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堆Don diablo、Ed sheeran 混杂窦靖童徐梦圆的歌单里,我再次发现了古筝曲的美好。

这源自一首惊为天人的《雪山春晓》。所听筝曲由古筝名家王昌元演奏,前半部分婉约秀美,后半部分雄浑壮观,大撮、托、抹、扫弦高低起伏强弱有序,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有声,回音连绵起伏,听罢只觉一汪碧水荡漾开,泛起涟漪阵阵。起初以为是南方筝曲,没想到是描写展示西藏雪域高原的大美景象,这样一代入罢,也有了藏族民乐的异域梵音。

这个寒假重新学习了一首新曲目《灯月教辉》,对于一直吃老本的我来说,这个醒悟实在太晚。重拾古筝,不仅是给失落故园披上霞光,更是为清幽月亮找寻窗前吟酒对赋的诗人。特别是这次再次进入筝曲大观园,未聆听,你也能用最溢美之词来想象曲目是多么悦耳动听。光是听名字,也大概都叹服了:《蕉石鸣琴》《茉莉芬芳》、《竹林秋月》《芙蓉春早》《翡翠登潭》《莺转黄鹂》、《月影湖光》《云水禅心》……实在雅致之致,禅意之极。古筝本为吟唱伴奏而生,所属情感多来自他者,因此不论是描述人之情感,绘画山水之湖光天地之宽广,皆可在筝曲中找到知音密友,一见如故。

最早古筝可追溯到江西贵溪崖墓3号墓出土的十三弦筝,年代早于公元前7世纪,也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弦乐器实物。战国晚期,筝流传到了秦、齐、赵等国。《战国策· 齐策》里讲“临淄甚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筝。”非常清楚的说明了筝在民间流行的事实。这其中以秦国最为盛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真秦之声”的风格,“秦筝”之称由此而得。东汉建都洛阳,北宋建都开封,秦筝随迁流入河南,和当地民间音乐郑卫之音融合发展成为后世有名的中州古调。古筝分为山东筝、河南筝、潮州筝、客家筝、浙江筝、福建筝、内蒙筝(即雅托葛)、朝鲜族的伽揶琴(即延边筝)和被称为真秦之声的陕西筝九个流派,在流传发展过程中,古筝与当地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相融汇,各筝派各具特色,富有地域色彩。

我练琴时间比较晚,接触古筝也纯属偶然。初一的时候在学校舞蹈队跳舞,需要参加市上的舞蹈节目。老师编排了一曲《沧海一声笑》,需要边弹古筝边跳古典舞。这首曲目颇有江湖气派,跳舞时动作幅度大,边劈叉(黑人问号?)还要边排列队形弹古筝,天知道当时候怎么表演下来了的。虽然最后没有参选市上节目成功,依稀记得那时候是另外一所学校排列二胡《赛马》,也是编演奏边跳舞(大家从小都很拼啊……),对方弹奏曲目难度更大排练时间更久,老师估计也看冲决赛无望便作罢。不过这首曲目还是在学校的晚会上表演过一次,也不枉费我们每天课后的辛苦排练,而练习古筝也就坚持下来,一直到高中学业紧张作罢,这样一算,密集接触古筝也不过短短三年而已。

古筝着实是友好的乐器,上手快,入门门槛低,简单练习就可以弹奏出悦耳的曲目,给演奏者极大信心。三年练习,确实也演奏过不少曲目,如婉约悠扬的《湘妃泪》《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出水莲》《阳关三叠》《平湖秋月》《高山流水》,活泼欢快的《凤翔歌》《织纺忙》《竹排歌》《旱天雷》热情奔放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春苗》《浏阳河》《浪淘沙》《彩云追月》《灯月交辉》等。初二的时候还参加过一个拼盘晚会(再次黑人问号?),作为其中一个节目独奏。

古筝的短板(谈古筝仁智之器)(1)

古筝曲中有很多曲名很有意思。《浪淘沙》、《西江月》等是大家很熟悉的词牌,后来的诗词、曲赋用它填词、唱曲。《夜深沉》是由京剧曲牌曲移植的古筝曲,曲调融刚劲、优美于一炉,在京剧中为《击鼓骂曹》、《霸王别姬》两出戏的“弥衡击鼓”、“虞姬舞剑”的场面伴奏。其实《夜深沉》这个曲牌又是由昆曲《思凡·下山》一折中的《风吹荷叶煞》曲牌的开头四句歌腔改编而来的,原唱词是:“夜深沉,独自卧……”。这样就以唱词开始的“夜深沉”三字为曲牌的名字。这也是词牌、曲牌及其改编取名常用的办法。很多曲名根据板式结构、音调关系、使用序列、演奏技术来命名,名字多有相似之处,如《上楼》《下楼》,《北进宫》《南进宫》,《小开手》《大开手》《小勾搭》《大勾搭》等,乍一看真像一对对孪生兄弟姐妹。而同一个筝名,也可能由于筝派差别地域不同,出现“同名不同曲”的现象。如曲名叫《高山流水》的传统筝曲在河南、山东、浙江筝派中都有,然而这几首同名筝曲无论在旋律的进行,还是艺术构思和意境都绝然迥异。

有一首讲弹筝技术的诗在河南民间广为流传:名指扎桩四指悬,勾摇剔套轻弄弦,须知左手无别法,按颤推揉自悠然。短短四句讲了左手和右手的重要的演奏技术问题。相比于古琴的空灵,古筝演奏手法更加“充实”,在表演技法上也有更多扩展空间,特别是近年来左手进入右手的表现区域,古筝的取音能力大大提升,音乐的表现层次和类型更多元。流行歌曲中特别是中国风曲目多用古筝做伴奏,还有古筝爱好者演奏国外歌曲《rolling in the deep》《roar》等,也收获不少好评。随着时间推移,古筝的丰富性还能进一步增强,也充分说明它是一种兼收并蓄的器乐。

傅玄有《筝赋》云:鼓之,则五音发,体合法度,节究哀乐,斯乃仁智之器也。这是讲筝乃仁智之器。弹琴吟诗者自古来为雅士,琴乐作为中国古代隐逸文化的典范,反映出了道家“忘世”的文化心理。这种虚静的哲学观和人生观能作为某种提示,某种立意标杆的气象。生活需要务实稳扎稳干,也需要务虚,静观生命流动之禅意。

王勃诗云: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以超自我的方式静静观听筝音,细细揣摩曲中的婉转起伏,这是一种小小坚守的信仰,也是守望住宁静的精神家园。是,有时自己特别矫情,但这矫情可宝贵着,于流年中自有小欢喜。也愿自己有能力,能一生守护此份初心。

参考文献:

[1]宁晓静. 古筝:承载草根情感的仁智之音[J].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S1):161-164.

[2]胡月. 传统古筝曲曲名内涵刍议[J].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S1):97-99.

[3]王小平. 近年古筝左手技术的发展与筝曲音乐风格[J]. 人民音乐,2001,(12):34-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