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网络上越来越多文章,称十六国时期冉魏建立者冉闵是汉人的民族英雄。以为其曾先后发布三道“杀胡令”,屠戮各部族胡人多达数十万,为北方汉人赢得生存空间,避免了汉人在那个黑暗时代里面临亡种绝族的危机。
然而,这是事实吗?
要认清一个历史人物,不能只凭一件事、一句话、一篇文章片面地去了解。要说清楚冉闵杀胡到底带来怎样的影响,首先我们要了解冉闵是一个怎样的人。
冉闵其人冉闵是一个汉人。他的父亲冉良原本是乞活军的一员。所谓的乞活军,是一支半官方半民间属性的战斗部队。乞活军最初由西晋宗室司马腾建立,早期主要与官兵配合,抗击北方胡族势力。后来晋室倾颓,衣冠南渡,乞活军为了保存实力,偶尔也不得不屈膝于胡人。冉良十二岁的时候,所在的乞活军统帅不顾老帅陈午去世前“勿事胡”的劝诫,投降了羯族的后赵皇帝石勒,冉良自然也只能一并追随。因为生得牛高马大、孔武有力,冉良很受石勒欣赏,被石勒的侄子石虎收为干儿子,改名石瞻。因此,冉闵最初也并不叫冉闵,在当时,他的名字,是石闵。
我们今天已经无从得知石闵父子从小被灌输了怎样的思想教育,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石闵和他的父亲一样,从小就与胡人一起生活,一起长大。投降石勒并不是他们的错,于彼时,碌碌苍生谁又不是在苟活?
漂浮乱世,身不由己
杀胡其事1、关于乞活军的现存史料比较散乱,想快速了解的读者可观看周一良先生《乞活考——西晋东晋间流民史之一页》一文。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十二讲》。
2、“初,东瀛公腾之镇鄴也,携并州将田甄、甄弟兰、任祉、祁济、李恽、薄盛等部众万余人至鄴,遣就谷冀州,号为乞活。”—— 房玄龄,《晋书•列传第二十九》。
3、“勒时与陈午相攻于蓬关,王弥亦与刘瑞相持甚急。”——房玄龄,《晋书•载记第四》。
4、“午临卒戒其众勿事胡。”——罗振玉编录,《鸣沙石室佚书》。
5、“勒破陈午,获瞻,时年十二,命季龙子之。骁猛多力,攻战无前。历位左积射将军、西华侯。”——房玄龄,《晋书•载记第七》。
随着战功渐著,石闵越来越靠近石赵政权的中心圈子。二代皇帝石虎去世后,诸子纷争帝位,乱况像极了东晋的“八王之乱”。独夫们为了争夺权力,不惜又一次将天下推向混乱的深渊,东晋的司马八王们如是,后赵的石氏诸王亦如是。石闵那时候还姓石,他以为自己也可以在这场狩猎中参与竞逐。石遵作乱杀兄弟石世,自立为帝之前,曾经拉拢石闵,许诺事成后立闵为太子。结果当然是石遵登基后背弃诺言。石闵不甘被当作棋子,愤而起兵,杀石遵,立石鉴,控制了都城邺城,和另一个汉人乞活军统帅李农执宰石氏朝廷,距离登基为皇仅仅一步之遥。这时候,羯人不乐意了。在襄国的石祗檄讨闵、农,都城内的羯人祸生肘腋。面对羯人的反抗,石闵终于发布了那三条著名的“杀胡令”:
第一条,内外的胡人要是有敢手持兵器的,斩。令一出,胡人纷纷闯关翻墙而逃 。
第二条,支持我石闵的人就留下,不支持我的也不强留;邺城的城门不再紧闭,前路任由君选。令再出,百里之内的汉人蜂拥而来,城内的胡人更加抓紧逃离 。
第三条,内外汉人,凡是提着一个胡人脑袋送来凤阳门的,文官进位三等,武官保底当牙门将军 。
最后一条杀胡令一出,一天之内,就有数万人被杀。尔后,石闵亲自带头,追杀各部胡人,因此而丧命的足有二十万之多。
冉闵脚下的骸骨,又有多少是汉人的?
杀胡?还是杀汉?1、“初,遵之发李城也,谓石闵曰:“努力!事成,以尔为储贰。”既而立衍,闵甚失望,自以勋高一时,规专朝政,遵忌而不能任。”——房玄龄,《晋书•载记第七》。
2、“鉴乃僭位,大赦殊死已下。以石闵为大将军,封武德王,李农为大司马,并录尚书事。”——房玄龄,《晋书•载记第七》。
3、“时石祗在襄国,与姚弋仲、苻洪等通和,连兵檄诛闵、农。”——房玄龄,《晋书•载记第七》。
3、“龙骧孙伏都、刘铢等结羯士三千伏于胡天,亦欲诛闵等。房玄龄,《晋书•载记第七》。”——房玄龄,《晋书•载记第七》。
4、“宣令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胡人或斩关,或逾城而出者,不可胜数。”——房玄龄,《晋书•载记第七》。
5、“令城内曰:“与官同心者住,不同心者各任所之。”敕城门不复相禁。于是赵人百里内悉入城,胡羯去者填门。”——房玄龄,《晋书•载记第七》。
6、“闵知胡之不为己用也,班令内外赵人,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职悉拜牙门。”——房玄龄,《晋书•载记第七》。
7、“闵躬率赵人诛诸胡羯,无贵贱男女少长皆斩之,死者二十余万,尸诸城外,悉为野犬豺狼所食。屯据四方者,所在承闵书诛之,于时高鼻多须至有滥死者半。”——房玄龄,《晋书•载记第七》。
杀尽胡人,汉人就能自存了吗?
很显然,并不是。
毫无疑问,石闵杀胡的目的,是自私的。他并不是为了家国仇恨,而是为了打击竞争对手。虽然在杀胡令颁发的早期,许多汉人把多年来积蓄的仇恨在短短的瞬间全部释放,杀了许多胡人。而石闵也在一片血泊之中改回冉姓,登基为皇,如愿以偿。但他们很快就发现,“杀胡令”是错误的。那二十多万具尸体中,起码有一半只因为长得像胡人就被枉杀的汉人。不久之后,冉闵觉得杀够了、不能再杀下去了,于是又重新接纳为了活命而投降的羯人。
冉闵为什么要这样做?很简单。一个国家是不可能建立在一片乱葬岗上的。因为杀胡令带来的动荡,当时的邺城成了人憎鬼厌的地狱。那些原本家乡在别处、后来却被羯人强徙到这里的汉人,和不想被杀的胡人都想逃离这个鬼地方。逃难的汉人和胡人相遇在阡陌上,互相劫掠、互相杀伐,能顺利回到故土的人,或许不过十分之二三。人死了,地荒了。茫茫千里难觅炊烟,离离野草塞满良田。冉闵给当时中国北方的老百姓带来的到底是什么?即便杀尽胡人,难道在冉闵治下的废土上,汉人就有半席立锥之地了吗?
冉魏建国仅仅不过四年,就被东北慕容氏的前燕消灭。在冉闵杀胡之后,统治这片土地的,仍旧不是汉人。
杀人最多的,从来不是刀。
谁是英雄?1、“闵率步骑十万攻石祗于襄国,署其子太原王胤为大单于、骠骑大将军,以降胡一千配为麾下。”——房玄龄,《晋书•载记第七》。
2、“自季龙末年而闵尽散仓库以树私恩。与羌胡相攻,无月不战。青、雍、幽、荆州徙户及诸氐、羌、胡、蛮数百余万,各还本土,道路交错,互相杀掠,且饥疫死亡,其能达者十有二三。诸夏纷乱,无复农者。”——房玄龄,《晋书•载记第七》。
不杀胡人,汉人就要灭亡了吗?
很显然,更不是。
世路艰难,虽然滞留在北方的汉族士民彼时举步维艰,但绝没有到亡种绝族的境地。即便没有冉闵杀胡,他们依旧在乱世中,拼命地生存。
有的人,聚众为伴,或数百,或上千,他们依山傍水,建堡环寨,互相帮助,结群而守,抵抗胡人。他们在一片死亡的荒漠中,种出一个个斑斑点点的生命绿洲。
有的人,击楫中流,为光复旧山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南方的祖逖和桓温们举众北伐时,不管他们怀着怎样的目的,箪食壶浆去迎接东晋王师的,是那些热泪盈眶、激动不已的汉民。
有的人,胸怀天下,海纳百川。虽然他们不一定都是汉人,也不一定是因为同情。但像东北的慕容家族,像西北的张凉政权,他们实实在在地接纳了逃难而来的汉人,并且为他们提供了安定的居住地。在这些地方,汉人不仅活下来了,还为这些地方宣扬中原的礼乐之声。
活下去的方法有太多,杀人绝对是其中最快失效的那一种。有这么多的英雄们仍然在北方为生存而努力,汉人又怎可能说亡就亡呢?
如果彼时北方的汉人将近绝种,日后的苻坚、拓跋珪等胡族统治者为什么要重用王猛、崔浩等汉人?
如果彼时北方的汉人将近灭绝,日后的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又为什么要排除万难,坚持推行汉化?
永远不要低估中国人顽强的斗志和生命力,彼时的汉人,是靠自身不灭的意志生存下来的,而不是靠某个杀人魔的庇护。
谁是英雄?在彼时,每一条顽强生存的生命,都是英雄。
为什么不能认同冉闵是民族英雄?1、时二京倾覆,幽、冀沦陷,廆刑政修明,虚怀引纳,流亡士庶多襁负归之……(慕容)廆览政之暇,亲临听之,于是路有颂声,礼让兴矣。《晋书•载记第八》。
2、“从全国范围来看,当时北方人民避难流徙的方向有三:东北、西北、南方。流向东北的一支,托庇于鲜卑慕容政权之下。”——万绳楠,《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3、其时滞留北方的汉人为了生存结堡自守,陈寅恪的学生总结笔记在《北方胡族统治者的徙民与人民的屯聚问题(坞壁及桃花源)》对此有过详细研究和叙述。此文还有先生从历史的角度考究文学作品《桃花源记》的真实性辨析,非常有趣。万绳楠,《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中华民族的确面临过许多次“亡族”的危机。
五胡乱起,晋室南渡,衣冠染血,我们没亡。
靖康耻恨,泥马康王,潇潇雨歇,我们没亡。
一怒红颜,扬州晦暗,嘉定绝丧,我们没亡。
甲午屈辱,辛丑丧乱,八年烽火,我们还是没亡。
走过那一次又一次的危机,我们中国人靠的,难道是屠杀吗?不是,我们之所以能走过五千年的风和雨,所依赖的,是圣人之言,是浩然之气,是强大的民族自信和包容。
其实正史中关于冉闵的记载并不算很多,有心想要了解此人的话,并不算很难。或者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太急躁了,不管是看文章的人,还是写文章的人。我们拥有的信息太多,却不懂如何去选择;我们民族曾经的故事更多,却不知道如何去重新阐述、演绎。关于冉闵的其人其事,我们竟产生如此多的误解甚至是曲解。
笔者在写这篇文章时,曾经浏览过不少同类型的关于冉闵的文章。部分文章为了夸大冉闵的功绩,不惜删改引用的史籍原文,甚至伪造一篇洋洋洒洒的“杀胡令”。 我们身处一个浮躁的时代,是个阅读碎片化的时代。但正因为处于这样的时代中,我们才更应该睁大双眼,警惕不要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所蒙蔽。
我不知道这些文章的作者有何居心。我只知道,一个有良知的人,不应该认同冉闵是民族英雄。
,