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看一个小故事吧,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阳阳的小男孩。

大家好,我是阳阳,是一个特别可爱、特别调皮的男孩,我五岁啦。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会惹妈妈生气。可是妈妈说的话明显是表扬我的呀,为什么她还要生气呢?

孩子跟家长对着干家长怎么办(孩子为什么喜欢和家长对着干)(1)

早上的时候,妈妈给我倒了一杯牛奶,我喝的时候太着急了,不小心把牛奶撒到了地上。妈妈看到了,对我说了一句:“看你干的好事。”

咦?把牛奶撒到地上是干好事?哇!妈妈夸我了耶!我以后可要经常做这样的好事哦。可是妈妈的脸色为什么看起来很生气呢?

放学回到家,我在自己的房间里玩玩具,我喜欢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然后再让妈妈帮我收拾。可是妈妈看到了一地的玩具,竟然对我说:“你的房间可真整齐。”

原来整齐就是这个样子的呀。那我以后要一直这样哦,因为这样就能够得到妈妈的夸奖了。可是为什么妈妈好像有点生气呢?

孩子跟家长对着干家长怎么办(孩子为什么喜欢和家长对着干)(2)

周末的时候,妈妈带我出去玩,我有点累了,走得有点慢,被妈妈落下了很远。妈妈站在远处等着我。等我追上了妈妈,妈妈对我说:“你走得可真快!”

我又得到妈妈的夸奖了,可是为什么妈妈并不高兴呢?


看到这里,我们家长是不是对这个故事里的情景很熟悉呢?妈妈对阳阳说的话,我们是不是也经常对孩子说呢?

为什么我们明明是教训孩子,但是孩子听了却认为我们在表扬他,这都是“正话反说”惹得祸。

孩子跟家长对着干家长怎么办(孩子为什么喜欢和家长对着干)(3)

什么是“正话反说”呢?正话反说的艺术是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讽刺、否定、嘲弄的意思,是带有一种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方法。

在人际交往中,正话反说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能够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是这是针对成年人之间的沟通。对于孩子来说,尤其是对于低龄孩子来说,对于正话反说,并不能体会到其中的含义,反而会认为妈妈的正话反说是对自己的夸奖。为了得到妈妈的夸奖,孩子就会不断地按照妈妈说的话去做。

这是因为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对于家长的正话反说往往表现得很积极,认为自己得到了表扬。但是同时孩子的学习能力也是很强的,会把家长的正话反说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

孩子跟家长对着干家长怎么办(孩子为什么喜欢和家长对着干)(4)

比如孩子可能会把正话反说运用到和小朋友的交往中,和长辈的谈话中,和老师的沟通中。在孩子说这些话的时候,孩子并不认为这些话有什么不好的意思,因为妈妈经常对自己说这些话。而且在孩子心里,这些话是夸奖的意思。

当孩子对吃饭慢的小朋友说:“你吃饭真快呀。”无疑是对小朋友的一种讽刺。这样不但会造成孩子之间的误解,还会让老师认为孩子不懂礼物。

曾经有研究人员做过一个研究,即小学生能否理解语句中的讽刺、否定的含义。研究发现,一二年级的孩子对于家长所说的含有否定、讽刺的语言,并不能真正地理解。三年级的孩子才能基本理解。

孩子跟家长对着干家长怎么办(孩子为什么喜欢和家长对着干)(5)

我们家长在和孩子沟通交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尽量要正话正说,即用正面的语言把对孩子的要求说出来,意思简单明了,这样才有助于孩子的理解和接受。

在这里和家长分享一下孩子交流的语言技巧:

多用明确的语言

即明确地告诉孩子需要怎么样做,这样做对不对,而不是让孩子自己去领悟,去理解。因为有时候孩子真的理解不了我们家长说的话背后的含义。

孩子跟家长对着干家长怎么办(孩子为什么喜欢和家长对着干)(6)

比如有一次我家孩子玩沙子玩得浑身是土,我看着很生气,就对他说:“你真是一只小猴子”。孩子听了竟然笑着说:“你是夸我和小猴子一样可爱吗!”

呜呜,我也是没有话说了。所以我们对孩子说话一定要让孩子容易理解,并且就用词语的字面意思。

比如孩子吃饭慢,我们就要说:“吃饭不能说话,要吃快一点哦。”比如孩子走路慢,我们可以对孩子说:“走快点呀。”比如孩子挑食,我们就要对孩子说:“ 挑食不好,不能挑食。”

这样明确的语言,直接了当地告诉孩子这样做不对,应该怎么做。而孩子也能够明白家长的要求。

孩子跟家长对着干家长怎么办(孩子为什么喜欢和家长对着干)(7)

因为我们想要让孩子接受,孩子就必须要理解。明确的语言,孩子更容易接受。

多用简练语言

我们家长有时候很喜欢和孩子讲道理,尤其是妈妈们更是喜欢针对孩子的某一个问题长篇大论。

比如孩子挑食,妈妈就会说:“哎呀,给你说过很多次了,挑食不好,挑食长不高,挑食容易生病、、、、、、”

但是说了这么多,孩子真的能够听进去吗?就像我们大人在工作中听领导的训话一样,领导的长篇大论,有几个人真正在用心听呢?

孩子跟家长对着干家长怎么办(孩子为什么喜欢和家长对着干)(8)

更何况是孩子?

所以我们在和孩子沟通交流的时候,要尽量采用简练的语言,告诉孩子需要怎么做。而不是巴拉巴拉地说一大堆,引发孩子的反感。

写在最后: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是一本学问,更需要技巧,多用正面、明确、简练的语言和孩子说话,才能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