济南方言全汇总 市井济南方言中的(2)

方言中一些语词陆续“退役”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同样,人们不断吸纳、接受甚至创造一些新语词也是十分正常的事情。试想一下,仅近20年来,济南人的语言中已出现了多少“新词”!“打的”、“手机”、“蹦迪”、“软件”、“硬盘”、“影碟”、“上网”、“选美”、“塑钢门窗”、“来电显示”……简直举不胜举。我们的语言仍然是那么丰富多彩!因此,对于部分旧语词“退役”的现象,我们不必过于惋惜。敝帚自珍固然是人之常情,但适应潮流毕竟是大势所趋。不过,把那些方言中的“退役”语词作为历史符号记录下来,还是有必要的,正像我们绝不希望后代做饭再去“拉大锅底”,但同时也有义务告诉后代“大锅底”究竟是什么一样。

以下列举几例:

大胶皮:提起“大胶皮”得先从“地排子”说起。地排子(济南方言读dìpǎizi),也称地排车、人力车,是一种双轮、双把、平盘运输工具。有些地方的地排车两侧有固定护板,既可挡物又可坐人,济南的地排车多半没有固定护板,但备有左右、前后挡板,可在装载散装货物时临时插安。济南人称作地排子的,一般是指细轮小地排子,对粗轮大型地排车则称为“大胶皮”。“大胶皮”的车轮粗如汽车轮胎(有的就是用的汽车轮胎),车盘大而结实,载物数量和重量是小地排车远莫能及的,堪称当时的“重卡”。一般情况下,小地排车由一人拉行,上坡或物重时,再加一名“拉套子”的,顶多两人就行了。拉“大胶皮”则不同,除了“驾辕”的(即在当中掌握车把的人)以外,拉套子的可多达三五人甚至十几人,有时拉车的人还一边行进一边哼号子。济南的“大胶皮”,在上世纪50年代实行“公私合营”后,一度是各“运输公司”的主要装备,后来逐渐被汽车淘汰了。

济南方言全汇总 市井济南方言中的(3)

大锅底:大锅底是一种炉灶。过去济南市民多住平房,没有专用厨房,只在门外用碎砖和泥垒一个炉灶。灶膛很大,上面坐一大铁锅,一侧有风道可用风箱送风,燃料多为煤末。与之相配套的“风箱”(济南人读为“fěnxian”,“箱”在这里读音同“先”,轻声),长方形,拉推风箱杆可向灶内送风助燃。过去济南人称拉风箱也作“拉大锅底”、“拉火”。情景常常是:由孩子坐在蒲团或小板杌上拉风箱,主妇在锅沿操作(如蒸干粮、糊饼子、炒菜等)。有时主妇身兼二任,拉火、操作全由一人承担,实可谓“忙上忙下”。旧时,尤其是住大杂院的,每到做饭时家家门前是“呱哒呱哒”的拉风箱声,加上锅铲翻菜声等,那“大院锅碗瓢盆交响曲”也是一道风景呢。

水牌:一种是旧时商店里挂的小黑板,用以临时记账用。上世纪50年代以前,私人开的小商店大多都可以赊卖物品,老顾客钱不凑手时,可以在店里赊东西。店家怕遗忘,便顺手记在“水牌”上,顾客日后将钱还上,店家立即擦掉,以示销账。对于长期交往彼此信赖的老顾客,店家往往连记都不记,记上反而显得信不过人家了。当然,顾客所赊的也只是些日常生活用品之类,值钱的大物件赊卖的不多。

济南方言全汇总 市井济南方言中的(4)

另一种则是专门用来买水的。旧时在自来水未及之地,有拉着水车去卖水的。居民往往一次购买若干水牌,车到时交牌买水。买水人不必次次付款,卖水人也不必时时找零,两方便。旧时济南街头还有许多卖开水的小店(茶炉)。一般居民除了做饭点火时顺便烧点开水外,是很少另外点火烧水的,需用开水时,便去茶炉买一壶。店主为了方便,也卖水牌。这两种水牌多用竹签制成,上面烙有简单印记,可长期反复使用。有的机关、学校等单位打开水也使用水牌(或水票),后来有的水牌甚至是铁片的或塑料的了。

呱哒板儿:即木制拖鞋,学名木屐。在塑料拖鞋出现之前,济南人夏天常穿木拖鞋。其结构十分简单,将木板锯作鞋底形,前端在适当位置于两侧钉上一条小布带儿能挂住脚就行了。因为木质鞋底较硬,走起路来会发出“呱哒呱哒”的声音,所以称为“呱哒板儿”。旧时济南各澡堂子里用的也是木拖鞋,浴客穿着进出浴室,“呱哒呱哒”的声音格外响亮。自上世纪60年代,塑料制品逐渐普及,既轻又软的塑料拖鞋取代了木拖鞋。如今,呱哒板儿已是稀罕物件了。

蛤蜊油、马油:“蛤蜊油”(gálāyóu)是一种大众化护肤美容用品,油质,盛在蚌壳里。济南人称蚌为蛤蜊,故以其为名,称蛤蜊油。作为容器的蛤蜊皮(济南方言对蚌壳的称法),两片相连,可开可合,表面光滑,手感很好。装在里面的“油”并非液体,而是膏状固体,有香气,抹在脸上、手上可防皴防裂。蛤蜊油物美价廉,经济实用,旧时是济南普通人家冬春必备之物,现已淘汰了。

济南方言全汇总 市井济南方言中的(5)

还有一种大众护肤品叫“马油”,油性比蛤蜊油要大,纯白色,装在一个粉红色圆柱形小铁筒里。筒底是活动的,里面的油用少了以后可从筒底向前顶出一段。因为这种护肤品的商标是“飞马牌”,济南人就简称其为“马油”了。马油和蛤蜊油一样,经济实用,也是居家常备之物。如今马油已少有人使用了,尤其年轻人,多半嫌其档次太低,只在老年人和低收入群体中还有一点市场。

锔子:是锔陶瓷器的一种工具,有铁制、铜制两种,形状类似于现今的订书钉。

过去,对于普通人家来说,陶瓷餐具器皿都是久用消费品,一旦迸裂了纹或打碎了,只要不是碎得很厉害,主人都要收好碎片,请锔匠锔一锔重新用。锔匠先是用“手拉钻”在裂纹或接缝的两边钻两个小孔,然后将“锔子”的两个腿嵌进,用小锤轻轻敲打严实,隔一段距离锔一个锔子,以此办法将两部分固定在一起。铁锔子较便宜,但易生锈,铜锔子贵一些,锔到瓷器上很美观,而且越擦越亮。据说还有人故意在紫砂壶里装满黄豆,倒进水把壶盖捆紧,黄豆涨大后会把壶身撑裂,然后请锔匠沿自然裂纹锔上铜锔子,擦得铮亮,以此为美。上世纪60年代以前,济南普通居民家里使用带锔子茶壶、饭碗的很常见。后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打碎瓷器后干脆再买新的用,不再费事去锔了。所以锔匠生意渐衰,锔子也逐渐被人们淡忘了。

斜纹(儿)、华达呢、线绨:斜纹(儿)是棉布的一种,它是相对于“平面布”而言的,因布面有斜形线纹,故得名。斜纹布比一般平面布结实,做成衣服也比平面布板正;当然,价钱也比一般平面布贵。

华达呢是一种比斜纹儿更结实的布,为毛纺织品,其密度小、较厚实,做成衣服穿起来十分挺脱,是做中山服、西服的上佳原料。与“华达呢”相近的还有直贡呢、国呢等。直贡呢、国呢比华达呢更厚实。直贡呢适合做裤子、大衣等,国呢适合做鞋面等。在上世纪60年代之前的济南,能穿上华达呢中山装、直贡呢裤子、国呢牛皮底鞋的人,那可是十分“扬嚯”的。

济南方言全汇总 市井济南方言中的(6)

“线绨”(读xiantí),在济南方言中出现得较晚,退出得也较快。线绨是一种棉麻混纺布,表面像绸子一般光亮、华丽,但比绸子稍厚,缩水度较大,多用来做被面。上世纪60年代,济南一般人家结婚时能置办两床线绨被子的,就算很不错了;贺人新婚时如送线绨被面,当属较贵重的礼品。1980年代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线绨逐渐被丝绸取代了,线绨被面“身价”大跌,成了人们送礼时“拿不出门”的东西。至1990年代末,线绨在市面上已很少见到了。

刨花水、梳头油:旧时济南妇女使用的一种护发用品,是用水杉等树木的刨花泡制的。妇女用梳子蘸着刨花水梳理头发,可使头发光亮顺滑。后来兴起了梳头油(化工制品),有瓶装的,也有零打的。梳头油含有香气,能使秀发更为光鲜,所以深为妇女喜爱。刨花水如今早已绝迹,梳头油也经过“升级改造”,早已摇身变成“××香波”、“××素”之类了。

皮嘎儿、米达尺、戏匣子、吸铁石、关饷等等:

济南方言中有许多语词之所以“退役”,并不是因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前举九例),而是其物仍存而其名变异,“皮嘎”等等便可为例。

济南方言全汇总 市井济南方言中的(7)

皮嘎儿[pígár]:今称皮鞋、皮靴,如:“你瞧人家,穿着皮嘎儿多精神!”

米达尺[mǐdachǐ]:即以公制“米”为单位的尺子,今称钢卷尺、卷尺、尺子等。

戏匣子[xìxiázi]:今称收音机,因从前收音机的主要娱乐功能是听戏,而且形状多为匣式,故俗称“戏匣子”。

吸铁石[xītiěshí]:学名磁铁,吸铁石是济南民间俗称,今学名已普及,俗称很少用了。

关饷[guǎnxiǎng]:即发工资。据专家考证,关饷原属满族词汇,上世纪50年代前,济南人曾普遍使用,六七十年代逐渐改称“发工资”了。

自来水(儿)笔[zìláishuǐrběi]:即钢笔,旧时也有的济南人简称为“水笔”。“笔”读音同“碑”。

原子笔[yuánzǐběi]:即圆珠笔,是上世纪50年代圆珠笔在济南乍兴时的称法,后来很快规范化称为圆珠笔了。

电棒子[diànbàngzi]:即手电筒。

戏园子[xìyuánzi]:今总称剧院、剧场,亦分类为歌剧院、戏剧院、影剧院等等。

估衣店[gǔyǐdiàn]:指经营旧衣的商店,此类商店有时也卖新衣,但多为品质不佳者。今专门经营旧衣的商店已极少见,但旧衣摊儿常见。

自由市场[zìyóushìchǎng]:该名称出现于上世纪60年代初。当时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农副产品完全定量供应,不允许自由买卖。为满足社会需要,帮助人们渡过灾年,政府在市区划定若干街区开设“自由市场”,在“自由市场”内允许进行农副产品等交易。“自由市场”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取消了,但济南市民仍习惯称不公开的农副产品市场为“自由市场”。70年代末开始,市区自由交易市场逐渐恢复,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自由市场”的称法也发生了变化,逐渐被“农贸市场”这一更准确更科学的称法取代了。

私营企业[sǐyíngqíyè]:今称“民营企业”。这一改变是全国统一的,属政治术语的规范化。与之相对应的,是将“国营企业”改成了“国有企业”。

济南方言全汇总 市井济南方言中的(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