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谷7天的诗句(时时达观七日辟谷的收获)(1)

利用难得的假期,在怀柔一个农家乐的小院辟谷。虽然七天粒米未进,但收获满满。前两天,女儿发短信问我辟谷感觉如何,我回复道:

“辟谷感觉挺好,可以充分休息。一方面让肠胃休息一下,吃饭是很有乐趣的事,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吃,肠胃也挺辛苦的,尤其经常在饭馆吃,油太大;另一方面,睡眠很充分,每天午睡一个多小时,接着还要打坐一个半小时,晚上九、十点钟就睡了。会做许多梦,会梦见以前认识的许多人,像电脑整理碎片、你收拾房间一样,年纪大了,记忆的仓库里堆的东西太多,需要定期清理,该扔的要扔,人才能轻装上阵,不背包袱:)”

其实,梦里不仅会遇见你曾经认识的人,还有素不相识的人会插进来。譬如,前天晚上就梦见两位100岁的老太太,不是姐妹亲似姐妹,曾经因为练功遭受迫害,现在精神仍好得很。还有朋友在梦里说起他们的伤心事,孩子养到三四岁,本来好好的,却莫名其妙地夭折了。

今年和去年的辟谷,都是一位王老师带领。每天上午帮你调调病,然后大伙儿一起做莲花生动功。有阳光的话,大家到树林里采气,午睡之后集体打坐。空闲时,也允许聊天,一天下来很充实,一点儿也不痛苦。不像辛庄师范第一届同学辟谷时,每人关在房间里不许出来——那确实是对人的心性的考验,一般人受不了。

由于辟谷期间,可以带书和电脑,所以我也没闲着。去年辟谷时,就做了不少事,包括编辑了梁冬的书稿《处处见生机》。今年则准备接下去的主课,阅读了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的《语文》课本和辅导材料,以及王镇华老师和金景芳先生对《易经》的解读本,有些心得,整理如下。

辟谷7天的诗句(时时达观七日辟谷的收获)(2)

备课:语文课的基本知识和思维方式

八年级的语文课本,一天就读完了。应当承认,教材的编写者用心良苦,不仅希望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而且通过选编不同类型的课文,希望帮助学生打开视野,“认识广阔的世界,并认识到语文与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之间紧密的联系。”可是,总觉得有些遗憾:尽管编辑者捧出了一道一道美味佳肴,但整桌菜像一个拼盘,缺乏精神的一致性。也就是说,没有一种精神的统摄,或者说,缺少一种精神的高度。有一回和朱永新老师吃饭,他说得很好,生命需要长度、宽度,还有高度。

在教育工作当中,精神的高度至关重要,如果一所学校、一个主班老师缺乏精神的高度,就没有办法帮助孩子们将精神立起来。而如何看待“精神的高度”呢?这并不是虚无缥缈、遥不可及的事情,宗教信仰里面有,中国古人的生命智慧里有。为何提到宗教?因为,无论何种宗教,都会肯定一个超越人类的更高存在,人应当对祂心存敬畏,而努力做合乎祂心意的事情。当西方人宣布上帝死了,精神就崩塌了。“以人为本”,原本是对“以神为本”的超越,却越来越沦落为物欲横流、个人主义。

我们在肯定宗教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宗教的局限。中国文化超越了这个局限。在中国文化的脉络里,我们肯定天道,同时肯定天的心就活在每个人的心头。一个人,生命开展的过程,就是“学达性天”(“配天”、“则天”)。因此,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基础教育(未成年人的学习),要站在“天人之际”的高度来看。中国人强调立志,就是志存高远。考个名牌大学、做个成功人士,算不得什么人生志向,只不过是个人奋斗的某个目标而已。

站在这个文化立场来看语文课,我们就有整体观了。我们不是让孩子鄙夷和排斥当前的主流教育,而是换个角度来学习。应当说,这些课文都各有精彩之处。如果我们鼓励孩子阅读,那么这些课文应当是首选。编辑者不仅把这些课文分门别类,分为不同单元:“战争题材的作品”(包括新闻体、小说、书信、散文)、“爱的主题”(既有鲁迅、朱自清的文章,也有杨绛、余秋雨的文章)、“建筑园林、名胜古迹”、“自然科学”、“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古诗文”等,还将相关字词、写作知识等提示出来。如果认真学习这本教科书,孩子们对一些基础语文知识的掌握应当是扎实的。我不敢确定,今天中国在教学一线的哪位语文老师(包括我自己在内),有能力编辑出这样高水准的教科书。

当我读了北京教育出版社等几家出版社编写的语文辅导材料,我更为当前一些民间教育机构的教学质量感到担心。诚然,像许多公立学校那样一味追求升学率、让学生死读书,是不可取的,但完全抛弃主流教育累积的经验成果,也很危险。

辟谷7天的诗句(时时达观七日辟谷的收获)(3)

学易:中道的前提是阳刚的精神

辟谷这几天,最大的收获是尝到了学习《易经》的甜头

我带了三本与《易经》相关的书:大字注音版的《易经》(绍南文化编订、厦门大学出版社)、王镇华老师编著的《易经白话生活译》(台湾版),以及《金景芳全集》(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目前,每天晨读,我带孩子们读《易经》,先把几个歌诀和《杂卦传》、《序卦传》背下来,然后,准备一卦一卦地开始进入。因此,我只能现炒现卖。

金景芳先生是马一孚先生的弟子,虽后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但经学功底非常扎实,对孔子高度肯定,堪称一代易学大家。

金先生从一开始,就把孔子和老子分开,他认为中国的文化思想,分为两大宗派,而以孔子、老子二人为开山。二人的思想结晶,则在《周易》与《老子》。“体大思精,并为百代所祖,而尤以《周易》为最正确、最有体系,洵吾炎黄胄裔所堪自诩之宝典也。窃谓《易》兆基于伏羲,而发展于神农以后,至周初而造极,经孔子而光大。”

金先生论孔子思想,有几句掷地有声的表述:“一、孔子为中国唯一哲人;二、孔子出而易学严正,体系亦立;三、研究孔子,当以六经为准,尤当侧重《易》与《春秋》。四、《易传》与《春秋》为最成熟之作品;五、《易传》与《春秋》价值相当。”最后一句很有意思,由此可以理解为何金先生既是易学家,又是史学家。

王镇华老师是台湾德简书院山长,是我们非常尊敬的先生,多次来辛庄师范授课。可以说,正是由于王镇华老师的带领,我们才得以将《易经》与我们的个人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故这几日,我将两位先生的著作参照着阅读,有许多欣喜的发现。

首先,金先生非常清晰地指出老子的思想与《周易》有出入。在讲到坤卦时,有这么一句:“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大致意思是:在有所往的时候,如果先行动,就要迷失方向,不知道怎么做;如果后行动,就能得主。这是坤卦的特点。金先生认为老子讲“三宝”,其中的“不敢为天下先”与坤卦的“先迷后得主”有关。他认为《老子》这部书受了《归藏》即《坤乾》的影响,而《归藏》思想与《周易》思想是不同的,相反的。“《老子》讲‘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反者道之动’这个思想,《周易》也有。‘弱者道之用’,《周易》就不是这样了。因为《周易》尚阳刚。”

其次,金先生提示:“我们研究《周易》,要重视程《传》。程《传》有其长处,它讲每一卦时,先讲《序卦》。程《传》在每卦开头都把《序卦》提出来,对于理解《周易》六十四卦的结构很重要。”而王先生提出“易经的中道”,结合“夏《连山》首艮,商《归藏》首坤,周《周易》首乾”的说法,重新排列了六十四卦的顺序。王先生在他的“心、台、文;主、体、位”的大结构下,把六十四卦分别归类。譬如“心”:震、艮、兑、巽、井、困、贲、噬嗑;“台”:需、讼、明夷、晋、丰、旅、节、涣;“文”:离、坎、即济、未济;“主”:中孚、小过、咸、恒、益、损、屯、蒙、革、鼎、家人、睽、蹇、解、渐、归妹;“位”:颐、大过、履、小畜、豫、谦、同人、大有、比、师、无妄、大蓄、萃、升、随、蛊。至于“体”,王先生将十二消息卦装在其中了,有:乾、坤、姤、夬、剥、复、遯、大壮、观、临、否、泰。

正如金先生所言:“孔子思想,解者各异。”后人对《周易》可以有各自的发挥。金先生是严谨的学者,他对先贤有学习,也有批评。譬如,他批评朱熹:“朱熹作《周易本义》强调《易经》是卜筮之书,他认为程《传》在这方面是不足的。其实这正是程《传》的优点、长处。程《传》始终把《易经》看成是讲思想、理论之书。”(金先生特别指出:“学《易》向来有两种学法。一种是为卜筮而学《易》。另一种,学《易》不是为了卜筮,而是着重看它里边的思想。这是方向性的问题。”)金先生指出了朱熹的不足,但也肯定朱熹在具体解读中的可取之处;对程《传》及各家也同样如此,“征引以足资证佐为度,凡离奇之说,近似之见,谬悠之谈,一概屏弃。”

王先生也是严肃的学者,对自己要求几尽苛刻。然而,从他对六十四卦顺序的重新调整,看得出他想跳脱《周易》的框架,想把孔子、老子甚至“古今中外、三家宗派”统统整合,只求一个“中道”。王镇华老师的这个发心非常了不起,他扣住了“中孚”(存诚于内),但忽略了“中道”必须要行走于天地之间,因此首先要用阳刚的精神。程《传》解“节”卦的“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一句,解得好!程《传》曰:“‘议德行’者,存诸中为德,发于外为行。人之德行,当议则中节。”

前些日子,余东海老师为王老师《道不远人,德在人心》一书写书评,他对王老师的为人、学养十分敬佩,但也明确地指出:“老先生思想道德都倾向道家,其身上有儒味更多道风。”东海老师的这篇书评若发出来,恐怕又会让王老师的粉丝们心生反感

我写这些,不是为了褒贬谁,而是就“何为中道”这个话题继续辨明。中道的前提是阳刚的精神。这就是孔子与老子的不同。许多朋友也赞叹孔子,说从《论语》中读出了孔子的宽厚和温润,但忽略了孔子更重要的精神是进取和担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所以,孔子也是一位愚公,傻得可笑,傻得可敬。

王镇华老师的《易经白话生活译》一书很有价值,非常诚恳,贴近人心,可以帮助我们很快进入《易经》的精神世界。比如,在讲到需卦时,王老师侧重从“物质需求”的角度来谈:“需,物质欲望的需要,有信实原则在里面,要光明才行得通,要正常才美好。它能带来积极的动力。”(原文为: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这个意思不错,王老师继续发挥道:“自然天道的旁边,就有人为陷入的坑穴;家境好、人聪明而不知‘努力成长、工作神圣’是天命,溺爱任性,命运就坎坷了。”

金景芳先生尊古义,认为这个“需”字,是等待的意思。《易经》需卦要求人们要善于等待。《序卦》说:“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养”字,也有等待的意思。(可见重视《序卦》很有必要。)金先生举了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和《史记》中的《曹相国世家》,来帮助我们了解“需”的含义。

可以看出,王老师解《易经》,侧重个人成长的视角,而孔子作《易传》,既注重“内圣”,又注重“外王”。大家学易时,需慎思之,明辨之,更要笃行之。

对青少年介绍《易经》,王镇华老师的解读本是非常好的参考书。实验班有个男孩,跟着我近三年了,看到我给以前的学生都取了字,也想要一个,和我说了好几回。这次,正好孩子父亲和我一起辟谷,我就现买现卖,为孩子取了一个字。

《易经》里有个巽卦,谈的是如何面对顺境。这个男孩,家庭条件很优越,从小就活在女人堆里,不仅有妈妈、姥姥,还有太姥姥、姨姥等一大家子。很受宠爱,平日也喜欢和女同学嬉笑打闹。我就从巽卦的初六“进退,利武人之贞”这一句里取了两个字——“武贞”。

巽卦的大象曰:“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王镇华老师译:风随风,太虚了,君子之顺是为了开展生命,实践体会,得要阳刚。)

“申命”这两个字很重要,就是“伸展天命”的意思。我对这个卦有切身体会。大学毕业,我分配到江西教育出版社。外人一般不清楚,每个省的教育出版社非常有钱,因为与应试教育有关。我1993年参加工作时,出版社只有40多位正式员工,每年的纯利润五千多万。财务科三天两头打电话,让去领钱。问是什么钱,说你别问了,签字领钱就好。除了发钱,还发各种福利,只要你想得出来的,包括女同事的卫生巾也归单位发。有人说,教育出版社除了不发老婆,什么都发。那时候,出版社还有顶替制度,就是说有人退休了,他的孩子可以马上顶替成为出版社的正式员工。有时候发水果之类的,一家两筐,往往来不及吃就烂了,所以,有人会因此向出版局告状,为什么要发这么多水果而不发别的?

我就在这样的温柔之乡度过了五年时光。有一天,我在家里悠闲自得地喝着酒,我太太望着我,问:“难道你就想这样喝着小酒,过一辈子么?”一语点醒梦中人。于是,很快我就打辞职报告来北京,独自闯荡江湖。为此,我非常感谢我的太太,她救了我一条慧命。

王镇华老师解释“武人贞”,是这么说的:“生命之进退行止,要以武人阳刚正直之勇气行之,才利。”风上有风,太过顺利了,未必是好事,一个人面对如此阴顺的处境,要以武人之直勇鼓励自己,走上中道。

武贞的父亲听了解释,觉得好。旁边一驰的父亲问,能否也给一驰取个字?我说我也准备好了:)

“一驰”这个名很好,看得出来,父母为之花了不少心思。字,需要与名相配。比如张飞,字翼徳;关羽,字云长。他俩的字与名都很相应。

《易经》的贲卦,是谈文饰之道。有质,还需要有文,如此才文质彬彬,相得益彰。但今日社会,放眼望去,多的是包装过度,形式往往大于内容。

贲卦的彖辞说:“柔来而文刚,故亨。”(王老师译:柔要用来饰刚,才通。)“刚柔相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不用翻译了吧。)贲卦的六四“贲如,皤如,白马翰如。”(王老师译:文饰如老人白发,唯大英雄能以本色面对世人;一无文饰包袱,生命潜力全然发挥,如飞毛般之白马奔驰。)

故,“一驰”之名,可配字“翰如”。

辟谷7天的诗句(时时达观七日辟谷的收获)(4)

与史怀哲对话:以易学代替哲学

翰如的父亲在太平湖听薛史地夫教授讲课,买了一本研究史怀哲的书,辟谷时也带上了。这本书的书名《敬畏生命》(上海人民出版社),副标题为:“阿尔贝特·施韦泽(即史怀哲,译法不同)的哲学和伦理思想研究”,作者陈泽环,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对史怀哲有一点点了解,所以把这本书翻了翻。其中的一章引起了我的兴趣——《文化的衰落和重建——施韦泽论现代文化》。下面摘录部分段落:

“19世纪后半叶,特别是自1871年德国统一之后,德国的现代化经济建设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也逐步走向世界前列;这在许多人看来是形势大好,但年轻的施韦泽则预感到了其中所蕴含的危机,并表达了对当时的文化和精神生活的怀疑。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他更确认西方文化的灾难已经降临,觉得自己有责任分析文化衰落的根源,并探寻重建和复兴文化的新路。”

“施韦泽首先确认我们正处于文化衰落的征兆之中。这一状况并不是由战争引起的。相反,战争本身只是文化衰落的一种现象。”

“施韦泽认为,哲学本来是普遍的文化信念的创造者,但自19世纪中叶崩溃之后,西方哲学已经从一个劳动者变成一个退休者——远离世界,只与自己已经获得的东西打交道。哲学几乎成了哲学的历史。创造性的精神离开了它。哲学日益成为无思想的哲学。在学校里,它还有些作用,但是,它已经不能够履行其公共使命。”

“对西方当时的经济和精神生活中的文化障碍,施韦泽分析道:第一,物质成就虽然使人从自然中获得了更多的自由,但独立生存能力减弱、生存斗争加剧、生活的病态化,等等,还是使人感到渺小,使其心理受到伤害,从而人的自由和思想能力被削弱了,文化能力也降低了。第二,现代人过度紧张、过度忙碌、浮躁浅薄,导致了精神退化,许多个人只是作为劳动者,而不是作为人生活着,从而不追求教养,只是追求消遣,并且是精神最低要求的消遣。第三,劳动组织化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导致了现代人的残缺,限定性的、非精神性的劳动,使得塑造个性的力量丧失了。第四,公共关系的过度组织化也阻碍了文化,导致了无思想的组织化。个性和理念被置于体制之下,而不是影响体制并保持自己的内在活力。由于放弃了思想上的独立性,我们似乎别无选择地丧失了对真理的信仰。”

“施韦泽写道:一个不自由的人,一个浮躁的人,一个不完整的人,一个迷失于非人道之中的人,一个把自己的精神独立及道德判断出卖给组织化的社会的人,一个在任何方面都遭遇到文化信念障碍的人——现代人就这样在一个昏暗的时代走着昏暗的路。”

对照今日中国的现实,是否有许多我们认识的和不认识的朋友,正走在这样昏暗的路上而不自知呢?

史怀哲生于1875年,卒于1965年。他是一个行动派。他原本是一个基督教神学家,1913年,放弃个人在欧洲的锦绣前程,前往非洲加蓬建立诊所,自费为当地居民服务,直至离世。史怀哲揭示的西方文化衰落的现象,同时受到了当时西方许多思想家的关注。20世纪上半叶,西方一流的思想家都在探讨所谓“人的异化”的问题。也因此,有了西方的灵性复兴思潮及后来的“新时代运动”。

《敬畏生命》这本书,是被收入到“当代中国哲学丛书”中的。这套丛书总序的第一段,写得颇耐人寻味:

“中国正处于一个历史巨变的时代。虽仍困难重重,问题重重,但一个蓬勃向上的中国已经出现在历史的地平线上。希望使人激动与兴奋;困难又使人焦虑与迷惘。在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时刻,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迫切需要智慧的思想——哲学,这是历史对处于命运转折点的当代中国人提出的时代要求。”

可见,这套书的组织者能感受到这个时代某种东西在涌动,但他们把希望指向了哲学。

这篇总序后面还有一段文字:

“必须承认,与人文科学的其他学科相比,哲学在中国近代以来的发展是相对落后的。这表现在像政治哲学、法哲学、社会哲学、道德哲学、宗教哲学、艺术哲学、文化哲学和历史哲学等专门哲学门类,在中国几乎还是空白。不要说专著,即使是专门的研究论文也不多见。就此而言,当代中国哲学离国际水准和规模还有不小的距离。”

将这段话与前面那段话相对照,我们会发现有点自相矛盾:既然哲学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中国的哲学研究如此薄弱,那么中国怎么会有今天蓬勃发展的局面呢?

在9月22日晚上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的雅集上,秋风老师结束他的演讲,用了一句话:“如果让我来对比中西文化的出路,我要说的是,西方文化已死。”现场的许多朋友感到愕然:秋风这个人看上去还蛮儒雅,怎么说话这么偏激?其实,结合史怀哲的话来看,秋风老师说的是实话。许多的中国人对西方仍然充满着美好的憧憬和想象,其实,西方哲学已死,就意味着西方文化只能走向衰亡。

那么,人类的出路在哪里?我要告诉史怀哲的是:在中国。中国人看世界,不会盲目乐观,也不会盲目悲观,而是时时达观——在生机处决出精神。达观,即通达的人生态度,“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这种通达的人生态度,来自两千五百多年前经过孔子完善后的《周易》。

《易经》里有两卦与文化的重建有关:一是“地火明夷”,二是“火地晋”。明夷卦指的是文明之伤,“明入地中,但明不可息也,利艰贞(王译:文明之伤,艰难中,挺住守贞,才利)。”由此,我们可以想到近代以来中国遭受的苦难。我们的前辈们为了救亡图存,甚至不惜砸烂自家的宗庙,全方位地向西方学习,目的就是要赶英超美,奋起直追。今天这个时代,正如前面那篇总序的开头所言,仍然困难重重,问题重重,然而,太阳似乎已跃出地平线。这个象,就如“火地晋”。

“晋”这个字,本义是两箭射中靶心,引申为人人可进之道,即文明之进道。晋卦的大象曰:“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王镇华老师解读,在这样的一个历史阶段,“君子之上进,以自明之德,良知心行也。”

朋友,你愿意走上这条文明进道么?

辟谷7天的诗句(时时达观七日辟谷的收获)(5)

新民俗:每年过一次“辟谷节”

辟谷快结束了,大家都挺开心,不但有许多收获,还结识了新朋友。大家约着明年这个时候,再一起辟谷。我倡议,把每年的国庆长假当作一年一度的“辟谷节”,可以约上久未见面的老同学、老朋友一起度过一个健康的、清净的假期。带领我们辟谷的王老师说了,可以带上家属、孩子,该辟谷的辟谷,该吃饭的吃饭,互不耽误,不仅一家人可以共度假期,而且王老师可以帮助家属、孩子分别调病。大家都觉得这个倡议好,可惜每期辟谷人数有限制,最多20人,不能让更多人受益。

“节”这个说法也来自《易经》。《易经》里有艮卦,有节卦,都有止的意思。艮为山,阻挡在面前,没有商量,很被动。但“节”,乃有限而止也,是主动的。

节卦的彖辞说:“节亨,刚柔分而刚得中。说以行险,当位以节,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王老师译:节卦,为刚柔中肯,要节制得中。节,是以和乐安宁,处世行险。节,为了当位得时,心神正用终能通。像天地之节奏有春夏秋冬之四时,人再配天,制定礼法分寸,不伤物资,也不害民生。)

对于成天大鱼大肉的现代人来说,一年给自己的肠胃放七天假,是件好事。我们不赞成“苦节”(苦修),因为节卦的彖辞里还有一句:“苦节不可贞,其道穷也。”

谷友们已经商量好了,一个月之后来辛庄,一起吃涮肉,一起喝酒。届时欢迎您也来:)

中霖 合十

2016年10月7日于怀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