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的基本定律有四个,分别是:同一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和不矛盾律今天介绍排中律,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初中数学反证法解题技巧?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数学反证法解题技巧
逻辑学的基本定律有四个,分别是:同一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和不矛盾律。今天介绍排中律。
排中律是指在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可能同时为假,必有一个是正确的。
排中律的重要意义在于引申出了反证法。
牛顿说,“反证法是数学家最精当的武器之一”。
当对一个命题进行正面论证感到困难时,可以换一下思维角度,只要证明与原命题矛盾的命题为假,就可以反证原命题为真。基本步骤如下:
首先假设结论的反面成立,然后经过正确的逻辑推理得出与已知条件、或者已有定理、公理矛盾的结论,从而证明原结论的正确。
最典型的案例是伽利略对于“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论证:假设两个铁球,一轻一重,重球先落地。那么,由于原来两个球的速度不一样,把两个铁球绑在一起后,速度会比重球慢一些,比轻球快一些。这显然与“重球先落地”相矛盾。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即使没有足够的物理知识,仅仅凭借逻辑思维,就可以得出一些重要的定理。所以,我们说,排中律是最强的思维武器。按照国内高考模式,仅凭简单的逻辑分析,让孩子在数学、物理、英语考试中,每门课多得三至五分,应该不难。
家长们可以拿“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为例,让孩子体会反证法。
一般来讲,正面直接证明有困难、情况多或复杂,而命题的否定比较简单的题目,常用反证法。
应用技巧:
根据命题中的“关键词”来找结论的反面。见到这样的关键词,就可以尝试反证法,常用关联词如下:
(1)“等于” vs “不等于”
(2)“大于” vs “不大于”
(3)“小于” vs “不小于”
(4)“是” vs “不是”
(5)“都是” vs “不都是”
(6)“至少一个” vs “一个也没有”
(7)“至多m个” vs “至少(m 1)个”。
~~~~~~~~~~~~~~~~~~
以下是几个例题,后面的可能稍有难度,一时看不懂不要紧,可以先关注,待孩子稍大了再跟孩子慢慢交流:
例题1:把13个苹果分给6个同学,那么至少有一个同学的苹果多于2个。
解:设每个同学的苹果都不超过2个,则6个同学最多可分12个。与原题矛盾。
所以,至少有一个同学的苹果多于2个。
例题2:一个整数的平方能被2整除,那么这个数是偶数。
解:设这个数是奇数,则可以表示为2k 1,那么这个数的平方就是,4k^2 4k 1,是奇数,与原题矛盾。
所以,这个数是偶数。
例题3:√2是无理数
解:设√2是有理数,则√2可表示为一个分子分母互为质数的分数:√2=m/n
那么,两面平方后得,2=m^2/n^2,
与m、n互为质数矛盾。
所以,√2是无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