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帝王李世民曾说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镜子自产生之日起,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红楼梦》里刘姥姥进大观园,吃醉了酒,胡胡涂涂撞进宝玉房中时,先走到一个“西洋穿衣镜”前面,看见自己的影子,笑眯眯的,还以为是“亲家”,结果闹了不少笑话出来。

什么时候照镜子最真实(从明镜高悬到)(1)

从众多的古代文献中记载,在镜子出现之前,古人照脸整容,是用一个敞口盆子,装满清水来解决的。这种铜器叫做“盘”或“鉴”,盘用于盥洗,鉴则是当作镜子使用。战国时期“青铜时代”虽已结束,青铜镜子的工艺却一直延续下来。经过商周、汉唐以至明清,铜镜在我国流行了数千年,直到近代来华的传教士将玻璃镜子从欧洲引入中国,铜镜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清初,由于玻璃镜造价低廉,清晰度高,立挂式镜子很快在民间被大量使用。

至于镜子的来历,还要从轩辕造镜的传说开始说起。黄帝称轩辕氏,据传他曾仿照满月的尺寸作镜。旧题隋.王度《古镜记》中记载:“侯生常云:‘昔者吾闻黄帝铸十五镜,其第一横径一尺五寸,法满月之数也,以其相差。’”

什么时候照镜子最真实(从明镜高悬到)(2)

《本草纲目》也有,“《轩辕内传》言:帝会王母,铸镜十二,随月用之。此镜之始也,或云始于尧臣尹寿。”也就是说最早的镜子是轩辕黄帝所造,或是尧帝的臣子尹寿所铸。古人认为轩辕镜可以辟邪。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中说,“轩辕镜其形如球,可作卧榻前悬挂,取以辟邪”。不但如此还能检验,皇帝是否是真龙天子。故宫中,凡是龙椅的正上方皆有“盘龙藻井”,藻井上雕刻着一条龙,龙嘴下面叼着的就是“轩辕镜”。据说袁世凯登基时,因为心虚害怕轩辕镜会掉下来砸死自己,于是下令将龙椅往后移了三米,现在故宫中的龙椅仍旧是向后移三米摆放的。除了太和殿有轩辕镜,紫禁城的交泰殿也有轩辕镜。这是一座非常重要的建筑,传说紫禁城乃至整个北京的龙穴所在之地。此处悬挂轩辕镜是为了守护龙穴之地,防止出现不正统、不合法的假皇帝。古代有诗赞曰:“世无轩辕镜,百怪争后先。”

什么时候照镜子最真实(从明镜高悬到)(3)

除了上古传说之外,历史上最早出名的镜子,大概就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这面“始皇照骨镜”。他最早出现在汉代大儒刘歆《西京杂记》中,说“汉高祖曾得秦始皇方镜,这面镜子宽有四尺,高有五尺九寸。人来找镜子,人在镜子中是倒着的,如果人用手摸心照镜子,就可以看到人的五脏六腑。人腹脏哪里有病,照镜子后就知道。如果女子心中想害人,在镜子面前胆会张开,心会加速。秦始皇就是用这个镜子照宫女,如胆张心动则杀。”后世又管这面镜子叫秦镜。

过去一般读书人,认为镜子从秦代起始,是受小说《西京杂记》的影响。“高祖初入咸阳宫,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通明。人来照之则倒见,以手扪心来,则见肠胃五脏,历然无碍”。旧社会老百姓上衙门打官司时,一边用手拍着胸口,一边高声喊道“请求青天大老爷秦镜高悬!”明镜高悬的典故就出在这里。意思是大堂之上的县官老爷,要像“秦镜”一样,明察是非才好。

什么时候照镜子最真实(从明镜高悬到)(4)

据《西京杂记》中记载,这面镜子最后不知所终也有人说是被项羽给扔到河里去了,因为后人的很多笔记故事里都不止一次地提到曾经从河里捞出过一面镜子。能照见人的内脏,有人看见自己内脏都烂得不像样子,吓昏了过去。也有人照后呕吐不止,最后都吓得把这面镜子又扔回河里去了。后来唐穆宗时期,一个渔民再一次将他打捞上来,和前人一样,直接就扔到河里了。这事被当朝宰相李德裕听说,李德裕立刻派人打捞,最终一无所获。此后,这面镜子就再也没在世间出现过。

斗转星移、时光流转,岁月的指针转向了西汉初年。此时,人们开始用镜子作为男女之间爱情的表记,或生前恋慕,用镜子表达情感,或死后纪念,将镜子埋入坟中,以表生死不忘、生死同心之意。这离“破镜重圆”的传说还有七八百年。

什么时候照镜子最真实(从明镜高悬到)(5)

最早的“破镜”记载,是旧传东方朔所著的《神异经》,其中有“夫妇将别,各执半镜为信相约”故事。2013年四川广元昭化东汉古墓葬中,出土了东汉时期的破瓦镜片一对,拼合之后恰好可以成为一个整体,成为晋代以来民间这种风俗的有力证明。传说,到陈隋时期,才有了乐昌公主和徐德言“破镜重圆”故事。

破镜重圆这个成语故事是由华阴人、隋越国公杨素的一段成人之美的佳话而来的。

南朝末年,隋文帝杨坚灭掉了周围的南陈北齐,建立隋朝。南陈后主陈叔宝的妹妹,是当时有名的才女兼美女,被封为乐昌公主。成年后,下嫁太子舍人徐德言为妻。陈国将亡之际,徐德言流着泪对妻子说:“国已危如累卵,家安岂能保全,你我分离已成必然。以你这般容貌与才华,国亡后必然会被掠入豪宅之家,我们夫妻长久离散,各居一方,唯有日夜相思,梦中神会。倘若老天有眼,不割断我们今世的这段情缘,你我今后定会有相见之日。所以我们应当有个信物,以求日后相认重逢。”说完,徐德言把一枚铜镜一劈两半,夫妻二人各藏半边。并约定每年正月十五到街市去卖镜以为联系手段。

什么时候照镜子最真实(从明镜高悬到)(6)

隋朝建立后,杨素因破陈有功,隋文帝便将乐昌公主送进杨素家,赐为小妾。杨素既仰慕乐昌公主的才华,倍加宠爱,还为乐昌公主专门营造了宅院。然而乐昌公主却终日郁郁寡欢,默无一语。

终于盼到第二年的正月十五,徐德言颠沛流离,赶到长安大街,果然看见有人叫卖半片铜镜,而且价钱昂贵,令人不敢问津。徐德言一看半片铜镜,知妻子已有下落,禁不住涕泪俱下。他不敢怠慢,忙按老者要的价给了钱,又立即把老者领到自己的住处。吃喝已罢,徐德言拿出自己珍藏的另一半铜镜。两半铜镜符合为一,并且打探到妻子的下落。徐德言就着月光题诗一首,托老人带给乐昌公主。

镜与人俱去, 镜归人不归。

无复嫦娥影, 空留明月辉。

什么时候照镜子最真实(从明镜高悬到)(7)

后来这件事情被杨素所知,被他二人的真情深深打动。他立即派人将徐德言召入府中,夫妻相见,感慨万千。杨素见此情此景,让乐昌公主对此景赋诗一首,于是乐昌公主吟道:

今日何迁次,新官对旧官。

笑啼俱不敢,方验做人难。

杨素听后非常感动,于是决定成人之美,把乐昌公主送回给徐德言,并赠资让他们回归江南故里养老。此后,这段佳话被四处传扬,就有了“破镜重圆”的典故, 一直流传至今。

什么时候照镜子最真实(从明镜高悬到)(8)

无论是从上古的驱魔辟邪,还是后来的信物为盼,无论是”正衣冠“还是“明得失”。镜子本是一件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日常物品,但它能时刻提醒着我们修缮自己的容颜与内心。无论生活强加给我们什么,都不能被挫折所改变,应该保有自己的尊严和风度。

今天的你,对镜修颜了吗?

谢谢你那么美,还来关注我!

逢考都能过,万事都顺意,财源迎进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