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查子,独游西岩辛弃疾,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唐诗宋词元曲?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唐诗宋词元曲(宋词三百首欣赏)

唐诗宋词元曲

生查子,独游西岩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寒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简释

①生查(zhā)子: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②偃蹇(yǎnjiǎn):原义高耸,引申为骄傲,傲慢。

③怜:爱怜,喜欢。

④岁晚:指寒冬腊月。

⑤太寒生:比较寒冷。生,语尾助词,无义。

⑥《离骚》:指战国诗人屈原所创作的文学作品。

诗意

耸立的青山啊,你孤傲不听召唤,还会有谁喜欢欣赏你呢?岁暮寒冬,常到山中溪边来吧。

山尖一轮明月悄悄升起,才发现它早已从地平线升起,眼下已是高悬中天、遍洒银辉的景象。明月、山峦、清澈的小溪,仿佛都在安静地听我朗诵《离骚》。

赏析

这首词是词人被诬罢官后,闲居信州游西岩时所写,表面写景,实际是借明月、青山来表达自己隐居的孤寂、郁愤之情。

上片借山写己。首句落笔就奇,接句含蓄曲折。“偃蹇”一词既是形容西岩的状貌,也可以引申为词人的骄傲和傲慢,更充分将山品与人品相融。接下来的“谁怜汝”“岁晚”皆是借山自怜,一笔两意,巧妙至极。末句以知己之心相邀,更是赋予山充分的灵性,甚至可以说是人性。

下片借月写己。过片突,说高天明月,突然而来。所为何事呢?在读者脑海中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原来明月从天而降,只是因为被词人读《离骚》的声音所吸引,解释恰当而又生动。这里“夜夜”说明并非一夜,“听读”写明月默默听词人读《离骚》。诗人此时的孤独、忧愤,对明月相伴的感激之情以及和屈原一样的矢志不渝的爱国之情,不言而喻。

这首词语言朴实,却言近旨远,辞浅意深,耐人品味,再加之写景如生,抒情含蓄曲折,可称词中上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