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与其说是一场革新,不如说是一场革命。这是因为它摧毁了旧的政权和社会结构,并建立了新秩序。
明治维新诞生于德川时代的废墟之中。为了弄清楚明治维新的前因与后果,我们还需要了解德川时代的基本状况。为了更为鲜明地把握德川时代的特征,我们可以用明清时代的中国作为参照。
一、德川时代的政治和社会体制1600年,德川家康在关原之战中获胜,掌握了全国的实权,成为最高统治者。三年后,德川家康在江户,也就是今天的东京,开创幕府。1600年到1868年,一共268年,这段时期在日本历史上被称为德川时代。在德川时代之前,日本总是动荡不安,战乱不止。到了德川时代日本终于迎来了长达260年的和平时期。
研究者往往用“幕藩体制”来概括德川家康确立的政治和社会体制。那什么叫“幕藩体制”呢?
“幕”指的是位于江户,以将军为核心的幕府。“幕府”这个词来自中国,最早是指将军出征时设置在阵中的指挥所。因为要行军打仗,不断转移阵地,所以一般用帐幕来充当指挥所。这个帐幕虽然简陋,但是庄重威严,所以人们尊称为“幕府”。这个词后来传到了日本,就开始代指以“将军”为首的军事和行政机构。
“藩”指的是分布在日本各地的,以“大名”为核心的大大小小的“藩国”。在明治维新里有两个最活跃的“藩”,一个是长州藩,一个是萨摩藩,这两个大藩一联手,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统治。之后,他们两家又垄断中央政权长达40多年。
德川时代的这种政治体制,其实有点类似我国周代的分封制,周武王灭掉商朝之后建立周朝,但是因为当时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官僚体系也不发达,周武王没办法一个人管理那么大一个国家,于是分封了很多诸侯国,像鲁国,齐国,宋国等等。
在周朝,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掌管中央政府。像鲁国的国王和齐国的国王,这些人都是诸侯,他们掌管地方政府。
在德川时代的日本,幕府可以看作中央政府,将军相当于周天子。各个藩,可以被看作是地方政府,各个藩的领导者,被叫做“大名”,他们可以比作是诸侯。
我们先来说一说,将军的统治机构——幕府。
幕府是当时日本的中央政府,直接控制全国八分之一的领地。如果连同“旗本”的领地在内,幕府能够占到全国四分之一的土地。“旗本”是“军旗”的旗,“根本”的本。他们是将军的直属家臣,是将军最信赖的近卫军。
当时日本全国的土地,除了幕府和旗本控制的四分之一的领地,另外的四分之三都要交给“大名”来管理。
“大名”什么意思呢?一种说法是,拥有伟大名声的人。另一种说法是,拥有庞大领地的人。
喜欢日本战国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当时的著名武将,像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这些人都是大名。他们武力割据一方,秣马厉兵,伺机扩大地盘,企图统一全国。不过在战国时代残酷的斗争里,最终胜出的是德川家康。
德川家康虽然强大,但是没有强大到能够消灭国内所有对手的程度。德川家康凭借着自己的武力,威慑他的主要竞争对手。与此同时,他还利用种种策略,分化和拉拢敌对的阵营。德川家康这一硬一软的手段,奠定了他们德川家260多年的霸业。
德川家康的这种做法,和我们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的开拓者都不太一样。在中国,一个王朝快要终结的时候,也是群雄并起,分裂割据。但是,一个新王朝的开创者,都是以彻底统一全国为目标的。他们要把所有的敌人都消灭干净,绝对不留后患。
德川家康不是这样,只要你们这些地方势力对我表示臣服,我就不会消灭你。关原之战后,日本各地的大名都对德川家康表示了臣服,德川家康也承认他们对各地的控制权。
在当时,藩国的数量有260多个,也就有260多位大名。这些大名控制的领地有大有小。那个时候,稻米产量是衡量生产力的一般标尺。一个藩的稻米产量越多,说明这个藩的领地也就越大。后来,大家用稻米一年的总产量,来表示领地的大小。
德川将军家,拥有最多的稻米产量400万石。也就是说,德川将军家,有400万石的领地。德川将军家之外,领地最大的是加贺藩,他们一年生产的稻米总产量超过100万石,也就是说他们的领地是100万石。
大家如果看过《利家与松》这部大河剧的话,应该对加贺藩有所了解,唐泽寿明饰演的前田利家正是加贺藩第一任藩主。
在德川时代,如果一个领主的领地不超过1万石,他是不能被叫做大名的。有朋友可能会问,1石稻米有多重呢?石,是石头的石,在古代是容积单位。在日本,1石相当于现在的180升,能装150公斤的稻米,这个分量大概够一个成年人吃一年。
如果大家想知道日本的武士,一天要吃多少饭的话,你们可以拿一个500毫升的空的矿泉水瓶装满生米,然后把这些生米煮成熟饭。你会发现,做出来的饭,分量还是挺大的,基本是够一个人吃一天的。而且,和现代人不一样,古代的日本人一天只吃两顿饭。当然,武士作战的时候他们会加餐。
有朋友可能还会问,加贺藩有100万石的领地,是说加贺藩的大名一年能收入100万石稻米吗?不是这样的,如果这样的话,农民就没吃的了。
德川时代的税率在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之间。“加贺藩”全藩一年能收入100万石稻米,其中需要缴纳给加贺藩大名的稻米,在25万石到33万石左右。剩下的稻米,就属于农民啦。
我们刚才提到,德川时代总共有260多位大名。这些大名根据和将军家关系的远近,分为三类,分别是“亲藩大名”,“谱代大名”和“外样大名”。
“亲藩大名”,顾名思义就是跟将军家有亲戚关系的大名。亲藩大名主要是“御三家”和“御三卿”,这六个家族。
御是“御林军”的御。“御三家”的意思是,有自己的藩国和领地的三个家族;“御三卿”是指,没有自己的领地,只有这个名号的三个家族。他们都姓德川。所以,御三卿的地位,会比御三家低一点。
现在很多日本女团里,也有“御三家”和“御三卿”的说法,她们的粉丝管这些女团里实力最出众的、C位出道的三个成员,叫做“御三家”。稍微弱一点三个成员,叫“御三卿”。
那什么叫作“谱代大名”呢?“谱代大名”,就是家谱上代代都效忠德川家的大名,指的是跟随德川家康打天下的功臣,创建总公司的老员工,老职员。
跟“亲藩大名”相比,谱代大名”的领地规模比较小。一般都在5万石左右,超过10万石的很少。德川政权的核心内阁成员,都是从这些老员工的家族里选拔任用的。
“外样大名”,就是对于德川家来说,是外人的大名。换句话说,就是“非嫡系”。他们跟德川家的关系最不紧密。这些大名之中,好多原来甚至是德川家康的对手。只是被德川家康打败之后,才开始向德川家康表示了臣服。
德川家康与这些外样大名相比,实力占优,但是从来没有强大到足以用武力,彻底征服他们。外样大名,他们也没有强大到可以用武力反抗的程度。这种实力上的相对均衡,在德川时代维持了260多年,也就维持了260多年的和平。
二、日本德川时代和中国明清时代的不同上面就是,我对德川时代的政治和社会体制的一个简单介绍。如果我们比较日本的德川时代和中国的明清时代的话,我们能发现,这两个国家差异特别大,简直是像两个世界。
下面,就让我们从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社会习俗这三个方面,来比较一下。
(1)从政治制度上来讲
明清时代的中国,是以皇帝独裁、中央集权、郡县制度和文官政治为特征的。德川时代的日本,是以将军集权、大名分权、封建割据和兵农分离为特征。
在明清中国,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在皇帝一个人手中。明清时代是中国君主集权制度的顶峰。明朝废除了宰相制度,设置了内阁。清朝又进一步设置了军机处。中国的这种政权组织形式,保证皇权可以不受任何干扰,独揽一切。君主拥有无限的权力,中国的皇帝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法律,臣民必须服从。
不过,在德川时代的日本,情况完全不一样。那个时候的日本是个大名联邦国家,全国共由260多个藩国组成。德川将军是最大的大名,但也只能直接控制全国八分之一的领地。德川将军家垄断了中央政府,但必须把地方治理的大多数职能,委托给260多位大名。
我们再比较一下,这两个国家的统治阶层。
明清中国的统治阶层,不是贵族,不是武士,而是士大夫。什么叫“士大夫”呢,一般是指当官有职位的人,也指还没有做官,但是有声望的读书人。我们在第一讲里提到的李鸿章,就是士大夫的代表。这些人, 他们可以通过刻苦努力,参加科举考试,改变自己的命运。在当时的日本,这种情况绝不可能发生。
日本的统治阶层是武士,是军人。武士是专职的战斗集团,以杀人为业。在战国时代,谁在战场上杀的人多,谁能打胜仗,谁的功劳就大。战国时代是“下克上”的时代,实力万能的时代。有多大能耐就有多大回报。比如说丰臣秀吉,他虽然出身农民,但是,他最终能够成为最高的权力者。
在战国时代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民和武士没有严格区别。打仗的时候,农民拿起来武器就变成了武士,仗打完了,放下武器拿起农具,就又变回了农民。这种状况直到丰臣秀吉采取了“兵农分离”的政策之后,发生了改变。
丰臣秀吉把农民和武士区分开来。农民只负责生产,不允许持有兵器,他们的子子孙孙,也要专门从事农业。武士只负责作战,武士的子孙也世世代代都是武士。武士住在城市,靠领取俸禄过活。
在德川时代,如果你是生在一个农民的家庭,不管多么努力,积累多少财富,也很难改变自己的身份,变成武士。到了德川时代的中后期,出现了很多拥有大片土地的农民,他们比下级武士还要富裕,但是仍然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身份。
在那个时代,如果你想要改变出身,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去武士家当养子,只有这样你才可能继承这家的武士身份。
武士原来都是职业军人,是不大读书的武夫。进入德川时代漫长的和平期之后,无仗可打,这些人才慢慢关心起学问来。
不过,日本不存在科举制度,决定武士上升渠道的,不是考试,而是出身和门第。如果祖先是高级武士,那么他的子孙后代也都是高级武士,享有高官厚禄。如果祖先是下级武士,那不管子孙多么努力,也很难改变自己的地位。
好,看完了统治阶层的不一样,我们再看一看思想文化上,这两个国家有什么不同?
(2)从思想文化上来讲
中国当时的官方学问是儒学。国家的治理依靠文官,文官要经过科举制度来加以选拔。
德川时代的日本人也学习儒学,但是因为没有科举,儒学不是统治思想,也称不上是真正的“官方学问”。德川时代的日本人尚武,自诩是武国,是武士之国。他们的潜台词是,当时的中国和朝鲜尚文,都是文人之国。
(3)我们再来看看生活习俗
从生活习俗上来讲,明清时代的中国人重视宗法和血缘,遵循儒家的礼制。
德川时代的日本人没那么看重血缘,如果自己家没有儿子,他就会收养别人家的儿子来继承家业。而且,德川时代的日本人名义上都是佛教徒,都要接受寺庙的管理。德川政府规定,当时的每一个国民,不管他男女老幼,不管他的职业和阶级,都必须去信佛教,还要在某一个寺庙登记,这其实就有点像我们现在的户籍制度。
三、总结在这篇文章里面,我给你介绍了,德川时代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并且对比了日本和当时中国的显著不同。德川时代的这种政治和社会制度,虽然给日本带来了260年的和平,不过,到了它的后期,这种制度,已经危机四伏,最终,导致了它的崩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