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人传》~第193篇

张宁名臣名诗名画,还有一双守节五十年的名佳人!人生夫复何如?

文/卢秀辉

张宁(1426-1496)字靖之,号方洲,一作芳洲,浙江海盐人。

一幅尽展古代西方顶级学者的名画(张宁名臣名诗名画)(1)

张宁自幼就聪颖过人,景泰五年(1454)考中进士,在朝中以敢言直谏著称。张宁生的丰采甚著,与岳正齐名。岳正生的身材魁梧,美髯飘飘。岳正世家为武职,至岳正,弃武从文,探花郎出身。与张宁都被称为一时俊采人物。英宗复辟后,召见岳正于文华殿。英宗满脸喜色地向石亨、张軏他们夸耀说:“今日朕自己选择了一位阁老,甚是优秀。”英宗亦尝称张宁为“我张宁”等语,言行中甚是推重张宁、岳正。

景泰七年,顺天府举行乡试,内阁大臣陈循和王文之子均未能中考,两位大臣心中极为不服,竟然联名诬告考官不公。张宁十分气愤,也上书言其事,认为他们作为内阁大臣,为一己私利,为自己没有考取的儿子呜冤叫屈,视国法如儿戏,尤其是科举乃立国之本,岂能如视不敬,真恬不知耻!完全丧失了大臣应有的品德,故请求皇帝罢免他们两人的职务。代宗皇帝认同张宁的上书,准其奏。

景泰七年夏,松江府人唐瑜等人上章奏请,对大小诸臣进行考核,皇帝准了他的奏章。朝廷议论如何对官员进行考核,有大臣建议考核南京大小官员,但避谈京城官员。张宁奏道:“京师尤根本之地,考核不可免,要考应从京师开始,否则,不足以服天下。”张宁进一步提出建议:“目前,仅京城地区武职就有3万余人,每年耗银百万,他们的开支挖空了国库。不如趁此考核机会大力精简,合格者充实都司、卫所,不合格的全部予以淘汰。”这个建议虽然很对,但是,因为涉及到众多人的切身利益,尤其是事关军队安宁,故议而未决。

景泰七年,代宗生病,又遇天象异常,诏书取消明年的元会(皇帝于元旦朝会群臣)。张宁进谏:四方前来朝觐,不能一睹天颜,会让人产生疑惑,必会招致谣言,恳请仍遵循旧典,安慰人心。代宗因病重不能依从张宁的建议,从而,引发了“夺门”政变。从张宁《贺人纳粟冠带》一诗中,可见其为官态度,诗曰:

自献籯金报治平,

不因干禄为时名。

邑分十室有忠信,

义出千人是俊英。

宅里旌添华屋润,

冠裳荣称素衣清。

东南多少轻肥者,

满执牙筹过一生。

一幅尽展古代西方顶级学者的名画(张宁名臣名诗名画)(2)

景泰八年十月,石亨与太监曹吉祥等人发动“夺门”政变,拥立英宗复位,英宗即土木之变被瓦剌俘虏的皇帝。英宗复位后,改年号为天顺。石亨、曹吉祥成为新贵,专权固宠,张宁据理力谏,曹吉祥、石亨二人怀恨在心,一直找机会报复张宁。

天顺三年(1459),朝鲜王诱杀邻部女真毛怜卫都督佥事浪孛儿罕等16人,女真部族为复仇多次进攻朝鲜。朝鲜、女真都是明朝藩属,一场内部仇杀迫在眉睫,明廷想解决双方的争端,决定派使节到朝鲜颁布诏书,降旨谴责朝鲜王。朝鲜王是拥有实力的一方之王,弄不好会翻脸,使臣有性命之虞。

太监曹吉祥、权臣石亨极力推荐张宁出使。其实,这次他们明为推荐,实欲施借刀杀人之计。张宁并非不知曹石二人居心,但他将此看作报效国家的极好机会。他深感肩负责任重大,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皇帝遂派张宁和都指挥武忠两人为正、副使臣前往朝鲜。张宁文官七品为正使,武忠是武职三品却为副使,张宁对这样的安排心有不安,上书《乞定名次题本》,申述此事。

张宁虽为小官,对权臣曹吉祥、石亨窃取国家大权的人,该顶则顶,毫不为之屈服。事情与礼科有关的,张宁就有关制度的损减,而坚持原则。英宗因此知道张宁的为人,所以,英宗对张宁说:“你是近侍官,如何论品级?听说朝鲜国王李瑈知书,可能有典故问答,此非武忠所能。因此你的名次在上。”英宗了解张宁所长,并委以重任,而张宁果然不负英宗期望,不辱使命。

天顺四年,张宁、武忠出使朝鲜。进入朝鲜国境后,张宁等就双方上香礼、有无捧敕官、敕谕如何交付国王、僧徒耆老是否出迎、王世子是否出迎、是否受封等事宜与朝鲜问礼官礼曹正郎郑忱交涉,双方基本达成共识。

一幅尽展古代西方顶级学者的名画(张宁名臣名诗名画)(3)

张宁见了朝鲜王,大义凛然,慷慨陈词,一一列数朝鲜王的不是,把事先准备好的一番话爽爽快快倾吐出来。朝鲜王大为震惊。接着张宁又晓以利害,诚恳规劝朝鲜王悬崖勒马,迷途知返。同行的武忠则在朝鲜王面前显示了自己的神威:他把两张弓并拢,一手拉开,射出两箭,天上两雁应声落地。朝鲜王暗想:大明的文臣言辞慷慨不怕死,武臣骁勇善战,我不是对手呀,况且使臣讲得句句在理。

于是,朝鲜王接受了规劝,向女真承认了错误。结果兵不血刃,免却了一场眼看将发生的恶战。 张宁不辱使命,胜利归来。张宁回国后,撰写了《奉使录》,记录了出使朝鲜的经过。朝鲜方面,则将张宁在朝鲜期间与朝鲜文臣往来唱和的诗文刊刻为《庚辰皇华集》。江山几经易主,是非功过,烟消云散,随着文献的保留,唯有斯文不坠。

张宁回国后不久,英宗擢升他为都给事中,依然是皇帝身边侍从、规谏、拾遗、补缺的谏官。谏官一职最初是代宗授予他的。一入谏坛,张宁便以直言为己任。

宪宗刚即位,皇太后生辰,礼部尚书姚夔依据先例,设斋建醮,百官赴坛行香。张宁认为这些都是释道二教的仪式,礼部准此是儒者自失大体,而且这样做没有什么益处,只是伤害大局,请求禁止。皇上赞赏,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张宁的进谏看似不合时宜,无疑会让皇太后心里堵得慌。但是,身为谏官,他也是职责所在。

不管是皇帝、还是太后,抑或权宦,张宁都直言敢谏,因言而荣,因言而辱。给事中王徽因弹劾大学士李贤而获罪,张宁率六科救援王徽,弹劾内阁大学士李贤,得罪了李贤,由是渐与内阁相忤。恰在此时,王竑等推荐张宁,认为他有能力任佥都御史清军职贴黄,与岳正一同受推荐。结果得圣旨,协同推荐多有私人感情,受荐者均给予京都之外的任职。

张宁外任为汀州知府,他用简单宁静、先实施教育后追究刑律作为治州方针,一年后优良的政绩都显示了出来。虽多次被推荐,始终没有被召回朝廷。抑郁不得志,遂以病免职。

张宁家居30年,屡次被荐,终不复召。在家乡筑方洲草堂,以琴诗书画自娱。他引疾归田后,雅好山水,岁率一再至杭州,至辄携亲朋出游西湖,访孤山,吊岳坟,登天竺,彩舟蜡屐,随意所之。兴至呼笔,大篇短章,顷刻立就,为西湖留下了大量诗篇。

《题苏堤春晓》云:

杨柳满长堤,花明路不迷。

画船人未起,侧批听莺啼。

《平湖秋月》云:

风静片云消,寒波浸凉月。

疑有夜吟人,推篷落枫叶。

《花港观渔》云:

圉圉复洋洋,茭青露藻香。

前湖张水戏,谁解步濠梁。

《柳浪闻莺》云:

藜杖憩苏湾,风温翠涨间。

惊闻双语鸟,如在画船间。”

《三潭印月》云:

片月生沧海,三潭处处明。

夜船歌舞处,人在镜中行。

《南屏晓钟》云:

幽梦忽惊觉,严城方向晨。

看花春起早,已有晓妆人。

《两峰出云》云:

南峰云乍晴,北峰云欲雨。

中有化霖人,高眠两峰里。

《雷峰夕照》云:

爽朗忽苍茫,山高易夕阳。

百年歌舞地,消得几昏黄?

《曲院风荷》云:

凉气度方洲,香来水正流。

时闻《采莲曲》,不见采莲舟。

《孤山梅雪》云:

春意逼溪桥,寒香闭蓬户。

山人不出门,驿使在途旅。

一幅尽展古代西方顶级学者的名画(张宁名臣名诗名画)(4)

张宁为文遵古法,才思敏捷,多有题画诗传世。张宁兼善画,著有《读史录》、《删改史论》、《方洲集》等。他在《题若水石榴图》一诗中云:

凉风萧飒红锦裳,

翠袍渐染燕支香。

琅琼枝重压欲折,

青女夜拆珍珠囊。

金钢碾碎鸦鹘石,

绛绡进彻玲珑色。

葡萄酒尽蔗浆空,

一颗灵丹透诗骨。

张宁官场失意,抑郁不得志,却情场得意。冯梦龙编纂的《情史》记载,张宁有两个爱妾,一名高寒香,一名李晚翠,无子。张宁去世前让所有的姬妾改嫁,高、李二人不忍离去,剪发发誓不再嫁,寄居楼上四十余年,不与外界相通。张宁的嗣子名张嘉秀,嘉靖已丑科进士。锦旋之日,张宁二妾对张嘉秀说:“妾等已逾七旬,他日相从先公于地下,庶可无汗颜也。”

张嘉秀启钥而出之,二人已皤然白首老媪了,闻者莫不怜之且敬之。上表奏闻,旌之曰“双节”。

二妾为人敬者有三:一、守节时,都才十八、九岁;二、她们本为妾,于情于理于礼,都不必守;三、二人无子,亦不必守,听嫁随命。况且,“前无所迫,后无所冀”,自锁五十年,今古皆无,奇人奇事。

卢秀辉有《赞张宁》一首,诗曰:

雁霜催愁寒望国,

护月云轻薄嫩林。

书画入诗庆家山,

芳洲草堂一笑新。

水边旧约伤心断,

携得诗画通晓深。

心有诗赋献爱姬,

魂兮游世入春沉。

为臣大义瘦灵均,

家妇小节壮古仪。

冷落黄昏为翁守,

含香弄粉艳妆人。

两姬追身花落命,

凉风绛绡燕支神。

寂寞鳞鸿数画角,

溪奁羞梳掠俗尘。

一幅尽展古代西方顶级学者的名画(张宁名臣名诗名画)(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