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需要将军,建功立业需要人才,礼贤下士是不可缺的环节。刘邦得张良,韩信,得以统一天下,刘备得诸葛亮,三顾茅庐,三分政权得以确立。这么重要的事情,孙子不应该不知道 ,但却没有提到具体如何礼贤下士,选拔人才,为什么?

孙子兵法的三条基本原则(孙子兵法没有提到礼贤下士)(1)

《孙子兵法》全文6000多字,全文没有废话,言简意赅。而西方的《战争论》70万字才写完,却比《孙子兵法》晚了2000多年,内容繁杂。作者孙武军人家庭出身,从书中可以明白他是一个杀伐果断,言简意赅,极其理性,废话很少的人。但是如果不注意兵法里面蕴含的哲理,就会忽略掉重要信息。就如他说的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简单地说,你不听我说的,必败 。很像军官训士兵一样,“听明白了吗?你只需回答是或者不是!”所以每句都是重点,不仅要知道他说了什么,还要明白他说了什么。那孙子觉得选人才的标准是什么呢?

一,计篇中的“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标准就是,有智谋,诚信,仁爱,勇敢,严格。要同时具备这五种优秀品质,缺一不可,才够资格当上大将军。普通人能做到两三个都已经很不错了,所以人们常称之为军事天才,无不具备这五个条件,能做到四个也是个人才,如做个副将军。如果三个都达不到,做个普通人也好,就不要做将军了。上战场不但葬送自己,还葬送军队。如果非要领兵打仗那就是“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这句话出现在用间篇,语气非常强烈,连用四个“非”。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啥也不是。四句话没有脏字,但却像是在骂人,‘“非人之将”,非人,不是人那是什么,那就是畜生了,骂那些把部下生命当儿戏的将军。所以战场很残酷。选拔人才也很残酷。符合就上吧,不符合就不要逞强。

孙子兵法的三条基本原则(孙子兵法没有提到礼贤下士)(2)

谋攻篇,“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将军,是辅佐国家的,辅佐周到就会强盛,辅佐粗心就会变弱。这体现了将的五种品格之一,"严"。

二,作战篇中的,“故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奖罚分明,强兵政策。从侧面也反映了,人才可以从军队中提拔。

三,九地篇中,“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对部下如婴儿,似爱子, 部下就会卖命。养婴儿,养爱子,相信为人父母的都知道,那是怎么一个过程。《三国演义》桃园三结义,哥三不离不弃,睡一块,吃一块,做什么都在一块。刘备三顾茅庐如此至诚,后来甚至把兵权交给诸葛亮,诸葛亮只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为刘备立下蜀国基业;关羽在华容道放曹操,只为报答曹操的厚待:五日一大宴,三日一小宴,上马一锭金,下马一锭银。无数金银珠宝,送宝马,送美女等等。这些都是他们对待人才的行为,都感觉挺夸张,那是因为他们把人才当成“婴儿爱子”一样对待。已经超出了礼贤下士的对待之礼的范围。总感觉婆婆妈妈,但这不就是对待婴儿或爱子的态度吗?

孙子兵法的三条基本原则(孙子兵法没有提到礼贤下士)(3)

孙子话不多,“视卒如爱子”“视卒如爱子”言简意赅,说得明明白白,精髓就在这里,理解了就明白了《孙子兵法》礼贤下士的含义了。

最后说下,最近人神共愤的毒教材事件,刚好用孙子的这段话后面半句“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来说明。国家厚待他们却不能使用,国家关爱他们,规章制度却不能使他们服从,很早就出了乱子不能解决,就像娇生惯养的逆子,必须严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