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子回到京城去了哪(如果祥子没有回到北京城)(1)

《骆驼祥子》的开端,刚买了辆新洋车的祥子不顾兵荒马乱,为了两块钱的车资拉着客人去清华,结果刚出西直门就连车带人被当兵的抓了去。

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祥子在模式口趁着夜色逃离虎口,还牵了三匹骆驼回来,之后又卖了骆驼回了北平,于是便有了“骆驼”这个外号,这也便是“骆驼祥子”的由来。

祥子回到京城去了哪(如果祥子没有回到北京城)(2)

这模式口不在别的地方,恰恰就在我们北京的大西山!直到今天,模式口村的人还会自豪地对别人说:“骆驼祥子就是从我们这里走出来的!”

其实,模式口村并不遥远,就在石景山区,离苹果园地铁站也不过两公里多。开车沿阜石路西行,到金顶西街出口,进入109国道,在石门路路段可以看到路边山体上的“模式口”三个红字,从这儿就可以进村了。

如果祥子不回城里来,

就留在模式口

那么可能会有怎样的故事呢?

祥子回到京城去了哪(如果祥子没有回到北京城)(3)

第一个故事磨刀与欢笑

祥子逃出来之后,暂避在模式口的村民家里。村民们见他可怜,便也帮他打了掩护。这家人践行着模式口村的传统:磨刀。

这模式口的古名本叫做“磨石口”。相传很久以前,这里一片荒凉,村民生活很苦,有一天来了个卖墨的陌生人,吆喝着“磨磨好使”,村里孩子没人读书,不需要墨,他却一直这样吆喝。

村人听着听着受到启发,用刀在村里的石头上磨,发现居然是上好的磨刀石,果然是“磨磨好使”。于是靠开采磨刀石,村民过上了好日子,村子也越来越大。

祥子回到京城去了哪(如果祥子没有回到北京城)(4)

跟着这户人家,祥子便也把自己那辆车抛之脑后,跟着他们学着分辨磨刀石。这里盛产的磨刀石,

一种 黑色,一种黄色

黑色的宜磨小型刀刃;

黄色的宜磨大型刀刃;

黑色磨石为上品。

祥子回到京城去了哪(如果祥子没有回到北京城)(5)

久而久之,祥子的磨刀技术练了出来,小有名气。在遍地黄土的华北平原,一块十几斤的磨刀石可换回同等重量的大枣、玉米,甚至小麦,在坝上草原,一块磨石便是一张好羊皮。祥子凭着自己的双手,在这里有了衣食,有了欢笑。

故事到此结束。不过这可不仅仅是小西的脑洞啊!一直到解放后,模式口出产的磨刀石还畅销全国各地,村子的后山上至今还留存着大片古代石塘的遗迹,据说从宋代这里就开始采石。

人们先要刨去山皮,掀去风化石,始见磨石,这一刨一掀,就是十几尺深,数千吨重。磨刀发家,远离喧嚣的京城,这样的祥子或许真能活出另一番天地。

祥子回到京城去了哪(如果祥子没有回到北京城)(6)

第二个故事煤电与“时髦”

在讲第二个故事之前,小西很有必要先带着大家捋捋这个村子的历史。

模式口村的村名正式见诸文字记载距今已有将近600年,从明代清平伯墓志可知,明宣德八年(1433年)已有磨石口之名,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出版的《北京五城坊巷胡同集》已将此村同北京通往河北西北部、山西以及塞外的通道连在了一起。

祥子回到京城去了哪(如果祥子没有回到北京城)(7)

到了清朝,这里已经成为京西重镇,《光绪顺天府志 地理志》记载:“顺天府西北三十五里磨石口镇,千总驻焉,典史驻城,管鲁谷等村五十三。”

好了,接下来就是有趣的地方啦!这样的一个古村,在民国时期还真是赶了一回时髦,祥子若是没回到京城还真能赶上呢!

祥子回到京城去了哪(如果祥子没有回到北京城)(8)

1922年,京师华商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向北京城输电,在磨石口村埋栽电线杆时遭到了村民的反对,因为占用了农田,乡绅李堪出面调停。他劝解家乡父老支持电厂输电,至于占地和损坏青苗可以要求赔偿,此外还要求电厂为村里安电灯办小学。

就这样,磨石口村在1922年就用上了电,全村孩子也上了学。李堪认为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子,完全有条件办成模范村,便写了一个呈子报请宛平县长汤小秋,建议把磨石口按照谐音改名为模式口(含蓄的洋气的名字)。1923年,磨石口村正式易名模式口,这一叫就叫到了今天。

这么一看,模式口村不但很早就开了煤窑、炼铁厂这样的大企业,还是北京郊区第一个架设电线,用上电灯的村子呢!这可是绝对的时尚!

祥子回到京城去了哪(如果祥子没有回到北京城)(9)

祥子要是在这儿参与一下开煤矿、搭设电线、办小学的伟大事业,还能享受到“电”,这可一点儿都不亏啊!

第三个故事驼铃与繁荣

祥子如果不把那三头骆驼卖掉,他的人生路也很有可能发生改变哦!

骆驼是当时最为重要的运输工具,能够把门头沟出产的煤炭、大灰、石料等通过京西古道运往京城,京西古道也因此留下了“驼铃古道”的美称。

祥子回到京城去了哪(如果祥子没有回到北京城)(10)

骆驼

不仅运煤,还运粮食、水果、砖瓦、琉璃制品等,北京有了火车之后,骆驼的运输任务就更重了,它把南来的布匹、糖、火柴运往塞外草原,又从塞外运来皮毛、药材、蘑菇。

模式口村里老人讲,骆驼队来回一趟少则一个月,多则半年,曾有模式口村人赶着骆驼通过八达岭的四十五里盘山道,穿过四天四夜不见人烟的大草原,奔波半年多,把货物从北京一直运到苏联境内。

像这样的传奇故事,

在赶驼人中还流传着很多。

街道上商贾云集,驼队迤逦而行,给古老的村庄带来了生机,为了接待古道上来往的客商,街上建起了鳞次栉比的大车店、旅店、杂货店、铁匠铺、药店、酒馆饭铺等,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模式口村民吃的就是这条古道,在清末至民国最为兴盛繁华,在京西一代享有盛名。

祥子回到京城去了哪(如果祥子没有回到北京城)(11)

年轻力壮的祥子,好好利用一下这三头骆驼,在京西古道上流流汗水,跑跑商道,还会没有一口饭吃?何必回到那喧嚣的北京城呢!

祥子要是能够在模式口村定下心来,“入乡随俗”搞一搞磨刀事业,想必能够收获衣食与欢笑;

若是真想跟上时代潮流,二十年代的时候支持电厂的输电事业,好歹也能享受一下“模范村”的“洋气”生活;

再不济,凭自己的本事在京西古道上留下勤奋的印记,怎么样都能比在京城里面舒心啊!

祥子回到京城去了哪(如果祥子没有回到北京城)(12)

如今的模式口村仍然像老舍先生的小说一样,还保留着很多关于老北京的记忆,漫步其间,恍若隔世。

这里的落寞与辉煌,有幸能于文字中窥见一二,更多的恐怕还是存留在斑驳的土墙、风化的石构件、倒塌的残垣断壁、字迹模糊的碑刻和弃置墙角的旧磨盘里吧。

大西山的古村,

值得一游,千万不要错过哦!

参考【骆驼祥子的“故乡”:京西模式口村】北京晚报2016年4月11日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大西山

文字|戎 融

排版|崔圆圆

制图|江 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