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语文数学英语”独家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国的文人总是和秋天有个约会。汉武帝刘彻有“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刘彻《秋风辞》),他看到了秋天风云变化的姿态;曹丕有“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二首》),他看到了秋天的萧瑟肃整;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名句(马致远天净沙秋思)(1)

秋天

李白有“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吴歌·秋歌》),他看到了缠绵无尽的秋思;杜甫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他看到了和秋天一样将要凋零的结局;苏轼有“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后赤壁赋》),他在秋天看到了一个通明澄澈的世界。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名句(马致远天净沙秋思)(2)

同样一个秋天,竟然呈现出如此丰富的情态。其实,任何一个人总能在秋天的日子里找到一处属于自己的风景。它的凉意让你内心清醒,它的萧瑟让你脱去铅华,它的旷远让你思绪飘飞。马致远也有一个秋天。他的秋天只有二十八个字、十二个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他就用这十二个意象组合成一幅秋天的图画。他在作这首散曲时,好像一个惜墨如金的画家,在宣纸上略不经意地涂抹,草草几笔勾勒出了秋天的神韵。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名句(马致远天净沙秋思)(3)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不知经历了多少岁月,它们是秋的知己。枝头上,昏鸦点点,羽毛哆嗦,却偏偏要与老树为伴,几声啼叫过后,没有任何声音和它呼应,老树没有醒来,这个秋天如死了一般。唯一有生气的就是那条小河,缓缓流过。一条石板横躺在上面就算小桥,小桥旁边是一户围有院墙的人家。这户人家里是否有满院子通红的辣椒和晒了一地如阳光的苞米呢?他们是在屋里细数着秋天的收成,还是在静等着远方的游子呢?不得而知,院门紧闭,只等一个人缓缓地推开。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名句(马致远天净沙秋思)(4)

在远处的古道上,有一个骑着瘦马前行的人儿,迎着西风,寒衣单薄,身体随着马蹄颠簸。他手握缰绳,面无表情,一直保持着同样的姿势,好像骑着这匹马儿穿过了好几个世纪。这是他的故乡吗?他是那个农家小院里迟迟归来的游子吗?他空空的行囊里是否装满了辛酸的故事?当他路过那个小院时,疲惫的马蹄声依然没有停下,穿过小桥,从天涯归来又去向天涯,没有一丝留恋。他是否习惯了漂泊,连自己的家门都错过了呢?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名句(马致远天净沙秋思)(5)

你不用担心,他或许会用现代诗人郑愁予的诗句告诉你:“我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我是过客。”(郑愁予《错误》)秋天的傍晚格外浩渺,不知道他是否能走出这幅秋的图画?那匹马儿逐渐消失在夕阳里,只留下一道长长的影子,像一个大大的省略号,省略了许多故事。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名句(马致远天净沙秋思)(6)

《天净沙·秋思》简到极处,只有二十八个字。但正是因为它的简洁,给我们的情感留足了空间。马致远把国画艺术留白的手法用到了散曲中,任由你的理解去搭配秋天的意象,任由你的体验展开秋天的联想,任由你的经历加入你和秋天的故事。从这点上说,散曲和唐诗、宋词一样,顽强地恪守着中国文学的传统,遵循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中华文明在元朝一度跌入低谷,但未曾中断,绵延至今。因为,中国人骨子里审美的惯性和永恒的乡愁一直都在延续。

参考资料

《天净沙·秋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