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

“你必须敢想,才能敢做。”妈妈的鞭策一直如同一只无形的手掌温柔而有力的推着热孜耶前进在生活的道路上,这个来自新疆图木舒克的维吾尔族女孩,笑容灿烂,言语利落。

这个女孩叫热孜耶·买买提,成长于新疆图木舒克团场。这个历史厚重的南疆古地,孕育了神秘的唐王城,经过改革开放和新时代发展的浪潮,在苍凉的大漠中崛起,摇身一变成为了沙漠边缘一片苍翠欲滴的绿洲。

如今的图木舒克和其他地方一样,正沐浴着党和政府各项惠民政策的阳光,不仅城市的发展与日俱进,乡村的改变更是翻天覆地。生长在图木舒克团场中,感受着发展变化的二十年,热孜耶是这些日新月异的变化的见证者和受惠者,而作为一个南疆维吾尔族的有志青年,她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传达自己的惊喜与感谢。

勤奋努力的喀什牧民阿布都热依木(图木舒克二十志不穷)(1)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来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融媒体中心)

同心砥砺,新疆热土展新颜

2003年,维吾尔族女孩热孜耶·买买提出生。在小小的热孜耶眼里,家乡图木舒克好像一直在以令人惊喜的速度发展着。这里曾经是南疆一片戈壁,一望无际的沙漠时常冒着灼热的气息,寥寥的人家在这里劳作生息,忍不住让人想到王维那首传世的塞外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伴随着引水入城的城市规划,这座古老的城市开始崭露头角,公路一条一条的落成,大楼一幢一幢的建起。

正所谓“新疆一盘棋,南疆是‘棋眼’”,地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南疆,其脱贫工作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热孜耶回忆小时候的家乡,那时候大家都住在村子里,家里的房子还没有配备上各式各样的家电,也没有实现通电通网通暖,一到晚上大家就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别提有多难熬了。再看现在,大家都搬进了“一户一院”的安居房,小院里种上几株漂亮的果树,插上鲜红的五星红旗,日子过的红红火火,很多人家置办了崭新的家电,什么冰箱、电视、空调、电脑,统统搬进了大房子里,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两不愁三保障”的政策下,热孜耶的家乡如今已有了崭新的风貌。道路纵横如网,高楼鳞次栉比,交通快速便利,医院配备齐全,学校窗明几净,身边的乡亲们虽然民族各有相同,但是脸上挂起的幸福笑容却是完全相同的。在这片土地上,脱贫攻坚的任务基本完成,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缓缓展开。

双语并行,团结意识始扎根

新疆坐落在我国的西北角,1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坐落着47个语言不同的少数民族,作为使用多语言和多文字的地区,本民族语言在新疆各族同胞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少数民族对于汉语的学习需求也在日渐的增长。双语教学逐渐在新疆疆域上掀起了一股热潮。

在国企工作的父亲认为如果能够更系统的学习汉语会对小孜耶的学习生活带来更好的条件,和母亲商量了一番后,决定送她去汉语学校读书。但这个决定真要实施还得征得孩子本人的同意,学习成绩并不突出的热孜耶得知学校和家的距离很远后,一开始不愿意离开父母去一个陌生语言氛围的地方念书。好在父母没有强硬的逼迫,而是与她平和的沟通。

在父母的鼓励和支持下,六岁的热孜耶被送入了汉语学校学习,从此开启了“在学校学习汉语,在家中使用维吾尔语”的模式,在班主任严格的督促下,她的成绩平稳的进步着,同时,两种语言的交织并行,让年幼的热孜耶从小就有了民族团结与交融的概念。学校要求使用国家通用语言进行交流,她在课堂上认真学习,积极的向身边的汉族同学请教语言上的疑难问题,甚至在放松娱乐的时刻,她也抓紧一切机会在喜爱的动画电影和有趣的综艺节目中学习汉语发音和语法。近些年来,中国诗词大会、汉字英雄等节目的热播,更是让少数民族同胞们学习和体悟汉语的魅力多了一个优秀的平台。热孜耶激动地和我们分享,当年定点蹲守节目更新的激动心情,她更是记得在第二届中国诗词大会中有一位藏数民族选手扎西才让登上舞台,用藏汉双语朗诵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还在大舞台上表演自己的民族乐器曼陀铃,让观众们沉醉其中,掌声连连。她坐在屏幕前也是如痴如醉,在节目中她不仅见识到了汉族诗歌文化的不同凡响,也惊诧于少数民族文化的质朴有力的传播。各民族的碰撞和交融贯穿古今,深厚的文化之美如一枚稚嫩的种子扎根在热孜耶的心中。

民族团结与民族交融的意识如潮水般一次次涤荡着她的心灵,她开始产生了要去内地看看的想法。这颗长在西域沙漠中的秀挺胡杨,对内地阳光与春风的照拂展现出了莫大的兴趣。

勤奋努力的喀什牧民阿布都热依木(图木舒克二十志不穷)(2)

日夜奋进,国家政策利学子

机会很快就来了。

为了加速新疆地区的教育发展,在教育资源和支教老师涌入疆内的同时,国家还出台了数条惠民扶持政策。即将小升初的热孜耶和她的家人了解到了国家颁布的“内地新疆初中班”的政策,即每年选拔一定名额的新疆籍小学生到内地指定的城市和学校进行委托培养,并且不收取任何形式的学费。在家人和老师的鼓励下,她决定报名参加选拔。

选拔考试前的准备工作可以说是艰辛的,稚嫩的热孜耶长时间的沉浸在书堆里,汲取的知识都成了往后路上的宝藏,但还是很遗憾的,她以几分之差与她心心念念的内初班擦肩而过。

热孜耶只好把视线放在了中考上,巨大的学习压力和前面的失败经历像两座大山压在了她的肩背上,好多次她都做噩梦怕自己答题失误没办法考上高中了,恰好那段时间她还和同学发生了矛盾,也不敢向老师反应,总想着逃避问题。父母知道以后,特地请了假带她出去散心,每天耐心的开导她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也不要给自己这么大的压力。母亲说只要她的付出对的起她的努力,结果如何就都不再重要了。热孜耶明白了母亲的用心良苦,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态。提起那段时间的经历,热孜耶通常以“遗憾”一词来描述其中的蜿蜒曲折,但是这并没有让这株塞外胡杨从此消沉的垂下腰杆,也没有丧失对于疆外天空的向往。未了的心愿没有使她就此堕落和消沉,反而使她充满了学习的动力和能量,她以更加自律的姿态去面对生命的风风雨雨,抱着认真乐观的态度,度过了接下来的学习生活。

热孜耶和我们分享这段别样的经历时还特别提到,与她亲厚的堂姐顺利通过了内初班和内高班的选拔,在自身的努力和政策的扶持下,一路顺遂的考取了北京公安大学。这段不太圆满的经历并没有从此牵绊住她的步伐,虽然没有顺利的通过选拔,但她依然觉得自己和堂姐都是受惠于这个政策的幸运儿,依然感谢国家对于新疆教育的扶持政策。

在高三的紧张时分,热孜耶几乎是无时不刻都在努力的奋斗,自习室通明的灯火,满满当当的时间规划表,和一把把用完的笔芯组成了她的高三生活,为了考入一所理想的院校,她真真实实地拼搏着。

在她的漫漫追梦道路上,父母是她最坚强的后盾。父亲常常和她开玩笑说不好好学习就要去放羊,他们常常默契的对视一眼,然后一起笑了出来。这样的举动宽慰了她紧绷的情绪,也能以更好的状态投入新一轮的学习。

支持她的不仅有家长的勉励与期待,更有她对于国家和民族的一份热爱与责任。作为生在新疆长在新疆的维吾尔族青年,她热爱自己的民族,重视自己的民族成分,有着强烈的民族团结意识,时常将“先国家,后自身”挂在心里。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答卷人,她也希望能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贡献出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为此她在院校和专业选择上也是下足了功夫。

勤奋努力的喀什牧民阿布都热依木(图木舒克二十志不穷)(3)

矢志不渝,基层工作绽芳华

古人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最终热孜耶的汗水与付出结成了丰收的硕果,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新疆大学,就读于民族学专业,希望有朝一日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新疆的发展添砖加瓦。

热孜耶笑着称现在的大学生活是理想的状态,在大学中她接触到了各式各样的课程,民族学史、中国文化史、语言人类学、世界民族志……在琳琅满目的课程中她学习到了丰富的知识,了解到了不同民族的背景和发展情况。因为高中时的一个契机,她对塔吉克族特别感兴趣,2021年1月,新疆喀什的塔吉克族护边员拉齐尼·巴依卡在冰湖里托起落水儿童而自己却沉入湖底的事迹深深地撼动了她的心灵,在未来的课程中,她想要深入研究塔吉克族相关的课题。

同时,她还在课余时间积极响应社区招募,陪伴自己村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小孩,帮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过去的一年中,她多次上门为老人打扫卫生,给小孩辅导功课,还在新年的舞台上和同伴们一起排了歌舞节目,逗的大家哈哈大笑。

在她的记忆里,小时候村里的邻居们家家户户都敞开大门,她也曾经在这些老人慈祥的注视下跑来跑去,而如今现代化社区建成了,但是人们好像都变得冷漠了。而她想要改变这样的情况,“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和热孜耶一样的普通大学生在基层干部和相关志愿者的引导下,走出校门,走进群众,投身于基层的社区服务工作,扎根基层,情系群众,解决寻常百姓生活中的小事,提升了大家的幸福感。

而通过参加这样的基层志愿活动,热孜耶也收获颇丰。老人赞许的点头,小孩钦佩的眼神,还有乡亲们在看了他们的表演后久久不绝的掌声,让她感到满足与快乐,甚至有一位被她辅导的小孩,很快记住了她的面容,以后每次在社区见面都跑到她面前和她大声的打招呼。另外,她更是切身感受到了基层工作者工作的意义,将来她也想要成为一名链接各个民族民众的基层工作者,在自己的岗位上贡献所有的力量,践行初心使命,敢于责任担当,情系群众冷暖,真心为民解忧。

热孜耶还表示在未来的日子里,她计划考研到浙江的大学开始一段崭新的学习时光,到浙江卫视上讲好民族故事;而在学成毕业之后,她希望能够回到生养自己的新疆大地,发挥区位优势,立足专业所长,从事民族宗教与民族团结方面的基层工作,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将自己深爱的新疆——各民族共同的新疆——中国的新疆建造成“发展的新热土,繁荣的新边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