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很多职场中的年轻人都将其视为行事准则,只要觉得对企业有利,不管三七二十一,干了再说。然而,回头却发现自己累死累活,不但得不到上司的赏识,还召来同事的排斥,百思不得其解之时,深觉自己怀才不遇,从此郁郁寡欢,多是以离职而告终。那么此话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呢?先让我们回顾下一则小典故。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孙武练兵杀姬

话说孙武早年因为精通兵法受到吴王阖庐的接见。阖庐要求他率领宫中美女演示一番其兵法之奥妙。于是,孙武把她们分为两队,由阖庐的两位宠妾担任队长,让所有的美女按其号令操练戟。一开始,美女们不听军令行事,孙武按军令要斩两位宠妾,阖闾大惊,忙传令让孙武放了她们,孰料孙武说:“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随即杀两位宠妾示众,再击鼓发令,无人敢违抗军令,队伍很快操练整齐。吴王因此重用孙武。

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最早出自哪里(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1)

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指将军出征在外,由于敌情复杂,战场情况瞬息万变,如果死守君主的命令,可能贻误战机。所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往往有利于战事。

话虽如此,但又有多少将军真敢如此行事,一旦战事输了,轻则乌纱帽不保,重则夷族。赢了又当如何?也许会加官进爵,但亘古不变的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可能还有一众佞臣等着事后参你个大不敬之罪,况且又有多少明君能包容此种行为呢?冯唐释疑:廉颇老矣,李牧见杀

有一次,汉文帝碰到了冯唐,两人谈起来,冯唐告诉文帝其祖父和李牧交情颇深。汉文帝听了感叹道:“我要有廉颇和李牧两位大将,还怕他个什么匈奴 !” 没想到冯唐说:“臣诚惶诚恐,我想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不会任用他们。”汉文帝大怒,起身回宫。

后来匈奴来犯,汉文帝忧虑不已,对冯唐之言始终不能释怀,于是就再度询问冯唐:“你如何认为我就不能任用廉颇、李牧呢?”冯唐回答:“我听说古代君王派遣将军时,跪下来推着车毂说,国门之内的事我来决断,国门之外战事,由将军裁定,军队内封爵奖赏都由将军在外决定,归来再奏报朝廷。李牧在赵国边境统率军队时,可自行使用税金来犒赏部下,朝廷不从中干预。君王只委以重任,李牧自主在外,充分发挥其才智,因此才能北逐单于,大破东胡,消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援韩魏,赵国几成霸主。后逢赵王迁即位,听信郭开谗言,杀了李牧,让颜聚取代他,赵才被秦所消灭。如今前线将士奋勇杀敌,但一旦报功稍有差池,即投狱法办,法令太过严明,赏轻而罚重,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不能重用啊。”

其实廉颇又何尝不是如此,其在赵惠文王时如鱼得水,战功卓著,而等到赵孝成王即位后,他显然不能完全授权,由廉颇自行定夺战事,廉颇也是继续自说自话。就这样,赵孝成王主张进攻而廉颇则主张坚守,一番干预无果,他终于在长平之战前夕罢免廉颇,改由草包赵括统率大军,当然,赵国也因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最早出自哪里(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2)

汉文帝深受触动,于是乎才有了“将在外不受君命”的周亚夫的精彩人生。

前158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境。文帝便任命宗正刘礼驻军霸上,任命祝兹侯厉驻军棘门,任命河内郡守周亚夫驻军细柳,以防备匈奴。文帝亲自前往犒赏三军,在霸上和棘门的军营,一路奔驰进入,将士们骑马迎送。

之后到达细柳军营,官兵披甲执锐,弩张弦满。天子的前导前来通报而不能进入。军门都尉说:“将军有令‘军中只听将军令,不听天子诏令’。”不久,文帝到也不能进入,便派使者手持符节给将军下天子诏令。亚夫这才传话打开军营大门。士官又说:“将军有令,军营里不准驱马奔驰。”于是文帝只能拉紧缰绳慢慢行进。到了营中,将军周亚夫手拿武器拱手行礼说:“披甲将士不能跪拜,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皇上。”天子被他感动了,马上变得面容庄重,靠在车着横木上向官兵致意。

礼毕出营门,群臣皆惊,文帝却赞不绝口:“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呀!”回京后,文帝便授予周亚夫中尉之职。文帝临终之时,不忘告诫太子:“如有危急,周亚夫可当重任。”景帝即位后,即授予周亚夫车骑将军之职。

平定七国叛乱,却种下祸根

前154年,七国叛乱。太尉周亚夫奉命前往征讨。周亚夫临行之前与景帝约定:暂放弃梁国,先断敌粮道。当时,叛军为了解决后顾之忧,日夜进攻梁国。梁国形势危急,天天派使者到周亚夫处请求援救。而周亚夫却对使者说:“坚持住,再等等!”然后领兵向东北跑到昌邑,深沟高垒,坚守不出。

梁孝王火冒三丈,他可是景帝的亲弟弟,窦太后的爱子。他心想:“好你个周亚夫,梁国朝不保夕,你随便一句再等等就想打发我,分别就想置我于死地啊。”于是,梁国八百里快马加急直奔京都,上书景帝请求紧急救援。景帝一听也急了,要是宝贝弟弟有个三长两短,如何和窦太后交代啊,头脑一热,竟将当初与周亚夫的约定抛诸脑后,随即派使者诏令周亚夫立刻救援梁国。

可周亚夫还是那个“将在外不受君命”的周亚夫,是啊,上次文帝亲自到了军营,他都如此,何况现在出兵救援梁国不但前功尽弃,而且毫无胜算。于是他依旧不奉诏令,坚守营垒仍不出兵,而是不断派兵断绝叛军粮道。将领们也觉得周亚夫太过分了,竟敢抗旨不遵,心里暗暗为其担忧。后来吴军果然因缺粮而大败,周亚夫只用三个月就平定了吴、楚叛乱。这时,一直为梁孝王叫屈的将领们才认识到其计谋是正确的。但从此梁孝王却和他却结下了仇怨,常在窦太后跟前中伤周亚夫,景帝也因此逐渐疏远他,后周亚夫因病免职。

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最早出自哪里(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3)

之后,景帝曾在皇宫中召见周亚夫,赏赐酒食。席上只放了一大块肉,没有切碎,也不放筷子。周亚夫心中不满,扭头就叫御厨取筷。景帝笑着说:“这些不能满足您的需要吗?”周亚夫谢罪退出。景帝目送他出去,说:“这个遇事就不满意的人,不能任少主的大臣啊!”后来,周亚夫被人诬告造反,于狱中吐血身亡。

将军未变,还是那个廉颇、李牧及后来的周亚夫,为何结果就截然不同呢?在于君主发生了变化,后来的君主未必能包容他们。或曰:一朝天子一朝臣,诚哉斯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确言之有理,但这里有个前提,将军在行事之前,还得了解当前所事奉的君主,否则一意孤行,下场又怎一个惨字了得。或曰:现在太平盛世,讲这个有何意义?其实,职场如战场,其中之事又何尝不是如此,窃以为周亚夫的遭遇能给那些同样迷惑的年轻人带来一些启示吧。您说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