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文明尧舜禅让(华夏文明的皇冠)(1)

经常听到身边的朋友怀念小的时候,虽然缺衣少食,但心情愉快。举着火把,披星戴月赶10里路看露天电影;搬把椅子摇着蒲扇在坝子上摆龙门阵歇凉;脱光衣服跳到河里过一个夏天……对于大人们时常挂在口中的苦难,的确印象不深。最让我们自豪的是,举全国之力,两弹一星上天。在不到20年时间里,建造了几乎完备的水利设施,至今受用无穷。65年,全国人民与瘟神作战,冲天干劲惊鬼神,仅仅两年时间,就根绝了肆虐两千多年的血吸虫病。

与此相似,在华夏文明的初期,也曾经创造过同样的辉煌,那是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件。在上古“五帝时代” 短短的227年间, 诞生了堪称华夏文明皇冠的政治智慧--禅让制。当时部落领导人产生制度,就是今天选举制度的雏形。

禅让是首领把权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来管理政事。尧帝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帝去世后,尧帝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禅让给舜,推舜为帝。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这一时期大约在公元前2337年至公元前2110年,虽然只有200多年,却是华夏文明的第一个颠峰时期,为后世提供了国家治理的政治智慧,奠定了人类文明的基础,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

上古时期,随着火的出现,人口大量增加,部落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分工协作、共同劳动、平均分配食物才能生活下去。与此同时,水患一直是制约氏族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原因,部落之间需要形成联盟,或者能够威慑控制其他部落,才能够彻底治理水患。当时的人们形成了一个共识:推举出贤能、公正的人当首领,带领大家生产劳动和平均分配食物;扩大部落力量,抵御侵袭;彻底治理水患。这是禅让制产生的社会背景。

“五帝时代”是真正的“公天下”时代。 “三皇时代”(公元前2607年—公元前2338年)实行的“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父系血统继位制,在新的社会共识形成后废除了。禅让制之所以被称作选举制的雏形,是因为即便是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制度,在今天仍然具备完整的体系。

史前文明尧舜禅让(华夏文明的皇冠)(2)

首先从标准上看,禅让制有明确的要求。我们对照当下考察公职人员“德能勤绩廉”的标准来分析当时禅让制的具体要求。“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在挑选接班人时,尧帝评价儿子丹朱愚民顽、凶恶,不能用。共工好讲漂亮话,用心不正,貌似恭敬,欺骗上天,不能用。鲧违背天命,误毁同族,不能用。不得不说,先贤在识人选人时,既坚持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也坚持了五湖四海,唯才是举的原则。

舜在当时是一介平民,虽贵为皇亲国戚(轩辕黄帝的第七代玄孙),实侧等同于庶民(当时的部落,多以血统聚居)。如果说有优势,那就是在被推荐时因为血统和姓氏关系,比较容易被识别通过,不会遇到过多阻力。可以说,舜是以绝对的实力进入了选拔者的视野。

舜呢,尽管生长在“父亲愚昧,母亲顽固,继母生的弟弟傲慢”的家庭,却能尽孝悌之道,与他们和睦相处。而且一天比一天忠诚谨慎,没有一点懈怠。即便舜的父亲与继母所生的弟弟几次密谋制造假象欲除掉舜的时候,舜也还是像以前一样侍奉父母,友爱兄弟,而且更加恭谨。既具备“大德墩厚”,“温润宽容”的德行,也显露出修身齐家的能力。

而且舜能做到看破不说破,具有高超的生活艺术和情商。这让他进入管理层后,能够如鱼得水,得到同僚们的一致认可。这一点,在当下追求个人价值的社会背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

从能力上看,舜虽然年轻,但经验丰富,通晓农事,可谓多岗位锻炼过的全才。舜在历山耕过田,在雷泽打过鱼,在黄河岸边做过陶器,在寿丘做过各种家用器物,在负夏跑过买卖,有实践经验。

从勤勉方面看,舜恭顺行事,从不违背父母之命,父母有事找舜的时候,舜总是在身边侍候着。

用成绩来衡量,舜在当时可以称之为创造奇迹的人。舜在历山耕作,历山人都互相推让地界;在雷泽捕鱼时,雷泽的人都要互相推让便于捕鱼的位置;在黄河岸边制做陶器时,那里就完全没有次品了。一年的功夫,他住的地方就成为一个村落,第二年就成为一个小镇,第三年就变为大集市了。一个人引领一个行业,带动一个市场,这种业绩,在当时的社会,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但舜凭借坚强的毅力,良好的口碑,过硬的技术,出色的管理,做到了,不容易!

舜在廉洁自律方面自不必说,一个大德敦厚之人,必然会约束自己言行,视不劳而获和破格获取为耻辱。他们爱护自己的灵魂,胜过爱护自己的生命。

即便是前帝推举的继位者,也要丧服三年,还得退避三舍,让部落首领、族人自愿择明主而从之。天意,也是民意。民意不可违。

其次从操作上看,禅让制有严格的程序。同样可以对照当下选拔任用公职人员的程序,分析当时禅让制“推荐,考察,试用,任用”等环节。推荐即选人。选人环节在任何制度下都存在。世袭制也要选定接班人。禅让制选人,视野更宽广。禅让制在选人的时候,采取的是由部落管理层推荐的方式,类似于今天各管理层级的委员会推荐。推荐的好处在于管理者从实践中选拔人才,在一线发现人才,是被反复证明过的、行之有效的选人方式。

在考察环节,尧帝可以说是用心良苦。尧帝不仅将女儿侄女下嫁舜为妻妾,还委以职务,安排儿子辅佐他,以此来观察舜的内外德行。舜没有因为妻妾是尧帝的女儿侄女而不敢管教,而是约束妻妾谨守妇道,平等对待舜的亲属和友人及四邻。尧帝的几个儿子也因为和舜长期相处,变得更加笃诚忠厚。

在试用期,舜协助年老的尧帝管理部落事务,每一样的井井有条,不仅开启了以德治天下的先河,而且法度有序,赏罚分明。舜举贤不避亲,举用了皇亲高阳氏子孙八恺,高辛氏子孙八元,尤其是流放了分别代表了行凶作恶,诽谤好人,不学无术,好吃懒做的四个皇氏家族后,民风纯正,社会大治,深得人心。

史前文明尧舜禅让(华夏文明的皇冠)(3)

尧帝试用舜二十年后,让舜正式代理政事。这在今天来讲,就属于试用期结束,正式任用了。舜二十岁时以孝顺闻名天下,三十岁时被举用,五十岁时代理政事,五十八岁时尧帝去世,服孝三年,六十一岁时继承帝位,在位三十九年。

最后从管理来看,禅让制有长效的监督。按照今天绩效管理体系的标准来分析,禅让制完善了“定责,述职、考核、赏罚”等长效监督制度。舜代理政事时,将领地划分为十二个州,委派了州牧为地方官,舜掌帝位后,即刻为十二个州牧和四方部落首领封地正名,让他们分享恩禄。并广开言路,让州牧和部落首领评价自己的品德和治理成果。同时,舜任命了二十二名副手,辅佐自己治理天下,给他们定职责,分任务,从刑罚、礼仪、祭祀、工匠、开垦、农耕、教化、外交方面推行自己的治理方略,是为定责。

舜每五年巡视一次各州,五年之中,十二个州牧轮流到中央述职。舜每三年对副手进行实绩考核,考核三次以上,决定升迁或罢免,优胜劣汰,赏罚分明。这二十二人中间,禹的功劳最大。禹是鲧[gǔn]的儿子,轩辕黄帝之玄孙。禹疏浚河川,划定九州疆界,奠定了华夏农耕文明基石,居功至伟,因此舜推荐禹为继承人。

舜推演校正历法,顺应四时;鬼神山川封禅,祭祀四方;用流放的方式废除酷刑,施行仁政,同时对怙恶不悛施以刑罚,德法并重、恩威并举,社会风气日正,四方诸侯来朝,天下归顺,百姓安居乐业。

禅让制起于尧止于舜(后世多有禅让者,皆不能与尧舜同日而语矣),尧启用了舜,有意间开启了华夏文明的序幕。舜在任和在位期间推行的治国方略,成为华夏文明的皇冠。其历史地位和意义大致有三。

一曰奠定选举制度雏形。为后世选人、用人、考核、赏罚提供了标准。禹的儿子启,依靠父亲的荣耀继承帝位并传诸后世,开启“家天下”治理模式。但后世不修政德,寡廉鲜耻,终致“太康失国”,这是后话。秦之后,朝代更替,根本原因在于“子不如父”。受此启示,家族产业必然衰亡,富不过三代。欲保持家族企业盛不衰,唯有禅让能人,家族只占股份。

二曰开启华夏礼仪序幕。为春秋百家争鸣提供了人文经验,更为儒家思想萌芽提供了土壤。在中华文明的土地上蕴育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新的社会共识。

三曰蕴育了私有制发端。九洲得治,法度严明,必然国泰民安,丰衣足食,分享恩禄,论功行赏,必然催生私有的社会共识,也为后世的宗法制、分封制、世袭制等一系列制度埋下伏笔。同时也提示我们,社会必然大同,“公天下”!

作者:心田流水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