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杨茜 通讯员 何婕妤 吴承禹

陌上,烟凉。荼靡了几季时光。

杭州中国丝绸城却在时光里越发的鲜亮。

高高竖起的牌楼,那是杭州的一个标志,更是很多人心中的一道白月光。

11月3日,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发起“和丝绸城的回忆”征集后,收到了不少读者的留言。(相关报道看这里)

远在北京的陈序,已经安家立业,但是回忆起最美好的年华,一定和杭州有关,记忆的深处也有丝绸城的影子。

陈序老家在山西,2002年考上了浙江大学的研究生,从老家坐了27个小时的火车到了杭州。记忆中,她哼哧哼哧拖着行李箱,没有直接去学校,而是先“路过”了西湖边,看到了“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微风徐徐,杨柳依依,那时候她就想,要留在这个舒适的南方城市。

杭州中国丝绸城则是她来到杭州认识的第一条特色街。

她说,那个时候自己还在读书,但是认识了不少高年级的师哥师姐,他们会去很多地方参加招聘会。她也跟着凑热闹。“那时候的就业环境比现在好,也没有现在这么卷,但是不少人还是很焦虑,跑各种招聘会想要寻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她说,身边的人都想在杭州定居下来。

最常举办招聘会的地方是在和平会展中心,规模有大有小。

一帮年轻人,揣着简历,意气风发,在浙大门口坐上21路公交车,到市体育馆(丝绸城)这一站下车,再换乘8路公交车去和平会展中心。

“那时候这个公交车站就在丝绸城门口,一下车就能看到很气派的牌楼。牌楼下面都是人,我们几个女同学蠢蠢欲动,直奔那条街,男同学拉都拉不回来。”陈序现在想想都忍不住笑出声,“这么多东西能集中在一条街上,而且还不是批发市场那种乱糟糟的环境,一家家店铺有秩序、又很精致,各有特色,所以我们就一家店一家店挨着逛过去,差点忘记了去招聘会。”

杭州丝绸一条街地址(丝绸城是我来杭州认识的第一条特色街)(1)

“从那以后,就知道了这个地方,而且有公交直达,我和同学就时不时地会去溜达一圈。”

那时候的时光是青涩美好的,带着一腔热血,带着满心期待,一往无前。在追梦的路上,丝绸城留下了深刻记忆。

果真,毕业后,陈序找到了一份对口的工作,留在了杭州。

“亲戚朋友来杭州,丝绸城是我强力推荐的必逛景点。”陈序说,自己买过的丝巾已经不计其数,从小方巾到大长巾,从真丝拉绒到真丝羊绒混纺,一年四季的围巾都买过。印象中有一种长围巾特别受到家中亲戚的欢迎,一面是真丝,往往绘着水墨丹青,一面是拉绒,贴在脖子上暖乎乎的,一条100多元,比商场里便宜不少。

不仅如此,在陈序老家的婚嫁习俗中,女孩子嫁妆中要有18床被子,都是家里人自己缝制的,最讲究的就是要用到上好的绸缎被面,一床床闪着光泽、手感丝滑的被面,会在婚庆当天让人啧啧称赞,让新娘倍儿有面子。

“我那会儿还没结婚,一年总要跑几次丝绸城给老家亲戚买这些绸缎被面。颜色从大红色、大绿色到淡粉色、雪青色,图案有龙凤呈祥的,有花开富贵的,还有百子图什么的,都挑出经验来了。每次这些绸缎被面打包邮寄回去,总是会引来新的‘订单’。因为比在当地买便宜不少,质量又好,真的特别受欢迎。”最多一次,陈序给老家邮寄了50条被面,沉沉的一大包,邮费都花了不少钱。

后来,陈序跟着丈夫去了北京,离开了年轻时候追梦的地方,但是丝绸城门口那座高高的牌楼,一直留在记忆深处。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