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告别十大“堵”城
从近日出炉的《2019年Q2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高德地图、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等机构共同发布)来看,上海告别了中国10大拥堵城市之列(去年第8),道路通行环境有了明显改观。
今年,上海开展道路交通违法大整治已经进入第四个年头,新的《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也已实施二年多,越来越多的交通参与者有了尊法、守法的意识,文明、有序、礼让已成为道路通行的新风尚。今年以来,全市道路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同比分别下降8.7%、13.2%、2.6%,未发生一次死亡5人以上交通事故。
上海作为超大型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效,与市民群众的共同参与和理解支持密不可分!
上海市公安局也始终致力于“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的交通环境打造,2016年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开展以来,全市公安交警部门聚焦交管难题,严格执法管理,依托科技创新,精细管理手段,推进社会共治。
道路交通大整治
大整治以来,上海公安交警部门紧紧盯住影响道路安全和畅通的交通违法行为,始终坚持纠处力度不减、执法标准不降,直面交通顽症,将“最严执法”全维度延伸。
不断固化机动车违法治理成效。保持对机动车突出交通违法的严查严处,并将大型货车肇事肇祸、机动车乱鸣号、机动车噪音扰民、“僵尸车”顽症等社会热点问题纳入执法重点。
向非机动车、行人延伸执法整治触角。针对电动自行车无牌上路行驶、闯红灯、逆向行驶等交通违法开展专项治理,持续加大行人交通违法“累进式”执法力度(即首次教育、二次警告、三次及以上处罚),持续不断开展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违法整治全市统一行动。
从严推进交管难点治理。紧盯网约车、共享单车、外卖递送等社会热点问题,形成外卖骑手“一人一车一证一码”、人员记分管理、推进“上海市快递外卖骑行安全监控平台”建设等交通安全管理制度。
打造“智慧交通”样板
依托“智慧公安”赋能,将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融入交通管理,打造智慧交通的“上海样板”。
道路交通智能调控。当前,浦西世博园区、黄浦泛外滩地区、国展中心周边共33平方公里区域内,试点应用“智能交通信号灯管理系统”,实时感知路况,动态分配路权,引导交通参与者合理选择出行线路,有效提高区域通行效率。
非现场执法能力提升。多功能复合型“电子警察”逐步“上岗”,“声呐抓拍机动车噪音污染”等新型“电子警察”在执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全市在外环线内的重点路口、路段,安装基于RFID技术的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非现场执法系统采集设备,安装一月以来,该系统录入非机动车违法行为9000余起。
交通管理展现“绣花精神”
充分发扬“绣花精神”“工匠精神”,不断提高道路交通精细化管理水平,有效提升道路通行效率。
优化道路交通组织。“信号灯一秒一秒调整、交通组织一个一个路口改进”,通过路口重新设计、优化信号控制方案,减少交通冲突点,实时跟踪市政工程沿线流量变化,动态调整交通组织方案,因地制宜应用潮汐车道、可变车道、单行道、直行待行区等手段,实现路网资源最大化利用。对全市高架104处存在“下行不畅”隐患的下匝道进行分析研究,“对症下药”制定“一点一方案”,“上下联动”确保主动脉畅通。
错时共享停车资源。在有条件的道路增设时段性道路停车场、夜间道路停车场,积极挖潜,补建、增建停车设施,协调将闲置用地开辟为临时停车场,把各类停车设施充分利用起来。目前,本市共设有道路停车场2300余处,泊位9万余个。其中,为缓解居住区停车难问题的夜间道路停车场116处,可停靠机动车约3300辆,缓解接送学生上下学难问题的临时道路停车场273处,可停靠机动车约5900辆。
推动社会共管共治
安全的交通环境,不仅仅由交警部门独自缔造,而是由各个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从源头防控道路交通事故。坚持“事前隐患清零、事中路面管控、事后深度调查”,与大型车使用企业单位合作,聚焦源头管控和隐患治理,落实对大型车事故风险的有效防控。今年以来,交警部门共对48起道路交通事故开展深度调查,已对20名企业法人代表、安全负责人以涉嫌重大责任事故罪等罪名立案侦查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对19家企业责令停业整顿,对8家企业分别处以1万元罚款。
警企合作交通难点社会共治。紧盯网约车、共享单车、快递外卖等热点难点问题,推动警企合作和社会共治,创新“问题网约车大数据筛查”“共享单车数字化管理,以及外卖骑手“一人一车一证一码”、人员记分管理等安全管理措施,组织28家快递外卖企业联合签订骑手交通安全联合承诺。
上海虽然暂时退出十大“堵城”之列,但面临的交通形势依然严峻,上海公安交警部门将继续坚定不移的推进交通违法大整治工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承绣花精神、保持卓越追求,为城市“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不懈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