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草地贪夜蛾非常盛行,对我国粮食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这虫害的来源是哪里?,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地下害虫最佳防治方法?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地下害虫最佳防治方法(小害虫大危害早认识早预防)

地下害虫最佳防治方法

近几年草地贪夜蛾非常盛行,对我国粮食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这虫害的来源是哪里?

草地贪夜蛾起源于西半球(南美洲、北美洲和中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从加拿大南部到阿根廷均有分布。在美国南部佛罗里达和德克萨斯州越冬,每年从南部向北部迁飞,迁飞到美国的中部和东部以及加拿大。草地贪夜蛾入侵后迅速扩散蔓延,2017年迅速入侵蔓延到印度洋诸岛和亚洲多个国家;2018年1月蔓延到撒哈拉以南44个国家。同年8月世界各国发出草地贪夜蛾全球预警,2019年初被发现侵入中国后迅速扩散到大部分省区。截至2020年6月,草地贪夜蛾已经在北美洲32个国家、南美洲13个国家、非洲47个国家、亚洲18个国家、欧洲4个国家和澳大利亚被发现。草地贪夜蛾的蔓延速度之快,令人瞠舌。

草地贪夜蛾繁殖快吗?有什么明显的特征?如何识别?

草地贪夜蛾是一种食性杂,繁殖能力强,迁飞扩散快的昆虫。草地贪夜蛾雌蛾平均寿命10天,最长21天。产卵期前期3~4天,卵粒2-3天即可孵化,蛹期7~13天。草地贪夜蛾适宜的生长发育温度为28℃~30℃,在此条件下完成一个世代仅需24~30天,如温度较低则可能延长至60~90天。

草地贪夜蛾在不同的生长时期都有明显的特征:

(1)卵块特征:直径0.4 毫米,高为0.3毫米,呈圆顶型,底部扁平,顶部中央有明显的圆形点。通常100~200粒卵堆积成块状,卵上有鳞毛覆盖,初产时为浅绿或白色,孵化前渐变为棕色。在玉米上卵多产于上部几个叶片的正面(国外主要是产于心叶下部叶片的背面或叶鞘上),初孵幼虫孵化后就开始取食叶片,并向四周植株扩散为害。

(2)幼虫特征:一般有 6 个龄期,受温度的影响,体长 1~36毫米,体色有浅黄、浅绿、褐色等多种。草地贪夜蛾幼虫最明显的第一特征是4龄以上的幼虫,头部呈黑、棕或者橙色,具白色或黄色倒 “Y”型斑。幼虫体表有许多纵行条纹,背中线黄色,背中线两侧各有一条黄色纵条纹,条纹外侧依次是黑色、黄色纵条纹。明显的第二特征是其腹部末节有明显的4个黑斑呈正方形排列。“头顶八万,背驮四饼”。

草地贪夜蛾的幼虫(低龄):低龄龄幼虫头部没有Y型纹,腹末节有排列成正方形的4个黑色毛瘤。

(3)蛹:老熟幼虫落到地上借用浅层(通常深度为 2~8厘米)的土壤做一个蛹室,土沙粒包裹的蛹茧在其中化蛹。也有在果穗或叶腋处化蛹。蛹呈椭圆形,红棕色,长14~18 毫米,宽4.5 毫米。

(4)成虫:羽化后,成虫会从土壤中爬出,飞蛾粗壮,灰棕色,翅展 32~40毫米,前翅深棕色,翅中部各一黄色不规则环状纹,其后为肾状纹;后翅灰白色,边缘有窄褐色带。雄蛾前翅灰棕色,翅顶角向内有一三角形白斑,环状纹后侧各一浅色带自翅外缘至中室,肾状纹内侧各一白色楔形纹。雌蛾前翅环状纹、肾状纹隐约可见,呈灰褐色,或灰色、棕色等杂色。成虫是在夜间活动,在温暖潮湿的夜晚活动。成虫寿命7~21天,平均约为10天,一般在前4~5天产下大部分的卵,但羽化的当晚一般不会产卵。

您能讲讲草地贪夜蛾具有的生活习性吗?让农民朋友更好地了解它。

草地贪夜蛾成虫的寿命,平均约为 10 天,多为 2~3 周。喜欢昼伏夜出,更喜爱在夜间取食为害。常在夜间进行迁飞、交配和产卵等活动,在温暖、潮湿的夜晚最为活跃,白天藏身在地面的植物残枝叶片或叶片基部的叶窝处以及其他隐蔽处。有较强的转移扩散性:1个卵块孵化的幼虫在1小时可扩散至5米半径范围内,低龄幼虫吐丝借助风扩散转移到周边植株上为害。 钻蛀为害性主要是在3龄以上幼虫钻蛀茎基部、心叶、茎秆、雌雄穗内或土表层(躲避低温或高温)。 5~6 龄幼虫占总取食量占93.5%,具有高龄暴食性。经常会自相残杀,大约在4~5 龄幼虫,5龄最高,残杀低龄和其他种类幼虫。 还有迁飞性:成虫在 600米的高空中借助风力远距离定向迁飞,每晚可飞行 100千米,产卵前迁飞可达 500千米。

此外草地贪夜蛾还有趋光性。像棉铃虫等其他夜蛾类害虫,高空测报灯诱测比较效果好,黑光灯诱虫量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