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建忠:男性生殖器本字作证明,与黄树先教授商榷《卷耳》中的“砠”

【摘要】

男性生殖器在上古音里怎么读?

男性生殖器的方言字形怎么写?

《诗经·卷耳》中的“砠”究竟是什么样的山?

这篇文章解决了以上三个中华文化之谜。

【正文】

一、男性生殖器的上古发音

很多地方爆粗口,都会用到男女的生殖器。广东方言中的粗话,有人写作“碌柒”,有人写作“碌七”。不论是柒还是七,都是指男性生殖器。明末清初西周生的长篇小说《醒世姻缘传》使用山东中部方言作成,第十三回说:“人不为淹渴你,怕你咬了人的鸡巴!”同书第三十七回说:“好读书的小相公!人家这么大闺女在此,你却扯出‘赍子’来对着溺尿!”这两处的“鸡巴”和“赍子”都是指男性生殖器。至于“巴”和“子”都是词缀,类似的词语如:“下巴”,“尾巴”、“嘴巴”。核心字是“鸡”和“赍”。看来明末清初时期对男性生殖器这同一事物的书面文字已经多样化。

以上提到的“柒”、“七”、“鸡”、“赍”都是指男性生殖器,读音在今天稍有不同,在上古音里完全一样,是同一个音。

唐代郭橐[tuó]驼《种树书·木》:“凡木早晚以水沃其上,以唧筒唧水其上。”这里的“唧”搁在今天,其实要读若浇音。唧筒唧水就如同说浇水桶浇水。

甘肃榆中一带,对于男性生殖器的发音读求[qiù],普通话求读二声,表男性生殖器的方言发音读第四声。我写文章的时候,多次提到榆中方言。这里稍微再多说几句。例如,我的这个谈姓,据说来自于古老的商周时期。我们这个谈姓家族,据记载是从明朝正德十五年的时候,从江苏常州府宜兴县第三保二十四都来到甘肃榆中。从肃庄王朱楧于建文元年(公元前1399年)迁居榆中,前后共计12王,历时245年。在这段时间内,从江苏迁移到甘肃,尤其是榆中一代的人,不计其数。所以把江浙一带的语音带到了兰州一带,这是兰白方言或兰白官话的基础。而南宋康王泥马渡江以后江浙一带的宋明语音,大家知道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于河南一带,因为北宋的首都是东京开封府,那里是上古音的根据地。

所以中华上古音的一支由河南传到江南,再由江南一带传到甘肃榆中。我就是这个民族大融合、大变迁的结果中的一个极其微小的人物。这是我多次提到榆中方言来考证上古音的原因之一,以后有时间,我再讲几个榆中方言考证《周易》的例子。

今天我们继续看这个榆中一带,对于男性生殖器的发音和写法。今天最常见的男性生殖器的字形写作“㞗”或“球”。

㞗是形声字,从尸从求,尸为形旁,求为音旁。早在明代梅膺[yīng]祚[zuò]的《字汇·尸部》就已经这样写:“㞗,男阴异名。”再如,明代张自烈《正字通·尸部》:“㞗,俗字,旧注音裘,男阴异名。”㞗表达男性生殖器的意思,文字字形始见于明代字书,证明它只是一个晚出的“俗字”。至于“球”,是玉字旁,在西周时期表示玉制的打击乐器。例如,《尚书·益稷》:“戛[jiá]击鸣球。”到了南朝时期,还是表示打击乐器,例如,刘勰[xié]《文心雕龙·原道》:“泉石激韵,和若球锽[huáng]。”从形状上看,球是圆形,而男性生殖器是近似圆柱状,二者形状就不相似,看来远古时期表示男性生殖器的文字符号,肯定不是“球”了。

只是“球”字的发音很接近“柒”、“七”、“鸡”、“赍”。就像前面举的例子,“唧”音发展为今天“浇”音,“七”、“鸡”、“赍”发展出今天的“球”音。如果实在不理解的话,再看一个例子,“六”是今音,“陆”是保留的古音。

今天榆中方言口语里表示男性生殖器的的读音还有一个,读音如“牛子”,也有读音如“刘子”。这是因为榆中金崖一带方言口音[n][l]不分,古音也应该读“刘”母。

为什么这样呢?我在《谈建忠:我把中国文化的天戳破了》一文中指出,《周易·乾卦》中的“乾”和“龙”都是指大自然中的云雾之气的气,云和气是同源字。“龙”是最古老的读音,后来发展出“乾”等读音。是远古音和上古音并存的现象。再举例子,“泣”今读若[qi],可是上古音读若立。

家这个字的音在东汉以前读若姑音,怯在上古音读去声,今天榆中方言口语里读若气音。“且”在今天读[qiě]音,这些字的上古音和今天英语中字母G的发音很像,现在很多中国人提到英语字母G,也读若“鸡”音。

总之,表示男性生殖器的远古音读六母,接近于“力”音;表示男性生殖器的上古音接近于“七”、“鸡”、“赍”。中华古音在南方保存了很多。大家可以看到,江南一带,越往南方,就越接近中华古音。广东方言中的粗话正是对中华上古音的口口传承。

二、男性生殖器的上古字形

对于表示男性生殖器这个意思的上古字形,这里不夺人之美。 李敖在《中国性研究·狂童之狂也,鸡巴》(香港友谊出版公司年2005年1月版)一文中说:“今天早餐前后,写了《且且且且且》,说‘且’字就是指男性生殖器的古字。”(原文单引号为双引号)看来“且”字是过去三千年里“失忆”的表示男性生殖器这个意思的本字。在甲骨文里有很多“且”的异体字。

男士生殖器结节(男性生殖器本字作证明)(1)

男士生殖器结节(男性生殖器本字作证明)(2)

男士生殖器结节(男性生殖器本字作证明)(3)

要注意的是,甲骨文字在表意的同时,描摹事物形态十分逼真传神,这里表示男性生殖器的“且”的字形多样,就是因为这里的男性生殖器不仅仅指男人的生殖器,也有些是公猪、公牛、公羊或公狗的生殖器。

《说文解字》提到“且”的古体字有些里面是一横,有些里面没有横。

三:考据《诗经·卷耳》中的“砠”,砠

《诗经·卷耳》中的“陟彼砠矣”,“砠”字《说文解字》作山字旁的“岨[qū]”。

男士生殖器结节(男性生殖器本字作证明)(4)

接着看“且”这个字在后来的发展。《礼·檀弓》:“曾子曰:祖者,且也。”清代阮元《释且》:“且,古祖字也。古文祖皆且字……小篆始左示作祖,故《说文‧示部》:‘祖,始庙也。’今音,祖则古切,且千也切,不知古音古谊正相同也。”

“且”这个字有“突出”的意思,所以身体上“突出”的脓包,就叫做“疽”。例如,《史记·孙吴传》说“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意思是说每当士兵们因为身体因为刀剑受伤而起了脓包,吴起就亲自用嘴去吸脓。

《诗经·周南·卷耳》有一句“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历来根据《尔雅·释山》“土戴石为砠”的注解而解释为有石头的土山,或者根据《说文解字》“岨”字条“石戴土也”解释为有土的石山。

Bilibili上有一个黄树先教授的视频讲座,题目叫“黄树先|《关雎》解诂——北师大文学院学术报告”。黄树先教授在报告中(40:25—45:00)认为“砠不是强调的它是土山还是石山”,“‘砠’坥就是一般的小山”。

男士生殖器结节(男性生殖器本字作证明)(5)

我在发布的《诗学解谜|谈建忠:<诗经·周南·卷耳>谈注谈译》一文中提出,“砠[jū]:通‘峭[qiào ]’,高峻的山。一说指‘有土的石山,或谓山中险阻之地’,并不完全准确。”

提出这个看法是基于以下三个原因:

A、音韵学证据:表示男性生殖器的“且”字古音[jū],演变出今天的读音㞗[qiú或且[qiě],砠音[jū]或“岨[qū]”音演变出了峭音[qiào ];

B、字形上的证据:表示男性生殖器的“且”这个字有“突出”的意思,“峭”字表示高耸的山,并不是黄树先教授所说的“‘砠’坥就是一般的小山”。

C、字意上的证据:尽管“峭”字在现代字典中没有山的意思,可是“峭”字上古时期就指山。《说文解字》:“峭,陵也。从阜,肖声。斗直曰峭。”可见在东汉时期“峭”字的意思是“陵”,陵就是大土山。“斗直”正是形象地描绘了山势高耸入云的形象,我在《诗学解谜|谈建忠:<诗经·周南·卷耳>谈注谈译》一文中翻译为“峭壁”还是比较恰当的。

总之,黄树先教授在“《关雎》解诂——北师大文学院学术报告”中引用了好几门外语词汇发音,试图证明《诗经·周南·卷耳》中“砠”是“小山”的意思,可是,看来黄树先教授还是没有正确理解《诗经·周南·卷耳》中“砠”的意思。

【作者简介】

谈建忠,生于1974年4月,甘肃榆中人。中学教师,格律诗爱好者,古文字学者,古籍校勘考据学者,三文学派的主张者。长期以来潜心学术,“述而不作”,坚持读书、解书、著书和讲书的“四书”学习和研究路线。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承袭乾嘉以来的学术求真精神,遵循以事实为依据、以事理为准则的根本原则,不沿袭一家,不曲从成说,不盲信古人,对《周易》、《老子》、《诗经》、《论语》、《山海经》等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疑难费解之处,从文本的角度,全方位、多角度地深入考据,详加考辨,提出了一系列标新立异,振聋发聩的观点和看法,揭开了笼罩在古代典籍上的层层千年神秘面纱。

学术成果举例:

1、《周易》研究

例一:在闻一多否定“乾为天”的基础上,再次推翻了闻一多“卦名之乾,本当为斡[wò] ”的观点,提出了“乾的本字为‘气’。这个‘气’是大自然中的云雾之气,不是阴阳之气”的观点。”(见《谈建忠:我把中国文化的天戳破了》一文)

例二:提出《周易》中的“厉”通“疠”,指古代的瘟疫。(见《谈建忠:从《周易》的“厉”字看病毒肆虐》一文)

例三:指出《乾卦》九三爻“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的文本内容,应该为“君子终日警,朝夕惕。若炎,无咎。疠,占。”(见《谈建忠:释读《乾卦》九三爻“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一文)

例四:提出《周易》中“《周易》里的三处‘七日’都是‘期日’,‘七’是‘期’的通假字”,否定了廖名春教授 “‘七日得’是‘不久之后损失了的就会回来’”,以及“‘七日’当指时间不长,过不了多久,是几天的意思,并不一定是7天”的观点。(见《学术争鸣:谈建忠和清华大学教授廖名春商榷“七日来复”的含义》一文)

2、《诗经》研究

例一:提出《诗经·卷耳》中的“卷耳”是蕨菜的观点,否定了卷耳是苍耳的看法。(见《谈建忠||诗学解谜:《诗经》中的卷耳是蕨菜》一文)例二:指出《诗经·卷耳》中的“砠[jū]:通‘峭[qiào ]’,高峻的山”,否定了黄树先教授认为“砠不是强调的它是土山还是石山”,“‘砠’坥就是一般的小山”的观点。

3、上古文史研究

例一:根据甲骨文“殷”像一个手持针等器具给人治病的样子,指出“殷”是“殹[yì]”的异体字,“医”的本字。(见《谈建忠:从上古文字看殷朝先进的医疗技术》一文)

例二:指出黄天树教授引用甲骨文卜辞“1B的卜辞内容和1A卜辞内容中的鸟形符号就是鸟的本字,不是鹰的本字。两句卜辞内容意思十分接近,两句卜辞的断句都有问题”,“甲骨文‘兔鸟田’的意思就是野兔和野鸟在糟蹋庄稼的意思”。(见《谈建忠:也谈甲骨文中的鹰,兼与黄天树教授商榷》一文)

例三:指出《礼记·曲礼上》的“招摇在上,急缮其怒”中的“招摇”是天上的招摇星,“怒”是“弩”的通假字。意思是当天空中出现招摇星的时候,就要赶紧修缮弓弩等武器,做好准备,防范入侵。“缮”也是修缮的意思,不是郑玄讲的坚劲的意思。(见《谈建忠:学习传统文化要慎防“死在句下”》一文)

4、格律诗

例一:(引自《《谈建忠:释读《乾卦》九三爻“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一文)

君子乾乾夕惕时,莫名其妙费深思。缘何晚上才能惕?始悟乾乾断句离。

例二:(引自《谈建忠: <周易>训诂学窥见中华民族的南泥湾精神》一文)

开天非一画,垦土赖先民;

拓地因荒岁,精神贯古今。

例三:(引自《谈建忠:从考古学角度观察失忆的“夏”字》一文)我辈生今日,遥思夏后天。龙身拖下体,虎面掩头前。史迹存文字,流光忘祖先。都藏阿赖内,要向未来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